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欺凌得忍讓?2步引導,不讓娃做「固定受氣包」

2020-08-07     育兒小米

原標題:孩子遇到欺凌得忍讓?2步引導,不讓娃做「固定受氣包」

朋友老杜的女兒小唯,馬上就要上初二了,有天我們聊天,她說:「我們班有一個男生總是被人欺負,一下課,幾個壞男生就扔他的書包,還會把他的作業扔進水桶里,我看著覺得特別可憐」。

「那他沒有還手嗎?」一般男孩子遇到這種情況,一定會還手打回去。

「沒有,從沒見他還手過,好多女

生都說他比較窩囊

。他小學的同學說,以前他會打別人,後來聽說回家後,他爸就會揍他。那以後,他就不會反抗了」。

聽小唯說完,我突然有點擔心孩子的未來,同時也對家長的這種「忍讓教育」,感到了深深的無力。很多家長在孩子被打或者被欺負之後告訴孩子「沒事,下次遇到這樣的孩子躲得遠一點。別與他們發生衝突」。

久而久之,

孩子的忍讓、不反擊變成了他受欺負的根源。

雖然忍讓是一種傳統美德,但只會忍讓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受欺凌忍讓,帶給孩子的傷害

一方面,長期忍讓的孩子會成為固定的受氣包。

《少年的你》這部關於校園霸凌的電影我們都看過,在電影開始陳念的同學胡小蝶因長期遭受欺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也許是她唯一一次沒有忍讓進行的反抗。

我們發現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關於校園霸凌的情況,被欺凌的孩子只會忍讓,從未還手。而正是因為一再的忍讓,助長了欺凌者的氣焰。我們知道人都有一個「欺軟怕硬」的特性,

當欺負的對象不會反擊時,他們會把「欺負」他人變成一種樂趣,喜歡看別人窘迫的樣子,也喜歡從中找到一種扭曲的「自信」。

而這個被欺負的對象,會成為固定的受氣包。

另一方面,長期忍讓的孩子內心自卑。

他們沒有強硬的底氣與後盾,不相信自己可以說服別人,或者戰勝他人。在與他人的相處中,一直處於弱勢地位。更多的時候,是犧牲自己的真實感受,來達到自己與他人之間關係的一種「平衡」狀態。這樣的一種心態,不是寬容,而是沒有底線的忍讓。

長期處於這種狀態的孩子,不僅在學生時期過得很不開心,到了以後工作中,生活中也會過得不舒服,甚至一生都不會有真正的朋友。

孩子受到欺凌,父母怎麼做更合適?

學會傾聽,了解孩子受「欺凌」的經過

孩子受到欺凌回來傾訴時,家長首先平復自己的心情,不要聽到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就先著急的要為孩子討回「公道」。這樣會讓孩子形成

遇到事情衝動,不計後果的習慣

。建議家長認真的

傾聽

孩子講述事情的經過,然後在這個過程中

分析

事情,究竟是孩子

單方面

受到了欺凌,還是

雙方的

矛盾,孩子因為受了委屈故而說成被他人欺負。我們知道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當了解了孩子與他人之間的衝突經過時,需要幫助孩子做出理性的分析。

分析經過後讓孩子做決定

比如像上文小唯說的那個孩子,如果當他一開始與同學發生衝突,爸爸能夠詢問原因,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受其他同學的欺負。然後幫助孩子做

出理性的分析

,比如告訴孩子:「他欺負你是他們不對,你可以選擇跟他們講道理。告訴他們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你可以選擇原諒他們,和他們做朋友。也可以選擇與他們打一架,然後再也不和他們玩耍。這個事情你可以自己決定。無論是哪一種,爸爸都會支持你。」

爸爸有了這樣的態度,孩子就會有底氣做出自己想要的決定。如果孩子選擇原諒,說明他寬容,有一顆包容他人錯誤的心靈。如果孩子回手,家長也要表示理解。並且告訴他,這種互相打架需要你們彼此承擔後果。

這樣不僅能夠學會自己處理問題,也可以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千萬不要在事情沒有了解清楚,就對孩子說

「要禮讓他人」

。雖然忍讓是孩子成長中必須學會的一課,但不代表這種情況,必須發生在他被別人欺負之後。

媽媽來叨叨: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有位網友發過這樣的一句話:

"父母一直教育孩子忍讓,實際上是一種扭曲的人生觀。世界上最惡劣的就是不懂教育還要去教育孩子的父母。"

所以,

別忙著教會孩子忍讓,應先教會他,如何保護自己的底線?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uZux3MBd8y1i3sJYdJ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