蚌埠,因為一條河。 攝影/崔建玲
-風物君語-
大帝的帝國
影后的後方
雖然是安徽最早設立的地級市,蚌埠真正為人們所熟知卻是在當代,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
新世紀伊始,「李毅吧」作為網絡亞文化現象被迅速傳播,李毅的家鄉蚌埠也隨之家喻戶曉,「大帝」、「蚌埠迴旋」成為中國最早的網絡熱詞。來自網絡世界的關注如淮河水般漲漲退退,蚌埠人也不尷尬,自稱「大蚌埠帝國」,調侃中帶著些智慧。「帝國」全名是「大蚌埠列顛及懷遠五河固鎮聯合王國」,自是三縣一市,一點都不能少。
蚌埠經濟開發區。 攝影/劉新義
蚌埠人有一句口頭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東西向的淮河和南北向的京滬鐵路劃出一個十字,交匯點便是蚌埠。把淮海經濟區核心城市徐州、兩個安徽省會合肥、南京三座城市相連,畫出一個三角形,三角形的重心點也在蚌埠。
蚌埠位置示意圖。圖中紅色實線框選的範圍即為蚌埠轄區。圖/Google map
蚌埠,註定不尋常。
淮河,喜怒無常的母親
這座現在被戲稱為「珍珠港Pearl Harbor」的城市,自古就是官方正史蓋章的「採珠之地」,這份浪漫和平靜,是淮河的饋贈。對於家鄉究竟屬於北方還是南方這個問題,蚌埠人早已不去糾結了。如果執意要問,當地人會直接領你去龍子湖邊,看看那根高聳的南北分界標識。
屹立在龍湖岸邊的中國南北分界線雕塑。 攝影/劉新義
淮河古時與黃河、長江、濟水並稱「四瀆」,是上古時期重要的大河,源出桐柏山,會沂水、泗水,東流入海。在現代地理學意義上,淮河—秦嶺是我國的南北分界線。在蚌埠,可以於一日之內見證「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的神奇,可以看到黃淮海平原的遼闊與江淮丘陵的婀娜。
蚌埠,如一顆溫潤的湖上明珠。圖中為在建中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村落,位於蚌埠市區東南。 攝影/劉新義
靈澤孕育不凡的生命。《山海經》中說,淮河水神名叫無支祁,狀如猿猴,最終被善於治水的夏禹鎖于軍山之下,不少學者認為,它便是《西遊記》中孫悟空形象的靈感來源。
位於武漢江陽的大禹治水雕塑中,描繪了這樣一個場面:淮水之神巫支祁,猴頭長頸,力過九象興風作浪,與大禹為敵。禹三部將上陣,將他刺倒,並用大鐵鏈鎖住,才得以順利治水。 圖/圖蟲·創意
然而,這隻精怪在被降服之後,似乎並不安分。南宋紹熙五年(1194),黃河在陽武決口,洪水奔流,開始了奪淮入海的歷史。從此,淮河水系的穩定被紊亂取代,形成了「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現象。每逢水患,蚌埠便首當其衝,成為受災嚴重的地區之一。
特殊的地理條件,使蚌埠人的性格兼具北方人的豪爽與南方人的溫婉,又有一層一往無前的底色。當地流傳著「河蚌姑娘」的傳說,有別於賢妻良母式的田螺姑娘,河蚌姑娘不僅是洗衣做飯的「家有仙妻」,更敢於為了漁民的生計,率領蝦兵蟹將大戰龍王。最終戰死的她,還留下一顆珍珠照耀淮水。正是淮河這位飽受煎熬而變得喜怒無常的母親,才生養出這樣的兒女。
蚌埠閘,位於蚌埠市西郊的淮河幹流上,是汛期防洪的一道重要鐵閘。 攝影/劉新義
津浦線在安徽拐了個彎,火車拉來「小上海」
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鳳陽府劃鳳陽、懷遠、靈璧三縣各一部置三縣司,直屬鳳陽府,這是蚌埠最早的獨立行政建制。此時的蚌埠不過是十幾個自然村落,以務農的大姓為主,兼有散居的漁民和商販。老蚌埠有「七戶半」的說法,戶就是莊,大莊算一個,小莊算半個,加起來七個半。
蚌埠博物館館藏代表性文物。 來源/蚌埠市博物館官網
1912年,清政府借款所建的津浦鐵路通車,風雲突變。這條鐵路北起天津,南至浦口,為南北幹線,火車在蚌埠跨過了淮河,把蚌埠推上了歷史的風口。
歷經百年風雨的蚌埠淮河鐵路大橋。 攝影/劉新義
津浦鐵路通車之初,列車晝開夜停,傍晚在蚌埠加水加煤;旅客們則在附近住宿,為次日的出行做準備,蚌埠因此而有「宿站」之稱。水患消歇之時,蚌埠為淮河上的大港,板浦淮鹽經洪澤湖溯淮而上,在此集散。尤其是津浦鐵路與滬寧線通車之後,鐵與水之歌讓蚌埠成為鹽糧互市的商業重鎮、淮河流域水陸交通的樞紐。
新老鐵軌並駕齊驅的津浦線
隨著交通與商貿的發展,莊子變成了城市,大量移民湧入蚌埠,讓這座南北分界線上的城市更加南北不分,呈現多元色彩。那時,蚌埠「地面不廣而精華薈萃,儼若一小上海」。人們出曲社、入劇場,跟著上海的潮流選服裝被視為「懂經」,甚至這個詞本身也是吸收自吳語。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開始引領皖北乃至整個安徽的時尚風潮。抗戰時期,因為可以通過鐵路溝通淪陷區各大重要城市,蚌埠甚至成為汪偽的安徽省會。
蚌埠為什麼出猛人
軍事史上說,「守江必守淮」。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淮海戰役,主戰場之一便是蚌埠,因此國軍方面又稱「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勝利結束,鄧小平在蚌埠燕山集孫家圩子發出渡江戰役的作戰指示,這就叫「宜將剩勇追窮寇」了。
這不是第一次徐蚌會戰,楚漢戰爭最後階段,劉邦撕破鴻溝協定東進,韓信部攻占彭城(徐州)南下,項羽被聯軍合圍垓下,四面楚歌,只能用一曲悲歌送別摯愛的虞姬。垓下大戰,戰線極廣,不僅蚌埠固鎮,周邊諸縣都有不少「霸王城」的地名。
蚌埠港。 攝影/劉新義
除了戰略意義,由於水患導致生活條件艱苦,淮河一帶自身也是起義的高發區。元末鳳陽人朱元璋舉兵時,懷遠人常遇春跟著入了伙,就是那個《倚天屠龍記》里為張無忌放棄四十年陽壽的猛人。朱元璋在鳳陽建中都,蚌埠東部就是「中都八衛」的長淮衛。
「小傷無礙」常遇春。 來源/2019版《倚天屠龍記》
蚌埠的名人裡頭,東晉桓溫,北伐名將;元末常遇春,明朝元勛;清代年羹堯,平息叛亂,位極人臣……無一不是猛人。性格突出的李毅大帝懟天懟地,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前國腳李毅
說得再遠些,前文提到的河蚌姑娘、沒提到的大禹之妻塗山氏、五河民歌《摘石榴》中的女性、泗州戲《打幹棒》中的張四姐,再到今天的蚌埠明星馬思純,那些被蚌埠人津津樂道和認同的的女性也不儘是婉約,而是智慧美貌又潑辣果斷的形象,這也是淮河帶來的英氣。
金馬影后馬思純與周冬雨。
李榮浩和馬思純最想念的家鄉味道是哪些?
如今蚌埠的年輕人,恐怕已經對「大帝」沒有什麼概念,他們更熟悉的是「蚌埠之光」李榮浩和金馬影后馬思純。各種綜藝節目和社交媒體上,李榮浩和馬思純談及家鄉味道,念念不忘的都是那個聽名字就波瀾不驚的平民美食——燒餅夾裡脊。蚌埠是座年輕的移民城市,美食也帶有這種色彩。
直擊靈魂的拷問。 來源/《中國好聲音2019》
有別於南方精巧的蟹殼黃和北方咸香的火燒,蚌埠的燒餅,起酥和芝麻都只是錦上添花,不可搶了裡脊的風頭。所謂「裡脊」是泛指以裡脊肉為代表,一切可能被夾入燒餅的食材,在油鍋里一滾,再有醬料、香料加持,不同食材的排列組合就在燒餅的包裹中完成。簡單的形式允許想像力的充分發揮,將就中透著講究。
燒餅夾裡脊
蚌埠人愛吃,且會吃。這又與淮河有關。因為長期被水患所苦,任何財富的積蓄都可能在頃刻間化為烏有,唯有腹中之物靠得住;又因為交通南北,移民文化,食材和烹調方式都極為豐富。身處南北分界線,南北方人之間經常發生的甜咸之爭,在蚌埠是不存在的。
老蚌埠土菜的豐富程度,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攝影/劉新義
江南人「非時不食」的優雅,蚌埠人也不羨慕:五河縣沱湖的螃蟹雖不及陽澄湖大閘蟹的體量,卻多了一股清甜;天井湖的銀魚有著獨特的金眼圈,肉質細膩而飽滿。夏日裡不可缺少的小龍蝦?蚌埠人只是笑笑,然後帶你去一條以「大螞蝦」命名的街道大快朵頤。同樣是靠水吃水,誰又比誰差了呢?
比大媽蝦店的小龍蝦更活潑的,是這些五顏六色的可愛小桶。 攝影/劉新義
如今,淮河已經回歸了慈母人設,呼嘯著的京滬高鐵一日千里,有美食吃、有美人看的蚌埠人似乎有一種牢不可破的安逸幸福。站在淮河與鐵路的十字路口,如何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把握髮展機遇,是這座頂著「皖C」頭銜的年輕城市,不得不面對的成長困惑。
彩虹飛跨龍湖。 攝影/劉新義
然而,蚌埠人總是不緊不慢,用他們「人狠話不多」的風格接受著現實,也醞釀著改變。蚌的特點,便是將砂礫孕育成珍珠,將傷口滋養成勳章。經得起摔打,也守得住安寧,在兩者的之間尋找平衡和出路,不失為另一種生活哲學。
- END -
文丨何晗
文字編輯 | Face
圖片編輯丨Geethan
特別感謝 | 張建平 崔建玲 劉新義 郭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