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戰鬥機誕生的時代正是美蘇冷戰的高峰時期,而米格-23最重要的兩個戰場,一個是中東,另外一個是很少有人關注的非洲,安哥拉和納米比亞。不過,總體而言,米格-23的表現並不出色,甚至有些戰鬥還不如米格-21表現出彩。
米格-23戰鬥機存在的"先天不足"就是說,由於在研製米格-23的時候,蘇聯的電子工業特別是自動化系統非常落後,儘管米格-23戰鬥機採用了可變後掠翼的設計,但是卻不能很好的發揮可變後掠翼的優勢。由於缺乏 飛控計算機配合,所以米格哦-23隻能使用手動操控飛機的後掠翼變化,且只能依照16°、45°和72°三個固定角度操控,而不能像美軍的F-14戰鬥機那樣實現"無級變速"。和米格-23相比,當時美軍的F-14戰鬥機使用全套的自動化飛行計算機控制飛機的後掠角度變化,隨時讓飛機處於最優的氣動狀態,這一點是蘇聯無法比擬的。
而且,由於米格-23戰鬥機的可變機翼距離飛機中軸太近,導致飛機機翼後掠角變化時,飛機的重心變化也較大。所以飛機需要進行配平,並且由於沒有自動飛控電腦,所以駕駛米格-23要非常小心,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現飛行事故。同時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米格-23是一款單發戰鬥機,一旦發動機熄火兒,飛機大機率會墜毀,這導致了米格-23雖然性能卓越但是卻極難以駕駛,特別是對新手飛行員而言,可以說是一款極不友好的戰鬥機。根據軍事歷史記載,蘇聯駐東歐的精銳部隊、東德空軍甚至是在阿拉伯各國充當僱傭兵的巴基斯坦飛行員,普遍表示,米格-23戰鬥機在有經驗的飛行員手裡絕對是一件可怕的武器,但是前提是駕駛米格-23的飛行員能活到"有經驗"的時候。由此可見該機的矛盾性。而正是這樣一種先天不足,導致米格-23在中東戰場連連失利。
米格-23戰鬥機開始列裝中東各阿拉伯國家時,由於蘇聯在航空工業和電子工業方面已經遠遠落後於美國,所以米格-23所面對對手早已不是最初設想的F-4E鬼怪式戰鬥機,而是美軍最新量產裝備的F-15和F-16等第四代戰鬥機。作為中東最強的以色列空軍在美軍裝備F-15和F-16戰鬥機之後,緊跟著也裝備了這兩款最先進的四代戰鬥機,而阿拉伯飛行員本身由於文化素養普遍偏低,駕駛米格-23戰鬥機已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要想成為"精英"更是難上加難。而且,駕駛米格-23對抗比其先進一代的F-15、F-16更是近乎於天方夜譚。所以米格-23的後天環境的變化,也是導致該機連吃敗仗的客觀因素。
米格-23在中東戰場上首次亮相的時間很早,早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不久,敘利亞空軍就從蘇聯得到了他們的第一架米格-23戰鬥機,不過當時蘇聯向敘利亞提供的米格-23MS型戰鬥機裝備的雷達系統和米格-21MF相同,只能使用R-13和R-60紅外空空飛彈,不具備中程攔截能力,再加上操作複雜,飛機笨拙,因此作戰效能上甚至還不如當時敘利亞裝備的米格-21MF戰鬥機。特別是由於米格-23操作複雜,導致該機在最初裝備敘利亞空軍時帶來一大票飛行事故,有不少敘利亞飛行員在起降時失事墜毀,這種情況一直到敘利亞空軍上下熟悉了米格-23的飛行特性,並且也培養了一批"有經驗"的飛行員後才有所改觀。在1978年之後,蘇聯開始向敘利亞提供裝備了"高空雲雀"新式雷達系統的米格-23MF型戰鬥機,這種新式米格-23戰鬥機可以攜帶當時俄制R-23中程空空飛彈。米格-23MF戰鬥機的裝備,讓敘利亞空軍在和以色列空軍的較量中贏得了一些優勢。
在1980年代早期時,以色列空軍裝備的美製F-16戰鬥機尚未裝備大型機載雷達,因此也不能使用AIM-7"麻雀"雷達半主動空空飛彈,而只能使用短程的響尾蛇空空飛彈進行作戰,這讓敘利亞的米格-23MF戰鬥機可以在以軍F-16戰鬥機的飛彈射程之外,就使用R-23飛彈有效攔截以色列戰鬥機,事後也證明,敘利亞的米格-23戰鬥機的主要戰果大多是R-23飛彈取得,因為一旦進入格鬥階段,米格-23相對於F-16而言就是一個死靶子——連活靶子都算不上,因為米格-23的機動性實在太糟糕了。
1982年6月爆發的"貝卡谷地空戰"是蘇制米格-23和美製戰鬥機之間的一次大規模交鋒。關於這場交火的報道,大多以XX:0的數字來顯示以色列空軍戰無不勝的神勇,但是實際上根據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解密的檔案顯示,米格-23不但在空戰中擊落了以色列戰鬥機,而且數目還不少。因為在貝卡谷地空戰之後,由於西方傳媒報道的戰果極其驚人,以至於驚動了莫斯科的蘇軍最高層。蘇聯國防部當時派遣以葉甫根尼·尤拉索夫上將為首的龐大調查團,親自前往敘利亞和黎巴嫩交界的貝卡谷地地區進行實地調查,以確認俄式武器在實戰中的戰果。
根據蘇聯方面的調查結果可知,在1982年6月6日-11日的交火中,敘利亞的米格-23戰鬥機在7日、8日和9日使用R-23飛彈各擊落2架以色列F-16A型戰鬥機,並且在9日和11日還分別擊落了以色列2架F-4E戰鬥機。再加上6日時米格-23MF曾經擊落1架以色列無人機。在整個貝卡谷地空戰期間,僅米格-23MF戰鬥機就擊落了11架以色列飛機(不確認的戰果不做統計)。為了擊落這11架以色列飛機,敘利亞付出了損失18架米格-23戰鬥機的代價。而在整個貝卡谷地作戰期間,敘利亞空軍總共擊落16架以色列飛機,而自身則損失了47架米格戰鬥機 ,這其中大部分為米格-21戰鬥機。由此可見單就米格-23而言,其戰術性能具備和美製F-15、F-16等戰鬥機對抗的能力,但是由於技術上有一定的差距,最終落敗是必然的結局。只不過,米格-23的失敗並沒有西方媒體宣傳的那麼誇張。但是,由於蘇聯解體,西方控制了世界媒體的話語權,這個"XX:0"的謊言如今已經很難被撼動。
儘管在中東戰場上被打得灰頭土臉,但是米格-23戰鬥機卻在另外一個戰場上贏得徹底的勝利。在1975~1988年的安哥拉戰爭中,蘇聯提供支持, 由古巴革命軍的飛行員們駕駛的米格-23戰鬥機在非洲的天空中,和南非空軍的法制幻影戰鬥機以及南非自製的獵豹戰鬥機展開殊死的較量。而米格-23戰鬥機在安哥拉戰場上幾乎可以說是如魚得水,雖然其正式參戰時間已經到了1987年,但是古巴飛行員駕駛的米格-23ML戰鬥機在和南非空軍的幻影F1戰鬥機的對抗中獲得六戰六捷,乾淨利索的把南非空軍徹底趕出了安哥拉的天空,隨後在空軍配合下,安哥拉軍隊將入侵的南非軍隊徹底趕出了安哥拉,贏得了戰爭的勝利。而有趣的是,安哥拉的勝利最終也促成了南非種族主義制度的崩潰,這裡也許也有米格-23的一份功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xWGzXQBd8y1i3sJM3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