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孩子怕受責罰不惜殺害6歲女童:濫用教育方式,容易毀了孩子

2019-09-17     李點點

提到孩子,你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天真、快樂、有愛等美好的字詞,而絕不會將他們跟殘忍和冷漠聯繫到一塊。

可是,最近看到的一個新聞,卻顛覆了這種認知。

7月13號,寧夏永寧縣公安局接到報警,6歲女童李鈺彤突然失蹤!隨後,警方與當地村幹部展開搜尋。

土豆番茄媽

第二天下午,小女孩的遺體在其二爺爺家中被找到。

幼小的生命還未來得及綻放就已逝去,實在令人心痛,而造成小鈺彤死亡的原因也荒謬得讓人無法相信。

當天,小鈺彤被親戚蘇某一(12歲)和蘇某二(7歲)叫到二爺爺家玩耍,在玩耍中小鈺彤不慎從木架上跌落,當場昏迷。

如果那時候立刻送醫的話,小鈺彤是極有可能救過來的,但當時蘇某一害怕小鈺彤醒後告狀而受到責罰,竟然用一塊木板將其打死了!

梳理整個事件的經過可以看到,蘇某一的行為邏輯相當簡單:因為李鈺彤是自己叫過來玩的,現在摔傷了,自己要擔責,要被處罰,那逃避處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不讓家長知道,如何實現?

殺人滅口!

土豆番茄媽

畢竟,12歲的孩子,雖不懂對錯,但知權衡利弊。

由此可以猜測出,蘇某一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一旦犯錯,就會受到很嚴厲的懲罰,從而導致他無法正確面對錯誤,只想逃避。

嚴厲的懲罰包括打罵、剝奪某項權利、限制其自由等等方式,這對尚無反抗能力的孩子來說,確實具有強大的震懾力。

但是,一味依賴懲罰性教育只會給孩子留下陰影,卻沒有教會他們承擔責任,於是,小鈺彤的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嚴厲的懲罰教育,讓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

幾個月前,江蘇鎮江一位年僅9歲的小男孩,留下一封遺書後從17樓一躍而下。

土豆番茄媽

而事件的起因,是因為小男孩在學校頑皮的時候,不小心撞碎了一塊玻璃,因為害怕回去被家長責罵,便忍著沒說。

可是小男孩沒有能力賠償學校的損失,在經過兩天兩夜的思想鬥爭後,選擇在周二上學前背著書包從17樓跳下自盡。

土豆番茄媽

是這塊玻璃逼死小男孩的嗎?不是,而是孩子所受到的教育中,懲罰大於關愛,訓斥多於傾聽,最終陷入心理學中的"被動習得性恐懼"所致。

何為"被動習得性恐懼"?

當孩子在犯錯的時候,父母以嚴厲的方式回應,多次之後,孩子便從父母的這些反應中習得了一種驚恐的信號。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小心摔個碗都會嚎啕大哭?

他們害怕的不是摔壞東西本身,而是來自被父母懲罰的恐懼。

土豆番茄媽

《兒童情緒心理學中》將恐懼的危害程度分為三個層級:輕度恐懼,中度恐懼,重度恐懼。

輕度恐懼對孩子的影響不是很大,當孩子遠離令他害怕的人、物或者環境後,就可以自然消失。

中度恐懼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隱患,如果不及時疏導,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土豆番茄媽

而一旦到達重度恐懼,則會在短時間內引發嚴重後果,讓孩子做出某些瘋狂的事情。

叔本華曾說:"當一個人對生存的恐懼,大於對死亡的恐懼時,他就會選擇自殺。"

所以,許多時候,不是孩子容易被困難擊潰,而是被父母的恐懼擊潰了。父母的反應給孩子造成無與倫比的心理壓力,最終導致崩潰。

於是,一個看似很簡單的事,在孩子眼中,卻如同大山那麼沉重,並且無法逾越。

嚴厲的懲罰教育,會讓孩子選擇逃避責任

有一次參加同學聚會,大家把孩子也一塊帶來了。

現場十分熱鬧,大人們在裡間推杯換盞,孩子們也都自來熟的成群結隊玩在一起,一片祥和。

過了一會兒,突然聽到玻璃摔碎的聲音,所有人都嚇了一跳,趕緊跑到外面看個究竟。

原來是酒店大堂角落擺放的一個水晶裝飾摔碎了,碎片散了一地。

土豆番茄媽

孩子們都呆呆地站在那,老闆跑過去質問:"這誰幹的?"

剛開始沒人應,後來大夥都把目光投到了一個叫軍軍的孩子身上。

軍軍連忙辯解:"這不是我乾的!"

然後言詞激烈指著好幾個孩子說:"他們剛剛都在這旁邊玩"。

一群孩子在那七嘴八舌爭論不休,我女兒悄悄走過來,小聲跟我說是軍軍在追一個小朋的時候撞倒的。

其實這也沒多大個事,那個水晶裝飾也不貴,幾百塊錢,但總要找到"肇事者"。

老闆見沒人承認,便去調取了監控,發現確實是軍軍撞倒的。

軍軍媽當時臉都黑了,直接就打了孩子兩耳光,口中罵罵咧咧,說孩子沒出息,老給自己惹事。

土豆番茄媽

她這個舉動,把我也嚇了一跳,一直聽聞軍軍媽很嚴厲,今天算是見識到了。

父母對孩子越嚴厲,懲罰力度越大,那孩子遇到事情後,就自然會選擇逃避責任。

畢竟,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懲罰教育雖然見效快,但不應該成為我們教育孩子的首選,而且這樣的方式很難教出優秀的孩子。

詹姆斯.多伯森曾說:"尊重他人的、有責任感的孩子,產生於愛和管教適當結合的家庭中。不打不罵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則是父母的管教。"

土豆番茄媽

正確的教育,攻心為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擔任過一所小學的校長。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學生王友正在用泥巴砸同學,他立馬制止,並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

放學後,當陶行知來到校長室時,王友早已在那等著挨訓了。

陶行知沒有打也沒有罵,反而掏出一顆糖遞過去:"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聽話又準時,而我卻遲到了"。

王友一時沒反應過來,驚疑不定地接過了糖。

緊接著,陶行知又從口袋裡掏出了一顆糖,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制止你時,你立即停止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所以應該獎勵。"

王友略帶驚奇地接過了第二顆糖。

然後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同學。你砸他們,說明你正直善良,有勇氣與壞人做鬥爭,所以應該獎勵你。"

這時,王友已泣不成聲,說:"校長,你懲罰我吧,我知道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啊……"

陶行知笑了,他掏出第四顆糖果:"這顆糖獎勵你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好了,我的糖全給你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土豆番茄媽

孩子犯錯,肯定要管,但打罵不是最優選擇,溫和的批評才是最有力量的教育,以接納和包容的心態面對孩子,讓孩子明白:"犯錯並不可怕,只要跟父母說清楚,就會得到諒解和幫助。"

有了這種正向的信號,孩子自然就不會選擇逃避。

孩子犯錯是經常的事,許多父母為圖一時痛快,用打罵來解決問題,雖然見效快,可往往會傷人又傷心,還會激發孩子的叛逆情緒,得不償失。

霍姆林斯基曾說:"用大聲叱責或拳頭教育出來的孩子,失去了感覺別人最細膩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周圍的美,他非常冷漠無情,毫無憐憫心,在他的行為中有時會出現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現——殘忍"。

我們能否在孩子面前收起惡的一面,引導孩子向美好陽光的方向去奔跑,決定了他們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以,慎用懲罰式教育,給孩子一個光明而有安全感的童年。

土豆番茄媽

當悲劇發生的時候,我們就會震驚:怎麼這麼小的孩子會這麼殘忍?但是仔細想想,殘忍的前提一定是有人給孩子種下了恐懼。
還記得曾經很是出名的藥家鑫案件,當時藥家鑫只是開車撞傷了路人,但是因為路人有抬頭看車牌的動作,就下車連捅數刀將被撞傷的路人殺死。
後來採訪藥家鑫當時為什麼要殺人的時候,藥家鑫說,怕自己撞傷人的事情會被爸爸知道,回家會挨打。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也讓人同樣的唏噓不已。
所以,恐懼只會造成更多的恐懼,也會令人喪失思考的能力。
善待孩子,用心和愛去教育,是我們每一位家長都應該去學習和努力的方向。

— END —

土豆番茄媽-最懂媽媽的傾聽者

專注養娃資訊、夫妻關係、婆媳相處、好物分享。是傾聽者,是朋友,是育兒道路上的同行者,是最懂媽媽們的人。育兒路上有我,你不孤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80hR20BJleJMoPMB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