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一語雙關的話,怎樣才能說到點子上

2020-06-29     職場趣談

原標題:職場中,一語雙關的話,怎樣才能說到點子上

嵇康是魏晉時極有聲望的名士,鍾會久聞其名帶了大批車馬前去拜訪。鍾會是鍾繇的兒子,鍾繇是漢魏年代的名人,以書法為人熟知,不過他大官的身份卻常常被今人忽略。鍾繇漢末就做相國,曹魏的時候又被封侯,最後官至太傅,位在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上,實在是大到不能再大的官。老子做曹魏的大官,兒子鍾會卻想幫著司馬氏篡曹魏的國,這樣的人在古代叫做不忠,是最為惡劣的一種品質。

嵇康除了名士之外的另一個身份是曹操的孫女婿,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懶得理會鍾會,只是埋頭和向秀打鐵。鍾會雖然感到難堪,眾目睽睽之下也不便當場發作,只得撥馬而回。不料這時嵇康停止打鐵,問了一句:「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言語間滿是蔑視與鄙夷。鍾會雖然是個小人,卻也有著小人式的智慧,當即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二人一問一答聽似充滿禪意玄機,實則劍拔弩張。不久之後,鍾會果然找機會借司馬氏的手除掉了嵇康。

北宋時宰相王安石有一幼子,年紀雖小卻十分機敏。一次一位客人指著籠子裡的一獐一鹿問他哪頭是獐哪頭是鹿。王元澤不假思索張口答道:「鹿旁的是獐,獐旁的是鹿。」客人見他回答的如此機智,不禁讚不絕口。

在很多時候並不是把話說得越透徹就越有效,往往話語中的隱含內容更具殺傷力。嵇康對鍾會的提問在暗示:你根本是個小人,司馬氏的走狗,品格如此低下,我怎麼能與你為伍呢?從我今天的態度你應該能看出來我完全看不起你吧?所以以後就不要來騷擾我了。小人鍾會也是個聰明人,立即針鋒相對:你嵇康是什麼樣的人我今天看得一清二楚,你讓我難堪我也不會放過你。既然你敬酒不吃吃罰酒,也別怪我不客氣了。嵇康當然也不會不明白他的意思,只是嵇康實在是個太有傲氣的人,不善保全自己。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聽到一些表面上風平浪靜,實際上卻暗流洶湧的話。如果你不能準確理解這些已經說到點子上的話,就有被暗流捲走的危險。

大家總是覺得把話說得清楚總比說得模糊要好,其實有時候模糊的話更能說到點子上。以王元澤的年紀可能未必能夠區分獐和鹿,可是既不想承認自己不知道,更不願意亂指一氣。於是就採用了這個模糊的說法。萬無一失,保管沒錯。人不能無所不知,在生活工作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不懂的事,真誠坦白是一種好品質。可是有時候完完全全的真誠坦白會讓你失去應得的機會。所以此時不妨把話說得模糊一點。比如說老闆打算交給你一項任務,如果能出色完成薪水就可以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你並沒有把握做好,但是你是願意告訴老闆說:「我幹不了。」還是給他一個不是那麼明確的答案,然後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呢?相信聰明人都會這樣說:「好的,我會盡全力去做的。」這樣說既把握了機會又給自己留有餘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mL2_HIBiuFnsJQV7_Z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