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兵團待過的人看看吧,很親切

2019-11-12     網上新疆

在祖國的西北邊陲,有一支不穿軍裝、不拿軍餉、永不換防、永不轉業的300多萬人的「特殊部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65年前新疆兵團成立,十幾萬進疆部隊就地轉業,他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鍬,靠手拉肩扛,在戈壁荒灘上新建家園,開創共和國屯墾戍邊的偉業!

今天,想要來說說咱們新疆團場那些辛苦勞作的叔叔阿姨們。

對於大多20歲出頭的年輕人來說,無論我們現在是身在團場、在烏魯木齊、在新疆的其他城市,還是出了新疆,在北上廣打拚...我們的父母,長輩大多可能都曾在團場呆過,住過,生活過,甚至很多現在也還生活在團場,在連隊...

就是這樣一個地方:視野空曠的,空氣清新的,離山很近的,房子很矮的...泊油路沒有很寬,但是乾淨,沒有人亂扔垃圾;夏天天氣熱的時候,可以看到路面上被烤熱的空氣像在顫抖;路邊的楊樹、柳樹會隨著風被颳得沙沙作響。你還記得那些場景嗎?

新疆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地方,每年4月到11月基本上是他們集中忙碌的時段,12月到次年3月基本上是可以安心休息的。這也讓很多上班族心生羨慕,覺得咱們團場的叔叔阿姨們生活還不錯,忙的時候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時間,每年還有小半年的「休假」,可是他們的生活,你真的了解嗎?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老照片

50年代的農四師工礦廠

這個是50年代初建的農四師10團釀酒廠。後來,它成為有名的72團場伊力特酒廠。

農七師前身二十五師七十四團戰士拉犁開荒

農二師軍墾戰士和當地老鄉載歌載舞慶豐收

墾荒勞動中,宣傳員用鐵皮喇叭筒

軍墾農場建場初期的師領導的辦公室

1966年,上海支邊青年在四十五團開荒

1957年,農四師50團農場軍墾戰士雪地運肥

1952年,二軍五師在戈壁灘開挖勝利一渠,全長102千米

1950年,二軍六師在庫爾勒修建的十八團大渠舉行放水

50年代初,六軍十七師的戰士們在水利工地上住

50年代,進疆婦女在茫茫戈壁灘上住在「地窩子」里

墾區麵粉廠

農四師用汽車把木渡船運往伊犁河

66團中學組織學生為土地承包戶收油葵,勤工儉學

如今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這應該是對他們生活最好的寫照。每年年初剛剛開始化雪,團場的叔叔阿姨們就要集中軍訓,義務勞動。去收整公共區域的衛生,公路邊,田邊地頭,新的一年,新氣象。

咱們總說新疆的綠化好,可我們大多看到的是市區,其實在團場,在連隊,我們團場的叔叔阿姨每年開春的首要任務就是植樹。他們每年都在為新疆綠化做貢獻呢!

時節到了,種植的節點一點都不能耽誤。他們開始忙了。這些一幕幕,看上去是不是很熟悉,甚至自己也干過呢?

選種

播種

鋪膜

打藥

生長

結桃

逐漸開花

棉花盛開

人工採摘

機采

曬棉花

拉棉花交加工廠

圖片看上去簡單,怎麼也都無法真正去描述。更有其他種植玉米呀,辣椒呀,西紅柿,葫蘆瓜...等其他農作物。在這過程中,他們可能每天凌晨六七點就起床下地了,去拔草、打頂尖,除蟲...碰上澆水的時候,還有可能通宵都在地里...真的很不容易。

如果你的父母是新疆團場職工

請不要嫌棄回家的路太遙遠

因為要轉幾趟車才能到家就不回家去看望他們

他們雖然忙,雖然辛苦

但對子女的愛一點都不會少

如果你的父母是新疆團場的職工

請不要嫌棄團場地方小、娛樂設施少

就不願意回家,覺得不好玩

爸爸媽媽也想過舒適有趣的生活

但他們為了這個家一直守候在那裡

如果你的父母是新疆團場的職工

請不要一回家就盯著手機刷網頁和朋友聊天

覺得和父母沒有話說

自己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玩電腦看電視

把父母撂在一邊

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你

如果你的父母是新疆團場職工

你要對他們有更多的理解和疼愛

因為他們為了你為了家

付出了更多的辛苦和努力

愛他們,愛我們的父母

愛我們的團場,我們的土地

兵團有著兵的屬性、兵的血脈!

鐵打的兵團永遠的「兵」

如果你的父母是新疆團場職工

... ...

今天,

不管我們的父母是不是團場的職工

不管是否有這樣的親人朋友

讓我們為他們囀發一哈!

向「新疆兵團人」致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lI9AXm4BMH2_cNUgsRl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