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是比芝麻糊更早的一種面羹食品。在我國北方地區,亦把這種小吃稱為「麵茶」。麵茶是一種以小米粉為主料的粥羹。用熟芝麻、麻油、麻醬、鹽和小米粉煲成粥羹狀,一般冬、春季食用最多。麵茶還可加白糖製作成甜味麵茶,常作為早點、夜宵。麵茶在北京小吃中多在下午售賣。有詩道曰:「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這與品嘗麵茶的風味有關。
然而在巴蜀,茶和蜜,西周時期就已是古蜀國的貢品。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說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的時候,古蜀先民就用香茶來沖泡加了鹽和蜜的麥面、米粉,這就是早期的「五香油茶」。雖說叫油茶,但後來四川之油茶卻是與「茶」毫不相干。四川油茶,是以糯米粉與大米粉為主要原料製作,在風味和口感上與別的油茶大不一樣,帶有濃郁的川味特色。油茶在巴蜀各地,是秋冬之際,尤為是夜晚和清晨的一款價廉物美,熱身暖心的風味小吃。過去大凡秋冬時節,凌晨的屋外寒氣襲人,此時此刻溫暖的被窩是最讓人依戀的。半夢半醒之際,寂靜的屋外,一陣陣悠長的擔擔叫賣聲由遠而近地輕飄入耳:「吃油茶——哩——熱油茶!」起初,那誘惑尚能抵禦,連叫幾聲,此起彼伏、抑揚頓挫,就漸漸地讓人口舌生津,飢腸咕嚕,隨即拋棄溫暖的被窩,翻身而起。
清晨,油茶車車便緩悠悠走過小街小巷,很溫馨、也很蠱惑空閒了一夜的肚腸。
擔擔油茶
舊時的成都,挑擔賣油茶的不少,大都夜晚和清晨出來。晚間,路燈昏暗,寒風四起,冷冷清清,一聽見擔擔油茶的叫賣聲,老遠就聞到那冒著熱氣的擔子上飄來的陣陣香味,就覺得身心一下暖呼呼的,忍不住要「宵個二道夜」(川話「宵夜」即吃晚飯)。特別是那些上夜班回家的更是不會錯過。食者多不拘一格,端回家的、蹲著或站著的,當小販和藹地問清了各自的口味,麻辣或五香的,只見他用一竹提子,從瓦罈子中舀出米糊糊倒進瓷碗里,嫻熟地放上辣椒麵、花椒麵、撒上幾顆酥黃豆和大頭菜末、炒鹽、蔥花等佐料,然後抓上幾根脆饊子捏碎堆在油茶上,再放上一根小湯匙就可吃了。那油茶熱燙香美,麻辣多滋,加之黃豆饊子酥脆可口,一入口便是香氣亂串,一進肚則立即周身暖和,好不舒爽,好不愜意。
擔擔油茶,除麻辣香燙外,還有五香、椒鹽、咸鮮等風味。這是一種極易消化的素食小吃,大可不必為腹飽影響睡眠而擔憂。成都許多人亦將油茶作為秋冬最適宜的早餐,尤其是上班一族和學生們。記得在讀大學的幾年間,一到秋冬油茶就是我的首選早點,甚至是在夏天,心裡一想起那滋味,就盼望秋去冬來,好品賞油茶的美滋美味。吃一碗熱熱鬧鬧的,麻辣香鮮的油茶真可暖和一整天。
我讀小學時的成都東府街和南府街的油茶、三合泥、油炸饊子、麻花、碗豆糕、蒸蒸糕、甜咸豆花、滷肉夾鍋魁、湯鍋蘿蔔等滿街飄香,給我童年留下了不少令人垂涎的記憶。這條街有三家賣油茶的攤攤,都是下午擺在街沿邊,一直賣到晚上。油茶是米粉炒熟、加熱,再加熟清油和鹽,在鍋里攪拌煮熟而成,褐黃顏色很像是泡的茶湯。一碗油茶上面灑點蔥花、大頭菜顆粒、搓碎了的油炸散子和勻,吃在嘴裡香香的,吃了一碗還想二碗。價格也不高,記得才四分錢一碗。每到晚上來吃油茶的人更是不少。這條街上還有一家專門賣油炸散子、麻花和豌豆糕的小店,因那裡的東西炸得好,除了零售外還有專門提藍子的小販來批發。這些小販提著籃到茶館或沿街叫賣。滿街油炸散子、麻花、豌豆糕飄香。儘管以後幾經變遷什麼也沒有了。但這小街還是曾給老百姓帶來許多溫馨和樂趣。
街邊的油茶攤,就是一鍋迷糊糊,一點都不好吃。
油茶風味
成都過去也有不少油茶店,堂面不大,簡陋得很,但在油茶的製作上,比擔擔油茶要講究得多。大多是當街一口大灶和大鐵鍋,把糯米粉、大米粉加香料粉炒熟炒香,再加進菜油、鹽和水熬煮成茶色稠糊糊,面上油光發亮,不斷鼓泡冒著縷縷白霧,如雲捲雲抒漂浮在清晨的霧靄中。然後一大鍋油茶以微火保溫,若有食者,即舀一鐵勺徐徐倒進碗中,撒上油酥花生、黃豆、大頭菜末、榨菜末、蔥花,再掰一把饊子在上面就成了,這就是五香油茶。麻辣油茶則是在五香油茶的基礎上,撒上辣椒麵、花椒麵即可。
而店堂內大多是黑乎乎的,滿屋子熱騰騰,香噴噴的氣味,擺有幾張小方桌和長條矮凳,你依我靠吃得熱鬧。有的老食客有時還要高喊一聲:「三桌的,多加把饊子哈!」,有的則叫道:「一桌,加根油條!」灶頭上打料的順聲音瞄一眼回道:「曉得了,等到起,馬上就來!」那油茶端來後,用湯匙一攪合拌勻,舀一勺緩緩送進嘴裡,那嚼饊子的「嚓嚓」脆聲滿堂盡響;隨之花生黃豆的酥香,大頭菜的咸香,蔥花的清香,伴隨著滾燙油茶的米麵香味,真的讓人吃了還想蔸著走。有人似覺香味不足,則要添加根剛出鍋的香酥濃濃的油條。若是麻辣味的,那更是麻辣之味入口,頓時臉紅筋漲、大汗直冒,更有甚者還嫌不夠厲害,則自個把放在桌上的辣椒麵碟子舀一勺,拌合起來,方才吃的過癮。吃完了的,一走出去,個個是紅光滿面,精神氣足,一副心安理得,自在安逸的神情頗為讓人注目。
過去,在父輩年輕時的年代,常把炒熟的米粉裝在一個小布口袋裡,再包些辣椒麵和鹽巴,作為出遠門務工路途上的乾糧,飢餓時,找個人家或飲食店要點開水沖泡在攜帶的碗中,攪合攪合,散上鹽把與辣椒麵就算一餐飯了,現在想來真真是有些令人辛酸啊!
麻辣油茶搭配香甜銀耳羹,算是很講究的奢華了
川東還有一種叫豬油茶的,算是一種葷油茶了吧。這種油茶,既不同於藏族的酥油茶,也有別於新疆、內蒙的奶油茶。按照川東山鄉人家的說法,「趕場不喝茶,半夜回家路上爬;下坡不喝茶,腳杆打閃路更滑。」可見人們對豬油茶的依賴程度了。川東的豬油茶是用化豬油、新鮮茶葉炒香,加清水小火煨熬三個多小時端開,用木瓢將鍋底茶葉壓揉成末,然後濾掉茶葉渣;鍋洗凈下骨湯,放入肉粒,鹽、有冷水調和好的豆粉、麵粉,放豬油、香油小火燒開即可。吃時盛於碗中,散上十餘顆油酥黃豆即可。豬油茶色澤金黃、茶味濃醇、油而不膩、香美可口,很是醒腦提神。
在川北一帶,特別是閬中,「油茶」和「饊子」也是回族群眾出門經商、旅遊的方便食品。以前的油茶,製作方法比較簡單:先準備好麵粉,再將羊肉或羊油切成肉丁,將肉丁、麵粉、鹽等作料依次下鍋,用小火將面炒到顏色由白變黃即可。回族的油茶,色黃味香,沖後碗內沒有疙瘩,一般可保存二至三個月不變質,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不會發霉。饊子,也是回族的一種油炸小吃。饊子是先將面自然發酵,搓成藕狀大小後再發酵,依次將麵條套在手指上作紡車狀運行拉成面圈,再用兩根長筷套住面圈下油鍋翻炸成金黃色梳子狀即可。
饊子是吃油茶的標配
我在閬中採風,尋找到一家百年老店,店的主人是一位65歲的老人,仍然在默默堅守著油茶的古風老味。他戴著白帽,正在手腳麻利地舀油茶。只見他將一勺勺橙黃色的油茶盛在一個個碗里,然後又將一把饊子捏成小段放在上面,最後再把冬菜、蔥花、搗碎的花生米和芝麻、辣椒等佐料放在饊子上,一碗香噴噴的「油茶饊子」就這樣上桌了。吃客只要用調羹攪勻,就可以慢慢享用了。古老而又現代的油茶饊子,成為閬中名特小吃中令人十分感動的,一道亮麗的飲食文化風情和人文景觀!
油茶是巴蜀地區的風味小食,各地都有。無論什麼油茶,從營養的角度來看,算不上高檔滋補食品,但它經濟實惠方便快捷,從秋冬禦寒的功能而言,確實是一款美口暖身的佳饌,更主要的是,他從根本上滿足了川人「吃香喝辣」的飲食喜好,故而廣受男女老少的喜愛,成為經久不衰的傳統風味小吃。
於今,雖沒有了挑擔油茶和油茶專賣店,但在綜合小吃店大都有油茶賣,特別是花會、燈會、廟會、小吃展、美食節中,幾乎家家小吃攤點都在賣油茶,甚至還有袋裝的油茶賣,用開水衝起就可吃,雖有鹽味卻無滋味,不難吃卻也不好吃,更談不上那種風味與風情,吃情氛圍更是相去甚遠了。
蒲江西來古鎮巧姑傳小食店的油茶樸實無華,很讓人感動。
《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圖文原創·江湖饕客 向東 2019.02.21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