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幾百年前,南陽與台灣就已經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台灣有一條南陽街,南陽有一個台灣村。
台灣村位於南陽鄧州市張村鎮上營村。據資料顯示,上營村分上營村和下營村,以豫53線公路為界,公路以東的上營村居住著周、蔡、黃、林四姓人家,有800餘人;公路以西的下營村居住著陳、林兩姓人家,有300餘人。他們都屬於高山族,約占上營行政村總人口的56%,因此上營村被稱為"台灣村"。
如今,高山族主要居住於台灣地區,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等地的高山族,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大約有4462人。有專家稱,上營村聚居高山族居民數量之多、分布之密集、歷史之悠久在祖國大陸其他地方絕無僅有。那麼,南陽鄧州為何會有"台灣村"?
翻閱資料,方知鄧州的"台灣村"來源於,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黃廷將軍隨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率十萬大軍投誠清朝,他在帶兵進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墾。部隊里有五位來自台灣阿里山區的高山族士兵,分別叫依那思羅、迪摩達奧、安篤斯旦、安達依魯、佚名,被安排在鄧州城區西北40里處屯墾。
隨後,這5位士兵各自娶了當地漢族女子為妻,並分別更漢姓為陳、周、蔡、黃、林,從此過上了漁樵耕讀的平民生活。300多年的風雨滄桑,五姓後裔逐漸繁衍壯大,形成了今天的"台灣村"。
1982年的人口普查中,鄧州(當時叫鄧縣)第一次出現了"高山族"公民,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現在,鄧州城北的20公里處的公路旁,赫然立著一座寫著"台灣村"字樣的門樓。走進村子,不時會聽到夾雜著閩南口音的話語。經過300多年,台灣村內的高山族人大多已被當地人同化,但仍有一些獨特之處,他們一直保持著高山族部分的生活習俗。
簡單來說,高山族人臉部均為長型,高鼻樑,眉骨、額骨突出,眼窩內陷,皮膚呈深黃色,普遍善捕魚,愛吃米飯,尊奉媽祖,具有明顯的漁民之風。
2002年,鄧州市、張村鎮兩級政府借陳氏高山族紀念其始祖依那思羅誕辰365周年之機,投資數百萬元,修建了集觀光旅遊與農業綜合開發為一體的"阿里風情園"。阿里風情園共計占地90畝,建有阿里假山、有台灣村牌坊樓、台灣閣、媽祖廟、高山始祖塑像等20餘處勝跡,豐富當地高山族人的精神家園。
自鄧州"台灣村"被確立以來,台灣與南陽的關係更加緊密。據資料顯示,2005年8月23日,台灣阿里山鄒族族長汪念月、夫人汪莊玉英,特富野社區鄒族陳氏族長陳宗仁,婦女協會理事長陳秀鳳,來吉村鄒族長老陳震魁一行5人組成的認親團,到達鄧州探訪台灣高山族後裔居住地——台灣村。
河南是"八姓入閩"的根據地,如今來"老家河南"尋根的台灣人絡繹不絕。而台灣的阿里山是台海兩岸高山族的發源地,離散在中原三百多年的高山族後裔也希望找到自己的根。南陽與台灣,就這樣聯繫在了一起,而"台灣村"正是兩地交流的橋樑和平台。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