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惟奮鬥者進、惟奮鬥者強、惟奮鬥者勝的時代,「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已是廣泛共識。與之同時,關於「996」的大討論在今年持續引爆輿論,人們不免想問——奮鬥和生活,是不是只能二選一呢?
最近,由央視網、中視電傳聯合承製,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藝頻道、央視網聯合出品的新青年分享節目《你好生活》溫暖首播。該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尼格買提以及兩位常駐嘉賓孫藝洲、董力,在體驗民宿生活的過程中,為觀眾分享獨特的生活哲學。
首期節目邀來飛行嘉賓撒貝寧一起探尋「心中的少年」。四個人暫且拋開忙碌的工作,回歸清新自然,享受片刻恬淡,在推心置腹中娓娓道來關於奮鬥、關於理想、關於生活、關於成長的真諦。有觀眾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有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也在尋找和世界更好相處的方式。這檔節目促使我們去積極思考,更加正能量地去面對工作和生活。」
奮鬥不應出於物化的慾望,而是源於純粹的熱愛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但你是否問過自己:奮鬥的動力是什麼?
做客首期節目的嘉賓撒貝寧,被尼格買提形容為「身邊為數不多的人到中年還保留著少年感的人」,小撒每天在工作中忙忙碌碌,卻始終以積極飽滿的狀態示人。看完這期節目,不少觀眾在這位「小王子」般的中年人身上找到了答案:他既有少年的天真與好奇,又有成人該有的睿智和執著,比如一個晚上都在抱著啤酒桶一樣的望遠鏡,向著夜空忘我尋找他心裡的那顆星星,而一顆星星,都是可以給人以希望的。
撒貝寧就覺得:「為什麼成年人的世界,很多簡單的東西是看不見的?你比如說你要想了解一個人,往往問你多大年紀啊,你有幾個兄弟姐妹啊,你做什麼工作,一個月掙多少錢啊?往往是通過數字才能了解一個人。很少再會問,你有什麼興趣愛好啊,你覺得這個世界上最美的花是哪一種啊?」一個人的世界如果變得物化了,那就失去了對生命、對生活純粹的狀態,難免陷入「親近物質世界,排擠精神世界」的怪圈,甚至「白天為物質而奮鬥,夜晚為精神所感傷」。
今天,我們逐步告別了溫飽時期疲於奔命賺錢的時代,「奮鬥」更應和精神層面的滿足、快樂、投入和意義有關,就像節目中所說的,「人是生活在一個社會環境里的,最幸福的奮鬥一定是和這個國家的國運在一起」。
當我們用一種更開闊的視野看待奮鬥,便能促進我們理解平凡崗位的意義,認清普通人生的價值,珍惜現世安好的來之不易,發現我們所處時代的獨特與不凡,然後發自肺腑地去熱愛並投入創造。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食神」,只要你用心去做
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近年來力推的眾多文化類節目相比,《你好生活》最為鮮明的氣質就是撲面而來的生活質感,它試圖用年輕的語態、生活的表達和當下的年輕人們談談心,共同求解一道關於現實的謎題,但它不會灌輸答案,而是在多視角的分享與碰撞中,共同去領悟關於美好生活的各種可能。
尼格買提在節目開播之際吐露內心:「生活本沒有一紙藍圖,更沒有標準答案。關於生活,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註腳,便不可能有任何人有權告訴你,這是我認為的美好生活,你就照這麼過吧。認真生活過的人才知道,他們通過努力換來的不是壯闊波瀾,反倒是內心世界的安寧。」
首期節目中,涌動著一幕又一幕直擊內心柔軟的生活波光。他們一起在田間採摘、一起下廚、一起吃飯、一起聊天。做菜的時候會有感而發還能給爸媽做菜的幸福;跑步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是在挖一個隧道,想過撤退,有過絕望,但是咬咬牙就能看到光亮,充滿希望……其實生活就是這樣,有時需要放下腳步,別怠慢了身邊重要的人和事,有時需要咬一咬牙,去贏取與生活交手的愉悅。張弛有度,方為人生。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八個字,之於生活本身同樣意義非凡。許多觀眾表示在《你好生活》里看到了對美好生活的質樸初心,對奮鬥人生的內在使命。每個獨一無二的你,都應該認真而熱烈地生活,因為人間值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sB6Im8BMH2_cNUgWO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