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釣魚的釣友們,使用子線雙鉤的比例非常高,就算是用的長竿短線釣法,也有不少釣友改通線單鉤為八字環連子線雙鉤,增加上魚幾率是一方面,更主要是釣法靈活,如果釣法再換下,如改鉛墜沉底,為懸墜釣法,那釣法就更為多樣化了;當然,有優點,自然也有缺點,比如較為常見的一個問題,子線打卷,這就是比較麻煩的一個問題。
為什麼呢?魚線一旦出現打卷的情況,基本上就瀕臨報廢了,在實戰時,我們選用子線,既要夠細,切水要快,訊號傳導要靈敏,還不能因為過細,導致拉力值不夠,導致切線跑魚,而切線的第一症狀,就是從打卷開始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子線打卷時,往往是因為超過極限拉力值時導致的,那麼子線打卷,如何避免,或者說,怎麼減少拉力值到極限的狀況呢?
首先,魚線質量一定要好,這一點尤為重要,當然,我們並不是說一定要買貴的魚線,魚線的價格和質量並沒有什麼直接因素,因為這裡面的水分還是比較大的;我們在挑選魚線時,往往也沒有辦法來測定魚線的極限拉力值,只能根據外包裝說明和店老闆的人品,以及自己的運氣來選擇,除此之外,我們只能從以下這麼三個層面來減少子線打卷的機率。
一、拋竿應以盪出去為主,儘量不要彈出去
好些釣友的拋竿姿勢並不是很合理,嚴格來說,我們把手裡的鉤餌投到釣點的動作,應該是盪出去,不少釣友,尤其是新手,習慣把主線縮短一些,這樣手抓鉛墜時,竿稍略有點緊繃,這樣可以利用竿稍的彈性把鉤餌彈出去,然後在鉤餌入水時稍微回拉一下,這樣做的優勢在於鉤餌先於鉛墜落水,子線是不容易打結的,而且沒有盪竿這個動作,出竿的速度要快一些,如果手腕繃得住,竿身打出去是直的,不像盪竿,忽左忽右。
但是這樣做有個缺點,就是子線一直繃著勁,就算提竿、揚竿、刺魚的時候,只要魚鉤上有東西,別管是魚還是餌,子線時刻緊繃,一旦大魚掙脫鉤、繞線,亦或者拔河、打樁,甚至是打個滿竿都會切線,當然,如果子線挑選的夠粗,那不一定會斷,但是一定會切線。等竿線,或者叫做齊杆線,這樣的長度設定,是有其意義的,如果主線略長,這個彈的動作很難做出來,如果刺魚了,起魚了,揚竿了,因為主線和竿齊長,子線相當於延長了線組距離,從力學角度上,受力部分都被主線卸掉了,跑魚的機率就很低了,這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二、太空豆、八字環等配件,一定要選用同心度高的
可能釣友們會覺得奇怪,子線打卷,關太空頭、八字環什麼事?其實這裡面還是很有關係的;在掛鉤餌的時候,子線的旋轉,主要是因為鉛墜的擺動、轉動,帶動八字環,而鉛墜是由太空豆鎖住的,如果太空豆同心度差,傳導到八字環子時,八字環的轉動必然是偏向的,那麼在魚中鉤時,這個力度傳導是反向的,直接的後果就是八字環到魚鉤處的子線,力傳導是不均勻的,導致打卷就不奇怪了。
當然,鉛墜的形狀也很重要,因為這要考慮到另一個問題,就是鉛墜同心度不好,形狀不規整,在空中轉動時,容易纏繞,在解開纏繞時,其實子線就已經打卷,或者說已經傷線了,那麼動作粗暴點,可能解開纏繞時,就發現已經打卷了;所以這些小細節,做到位、做好,那就能避免纏繞、打卷。
三、卸魚手法有講究,儘量不要飛、也不要磕
要說子線打卷,上大魚是第一罪魁禍首,那麼排第二的,就莫過於飛魚入護、飛磕入護了;飛魚是直接將魚提出水面,在魚出水的瞬間,子線承受的拉力值是最大的,如果子線質量差一點,直接切線都有可能;而飛磕卸魚,則對子線的瞬間傷害也是不小,更有甚者,有些釣友連擋針都懶得買,直接用一根粗魚線當做擋針,也有的釣友,擋針已經傷痕累累,也懶得換。
然後飛魚如護,沒有任何中間緩衝,直接把魚磕到擋針或者魚線上,其實這個動作是很傷子線的,最多幾次之後,子線就開始打卷,就算用比較大號的子線,這種情況也無法避免,因為這種傷線,是從外開始磨損的;正確的做法,是將魚鉤鉤柄搭在擋針上,因為角度問題,魚受重力影響直接下落魚護,這樣既不傷線,也不傷擋針。
可能有釣友認為,一卷線30米到50米都有,理論上可以綁100~210付子線,就算算上魚鉤,一共也沒有幾個錢,這麼斤斤計較有意思麼?其實不是我們在計較浪費問題,而是在節約效率,發現子線打卷,剪線、換子線,附鉤,這個過程花費的時間可能都已經上了1~2次魚了,這麼一算,是不是覺得小心點,避免浪費,感覺就不一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