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遊】以城市全景化推進全域旅遊建設,禪城獲《中國文化報》點贊

2020-05-13     禪城發布

原標題:【全域旅遊】以城市全景化推進全域旅遊建設,禪城獲《中國文化報》點贊

嶺南文脈,品味禪城

一座古城,走過歲月陰晴,別樣人文風情,無處不風景。

一卷畫簾,疏影安定淡然,玉蘭暗香延綿,花海在人前。

一次邂逅,不負經年守候,嶺南天地牽手,記得住鄉愁。

一生嚮往,碧水藍天氣爽,共建共治共享,總教人念想。

創建省全域旅遊示範區,打造大灣區旅遊目的地。禪城在行動!

欣賞絢麗多彩的古建牆體光影秀,約逛別具特色的車尾箱集市,在書店溫暖燈光下感受濃濃書香……禪城以底蘊深厚的嶺南文化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遊客。

今日(5月13日),《中國文化報》發布《中心城區發展全域旅遊的「禪城路徑」》一文,點贊禪城以城市全景化推進全域旅遊建設。

馬上來看《中國文化報》的全文報道~

來佛山,游禪城,讀懂嶺南。走進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嶺南元素隨處可見,水鄉風光觸手可及,花草清香撲面而來,典雅與時尚交相輝映,文、商、旅融合相得益彰。

自2016年創建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以來,禪城區以城市全景化推進全域旅遊建設,在體制機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產品升級、文化活化、品牌培育、節慶營銷、智慧平台、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提升,讓景點更多、路更好走、城市更新、形象更好,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心城區發展全域旅遊的「禪城路徑」。2019年,全區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597.94萬人次,與2018年同比增長10.92%。

為創建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創建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以來,禪城區圍繞創建工作總目標,對照創建標準,安排部署重點工作,持續推進優化頂層設計,不斷創新機制,完善政策,加強配套,為創建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禪城區成立了由區委書記、區長任組長的「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區的創建工作。同時,高標準編制《佛山市禪城區全域旅遊發展規劃(2018—2025)》和《創建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任務細分表》,對標對表,讓創建工作有的放矢。

禪城區還制定了《佛山市禪城區實施〈佛山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管理辦法》,為文化街區、歷史建築分類整治、活化利用、傳承優秀歷史傳統提供政策支撐;出台《佛山市禪城區支持企業家創業創新的若干措施》,設立8億元的獎勵資金,對文旅項目和人才加大獎勵和扶持的力度;出台《佛山市禪城區扶持旅遊產業發展辦法(修訂)》《佛山市禪城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修訂)》等文件,由區財政每年安排不少於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扶持新興業態、民宿開發等全域旅遊建設。

禪城區堅持把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與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一體謀劃、共同推進。全區城市治理三年行動計劃累計開工項目171項,完成投資816億元;中心城區城市形態提升三年專項行動累計開工項目37項,完成投資342億元。

為扶持受疫情打擊的旅遊業,禪城區在4月至9月30日期間,對區內旅行社組織市外旅遊團隊(8人及以上)在區內限額以上的酒店住宿1個晚上以上的,給予每人每次160元補貼,每家最高補貼可達200萬元;限額以上住宿業的法人機構,接待市內外旅行社組織來禪旅遊團隊或者商務團隊(8人及以上)住宿1個晚上以上的,給予每人每次100元補貼,最高補貼可達100萬元。

不斷提升遊客的

幸福感、體驗感

開展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以來,禪城區以創建為抓手和契機,堅持創新引領,大力推動旅遊產品創新、智慧旅遊創新、公共服務體系創新、綜合治理創新,全面改善軟硬體環境,實現旅遊系統網絡全域覆蓋。

具有極好的外部旅遊可進入性,是禪城區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的成果之一。近3年來,禪城區交通設施共投入97億元,建設項目近100項,已形成了城際軌道、地鐵、高速公路、城市交通四維一體的交通格局,城市中心區離廣州南站、佛山西站、佛山機場都只有20分鐘車程,處於粵港澳大灣區2小時車程和1小時高鐵生活圈。

在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中,禪城區致力於構建更高層次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市民、遊客的幸福感、獲得感。禪城區開通了旅遊專線,打造串聯紫南村、綠島湖、湖涌村、南莊村等濱江節點的休閒風景綠道,形成「快旅慢游」立體遊覽交通體系;實施旅遊廁所革命,以國家A級標準完成新改建旅遊廁所25座,覆蓋全區主要遊客集散地;在核心景區、商圈建設特色全域導遊圖和導覽圖,完善區域旅遊導覽標識;依託鴻運汽車站建設禪城遊客集散中心,與景區遊客中心、遊客諮詢點形成「一核多點」的旅遊集散與諮詢服務體系;以「主題酒店+精品民宿」為核心打造休閒度假設施。

紫南村夜景

在禪城旅遊,可以獲得舒心、放心的體驗感,而這得益於全國首創的「警商旅」志願體制和旅遊巡迴法庭。禪城區充分發揮多方協同共建、共治、共享作用,組建由交警、商圈、景點、企業、村居聯動的「警商旅」志願服務隊,以全民參與為導向,優化旅遊環境。同時,創新成立旅遊巡迴法庭,開展「一門式」聯合執法,促進旅遊市場秩序規範化,形成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為遊客保駕護航。

掃描禪城區旅遊智慧指引系統二維碼,即可便捷獲取當地景點、城市中心公園、火車站等旅遊集聚地的基本信息,開啟酒店、停車場等基礎設施位置信息、景點語音講解、線路導航等功能。這是禪城區強化大數據應用,全面推進全域旅遊智慧化帶來的便利。近年來,禪城區以社會綜合治理雲平台為基礎,建設「禪城區全域旅遊信息雲圖」,集成「智慧旅遊+網格化管理」,及時發現、處置、反饋禪城區旅遊環境管理問題,實施數據的分析和旅遊的綜合調度。同時,投入1800多萬元,啟動「祖廟街道老城片區融合提升工程——智能交通及『網上老城』」工程,設計和運營「網上老城」APP,運用智能交通採集系統,實現公共服務的全面升級、城市安全的實時監控、城市交通的有效疏導。

描繪「全域皆景」的美麗新畫卷

開展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以來,禪城區大力推動產業融合創新和旅遊產品創新,全力實施全城全景戰略,形成了傳統景區、歷史文化街區、工業游景點、生態游休閒景區四維一體的全域全景格局,可謂一步一景,處處皆景。

近3年來,禪城區積極推動傳統景區擴容提質。禪城區共投入了12億元,對祖廟、南風古灶、梁園等景區進行提升改造,在祖廟新建佛山祖廟歷史文化陳列展覽館,在南風古灶建設大型陶藝研修游實踐基地,並對梁園片區進行提升。同時,以國家4A級景區南風古灶為龍頭帶動,擦亮「佛山陶、石灣酒」兩個品牌。中國陶谷共投入11.2億元,建成廣東省唯一陶醉文化「醉·醉」休閒歡樂街區(陳太吉酒莊)、中國陶瓷博物館漢陶專題館,重建百年古蹟寶峰塔,修繕提升豐寧寺、蓮峰書院,引入創業咖啡館、主題餐廳、創意書店、數字影視中心、時尚藝術街區等休閒配套設施,大大促進了旅遊消費。自創建以來,中國陶谷遊客量增長迅猛,僅南風古灶2019年就接待遊客164.6萬人次。

世界吉尼斯紀錄500年窯火不滅的「南風古灶」

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梁園」

禪城區大量修復歷史文化街區,把街區變景區。目前,8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已通過並開展全面活化利用,瓊花會館、昇平堂、陳華順故居等八大復古建築已在原址上復建。占地面積達65公頃、建築面積達150萬平方米的嶺南天地,是保存最為完整的嶺南古建築物群之一,項目內的簡氏別墅、嫁娶屋、孔廟、李眾勝堂祖鋪等22處文物建築已活化利用,成為嶺南文化集中展示地和文旅高地。連在一起的佛山祖廟、東華里古建築群成為聞名遐邇的景區和集文化、旅遊、居住、商業為一體的綜合街區,每年遊客達180多萬人次。「嶺南水系文化主題街區」佛山國瑞昇平歷史文化街區總投資50億元,首期已於2019年10月1日正式開業。通過讓歷史街區融入特色商業街,禪城區培育了新型商業形態,也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旅遊休閒好去處。

擁有東方民間藝術之宮 「祖廟」

近兩年,禪城區投入超過20億元,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把場館變景點。目前,全區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紀念館)總量由2018年的29家增加到45家,展覽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同時,復建水上關帝廟,蓮峰書院、國公廟修繕工程、寶峰塔復建工程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今,禪城區的博物館(展覽館)已成為旅遊熱點,吸引不少市民和遊客前去「打卡」。

禪城區還將優勢產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以工業旅遊推動產業升級,把廠區變景區。轄區圍繞建陶、酒文化、針織、電子光電等行業打造了主題突出的工業旅遊產品,建成了陳太吉酒莊、柏林藝術館、安東尼觀光工廠、建陶小鎮體驗館、東鵬陶瓷博物館、國星光電體驗館等一批工業旅遊景點,開創了把廠區變景區、把遊客變商客的新局面,通過工業旅遊反哺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風景優美的紫南村

游美麗鄉村,品漁耕粵韻,是禪城區全域旅遊建設的一大特色。禪城區以打造美麗文明鄉村、嶺南水鄉生態旅遊為切入點,實施鄉村景區化、鄉村現代化,把村居變景區,促進城鄉旅遊融合。近3年來,全區投入鄉村全域旅遊建設資金4.5億元,打造20個美麗文明村居。紫南村、羅南村、南莊村、龍津村、蓮塘村、大富村、張槎村、海口村等都成為鄉村游的好去處。如紫南村以水鄉文化為根基,以休閒旅遊為突破口,累計投資了3億多元對旅遊環境進行全面改造提升,建設了紫南生態園、沿北江大堤的濕地公園、紫南村文體藝術中心等設施,成為「網紅」景點。禪城區還實施了116項生態改造工程,新增綠化面積約4275畝。僅2019年,就投入6.1億元,建設「千畝綠心」王借崗森林公園,打造千畝花海「文華—亞藝」公園,在佛山大道、汾江路、嶺南大道、文華路等重要節點種植鮮花,打造「花海禪城」。

通過3年的創建,禪城區景點景區資源更加豐富,工業游、鄉村游、生態游、修學游、健康游、文化游、休閒遊等旅遊產品更加完善,A級景區產品體系更加健全。

節慶營銷

促進文、商、旅融合發展

近日,《求是》旗下《小康》雜誌社發布了「2020中國夜經濟繁榮百佳縣市」榜單,佛山市禪城區位列第五名,成為佛山唯一入選的區。

近年來,禪城區規劃建設嶺南天地商圈、季華路創意商圈兩個高品質夜間經濟集聚區、「嶺南天地+祖廟」歷史文化街區等20處夜間經濟示範點,積極發展夜經濟,擦亮中心城區服務業新品牌。2019年12月,禪城區成功舉辦2019佛山(禪城)首屆夜市文化節,分四大主題舉辦了近50項活動。2020年4月以來,佛山(禪城)首屆線上美食節舉辦,禪城區委、區政府首期投入3000萬元資金髮放消費券,撬動電商平台、商家投入3000多萬元,共同推動疫情下消費服務業全面復甦。

作為嶺南文化重要發源地和發祥地之一,禪城區人文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在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中,禪城區通過節慶營銷創新和品牌培育創新,發揮傳統文化節慶的品牌效應,打造國家級活動平台,形成了文、商、旅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

天天有活動、月月有項目、季季有精彩、全年匯文旅,在禪城,全域節慶旅遊格局已經形成。禪城區每年舉辦中國高鐵經濟帶旅遊博覽會、全國青少年體育舞蹈錦標賽、蔡李佛功夫佛山錦標賽、佛山陶藝·建陶設計周以及全民綜藝大舞台等高規格、高水準、高成效的文化旅遊活動,構建起「五大民俗節慶兩周兩賽一舞台」品牌營銷體系,通過四季性、多層次的節慶賽事發展興旅經濟。

行通濟

禪城區每年舉辦各種文化旅遊活動多達1000多場次,如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的行通濟吸引了六七十萬名遊客和市民參與,體驗「行通濟 無閉翳」民俗;有幾百年歷史的「佛山秋色」巡遊活動,也是萬人空巷。其中,2019廣東(佛山)非遺周暨「佛山秋色」巡遊活動共有55個來自世界各地的非遺項目展演,吸引了約30萬名遊客前往觀看;2019年舉辦的第三屆「中國高鐵經濟帶旅遊博覽會暨佛山禪城旅遊文化周」,共有高鐵沿線的50多個城市、600多家企業參加,共達成218項合作項目,實現旅遊收入5.52億元,建起了「泛高鐵」朋友圈;「佛山(禪城)陶藝·建陶設計周暨陶瓷藝術周」近3年來吸引了來自50多個國內城市、2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500多名國內外專家學者和10多萬名遊客參與。

實現全域宜居、宜業、宜游

禪城區旅遊業受到了疫情的嚴重影響,但得益於近年來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工作成效,其復甦和回暖勢頭強勁。今年「五一」期間,禪城區累計接待遊客近35萬人次,景區商家和美食集聚區在禪城消費券帶動下,客流和營業額快速提升,部分比去年同期的營業額還要高。

禪城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何永慶表示,創建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並非禪城發展全域旅遊的終點,接下來,禪城區將瞄準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目標,進一步彰顯禪城全城、全景、全民參與、全產業鏈打造的特色,以更高標準、更廣視野、更大力量,把文旅產業做大做強。

今後,禪城區將把全域旅遊作為推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全區域規劃、全產業發展、全要素配套、全社會推進,著力推動旅遊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細高效方式轉變,從封閉的旅遊自循環向開放的「旅遊+」轉變,從企業單打獨享向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從景區內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轉變,從部門行為向政府統籌推進轉變,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實現全域宜居、宜業、宜游,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人文休閒旅遊目的地,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作出積極貢獻。

【禪城經驗】

以規劃為引領,形成都市旅遊發展模式

圍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人文休閒旅遊目的地的目標定位,禪城區堅持頂層設計引領,加強規劃統籌,優化「一心兩軸一帶四區」全域旅遊發展空間布局,明確項目體系、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重要內容。圍繞「嶺南文脈,品味禪城」的文化旅遊發展內核,深挖佛山傳奇故事,活化古鎮歷史文物遺存,弘揚嶺南傳統民俗文化,創新文化體驗內涵,形成「文化旅遊+城市升級」都市型全域旅遊發展模式。

以文化為導向,推動城市升級升值

禪城是佛山古鎮核心區,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保留了「佛山秋色」、行通濟等延續至今的民俗,以建設「文化導向型」城市為理念,以「文城相融、文經相促、因文善治、因文立名」為路徑,推動「城產人文」融合發展,為全面建設嶺南文脈傳承品位醇厚、旅遊公共服務品質優良、文化創新創意品牌豐富、文城相融城市品貌精緻、城市人文氣質品格獨特的「品味禪城」營造良好氛圍,為禪城升級升值。

以創意為抓手,豐富全域旅遊業態

夯實傳統旅遊業態,融入創意元素,保持旅遊產品核心吸引力。一是開拓深度文化體驗游。以粵劇博物館、張槎下朗村為載體發展粵劇文化體驗游,以中國陶谷、石灣酒廠為載體發展「陶醉」文化游,以佛山功夫角、精武會等各大武館為載體發展「功夫」文化游。二是發展研學游。發揮30多個非遺傳承人的號召力,吸引眾多陶藝、剪紙、粵劇、龍獅等文化愛好者來禪城開展研學游。三是發展健康游。高舉佛山中醫藥文化大旗,發揮佛山中醫院、馮了性國藥館及鴻勝館、李廣海跌打推拿的民間號召力,在眾多患者求醫之餘,帶動旅遊產業的發展。

來源:中國文化報

圖片來源:宋茲檀、穿行者、劉敏捷、劉世輝、霍麗珍、陳韻琦、潘偉欣、霍廣良

責編:車軍霞、楊妍

編輯:肖婷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T3pDHIBiuFnsJQVt4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