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座中國著名古橋,泉州內就有兩座

2019-06-13     冷先生講

1. 福建泉州安平橋

安平橋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安海鎮和泉州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

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前後歷經13年建成,明清兩代均有修繕。

目前的橋全長為2070米,橋面寬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鋪架橋面,兩側設有欄杆。橋墩用長條石和方形石橫縱疊砌築法,呈四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三種形式,尚存331座,狀如長虹。

長橋的兩旁,有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欄杆柱頭雕刻著雌雄石獅與護橋將軍石像。整座橋上面的東、西、中部分別設有五座涼亭,以供人休息,並配有菩薩像。

兩邊水中建有對稱方形石塔四座,圓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豐滿慈善。中亭有兩位護橋將軍,高1.59至1.68米,頭戴盔,身穿甲,手執劍,是宋代石雕藝術的精華。

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 四川瀘州龍腦橋

龍腦橋位於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大田鄉龍華村的九曲河上。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建。平橋,東西走向,長54米,寬1.9米,高5.3米,14墩、13孔。布局奇特,雄偉壯觀。

中部8座橋墩分別以巨石雕鑿成吉祥走獸,計有四龍、二麒麟、一象、一獅。雕龍造形別致,口中銜「寶珠」,完全鏤空,可用手撥動。

風起時,龍鼻發出響聲。象鼻捲曲,長牙上伸,胖身下垂,神態自若,給人以安詳、寧靜之感。雄獅、麒麟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該橋為石墩石樑式平橋,既末用榫卯銜接,也未用粘接物填縫,全靠各構件本身相互壘砌承托。在建築技術上具有較高的價值,是我國古代橋樑罕見之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福建泉州永春東關橋

東關橋又稱「通仙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東關鎮東美村的湖洋溪上,歷來是交通要衝,為閩中、南往返的必經之地。

東關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閩南絕無僅有的長廊屋蓋梁式橋,全長85米,寬5米,共六墩五孔兩台,橋基採用「睡木沉基」,船形橋墩以上部分為木材構造,技藝之精湛,構造之奇生特實屬罕見。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4. 浙江溫州泰順泗溪東橋

泗溪東橋位於浙江溫州泰順的泗溪鎮下橋村,為疊梁式木拱廊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道光七年(1827)重修。橋長41.7米,寬4.86米,凈跨25.7米,離水面9.5米。

處在「將軍逗獅」風水模式中的溪東橋,「虹氣臨虛,影搖波月」。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

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此橋無橋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頗為罕見。東溪早時以碇步渡水,津道多阻,林正緒倡首建造蜈蚣橋(即溪東橋)。

林正緒生平端方正直,好行義舉,乾隆癸亥年(1743)邑侯張考首書「達尊有二」匾相贈。此橋修建者是修北澗橋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將這兩橋稱為「師徒橋」。因此橋外型美觀,號稱「最美的廊橋」。

5. 江西婺源彩虹橋

婺源有一種頗有特色的橋——廊橋,所謂廊橋就是一種帶頂的橋,這種橋不僅造型優美,最關鍵的是,它可在雨天裡供行人歇腳。

宋代建造的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座橋取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意思取名。橋長140米,橋面寬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

彩虹橋周圍景色優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坐在這裡稍作休憩,瀏覽四周風光,會讓人深深體驗到婺源之美。

6. 江蘇揚州五亭橋

五亭橋位於揚州瘦西湖畔,整個建築造型別致,比例適當,把穩重大方和玲瓏剔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橋含五亭,一亭居中,四翼各一亭,亭與亭之間迴廊相連。

中亭為重檐四角攢尖式,翼亭單檐,上有寶頂,四角上翹,亭內吸頂上圖案精美。橋基由十二塊大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橋墩組成,共十五孔,總長五十五米。橋孔彼此相連,由橋外看去,每個洞外都有一幅不同的景物。每當晴夜的月滿,每個洞內各銜一月,別具詩情畫意。

7. 廣西三江程陽橋

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程陽風雨橋等,位於廣西北部與湘黔兩相接的三江縣城古宜鎮北面20公里砟林溪馬安寨林溪河上,始建於1912年,歷時12年。

整座橋長77.6米,寬3.75米,高20米,橋下部分為青料石壘砌的二台三墩,橋墩為六面柱體,上下游均為尖形,迎水角68度;橋中間部分為密布式懸臂托間柱支梁木質橋面,共19間橋廊;橋上部分為木質樑柱鑿榫衡接構成重檐翹角,橋的兩旁鑲著欄杆,橋中有五座塔閣式橋亭。

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樑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上兩旁還設有長凳供人憩息。

程陽橋是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雲南建水雙龍橋

雙龍橋位於雲南省建水縣城西3公里處,是一座17孔大石拱橋,橫亘於瀘江河和塌沖河交匯處的河面上,因兩河猶如雙龍盤曲而得名。清乾隆年間始建3孔,後因塌沖河改道至此,又於1839年續建14孔。

整座橋由數萬塊巨大青石砌成,全長148米,橋寬3—5米,寬敞平坦。橋上建有亭閣3座,造型別致。中間大閣為三重檐方形主閣,高近29米,邊長16米,層檐重疊,檐角交錯。

拾級登樓,可遠眺萬頃田疇,千家煙火。南端橋亭為重檐六角攢尖頂,檐角飛翹,玲瓏秀麗。

雙龍橋是雲南省石橋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它承襲我國連拱橋的傳統風格,是我國古橋樑中的佳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山西晉祠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區西南的晉祠聖母殿前,是一座精緻的古橋建築。北宋時與聖母殿同建,為我國現存古橋樑中的孤例。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古人以圓者為池,方者為沼。

因沼中原為晉水第二大源頭,流量甚或大,游魚甚多,所以取名魚沼。沼內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枕梁,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梁。

東西橋面長15.5米,寬5米,高出地面1.3米,東西向連接聖母殿與獻殿;南北橋面長18.8米,寬3.3米,兩端下斜至岸邊,與地面平。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梁」。

飛梁北魏時已存在。飛梁南北橋面的東西兩側,原來也有石質臥獅一對,但現在只留下東北和東南端的兩個。造型生動,均作與幼獅嬉戲狀。似與飛梁為同時遺物。

10. 北京後門橋

後門橋原稱萬寧橋,位於北京的中軸線上,在地安門以北,鼓樓以南的位置。由於與前門南北相對,京城百姓俗稱地安門為後門,因而此橋也叫後門橋。

橋始建於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開始為木橋,後改為單孔石橋。元代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後,為解決漕運,在郭守敬的指揮下,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運河北上的漕運船隻,經通惠河可直接駛入大都城內的積水潭。

而萬寧橋是積水潭的入口,並且設有閘口,漕船要進入積水潭,必須從橋下經過。萬寧橋在當時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由於交通便利,又毗鄰皇城,加之景色不遜江南,因此,當時萬寧橋附近商肆畫舫雲集,絲竹悅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華景象。萬寧橋在元大都的建築設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運歷史的見證。

11. 浙江紹興廣寧橋

廣寧橋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區東,系紹興現存最長七折邊型石拱橋。始建於南宋高宗以前,至明萬曆二年(1574)重修。

站在橋上可見城南諸山,橋心正對著大善寺塔與龍山,為極好的「水上」對景。自南宋以來,一直是納涼觀景之處,故名廣寧橋。

該橋全長60米,寬5米,高4.6米,跨徑6.1米。24根橋欄柱都雕以倒置荷花,雄健厚實,柱板花紋,幽雅大方。

橋洞頂拱石上,刻著「鯉魚跳龍門」等六幅石刻,有面目猙獰奇形怪狀的,也有虎頭獅身振鬣怒吼的。

橋洞拱石上刻有捐資修橋的姓名。橋拱下有纖道,可供行走。《紹興縣誌余輯》有載。該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另一篇文章,中國四大古橋,泉州的洛陽橋更是榜上有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eRxC2wBmyVoG_1ZHsk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