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6期文化產業評論
近日,地方兩會陸續召開,部分省(區、市)相繼發布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十四五」時期及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文化和旅遊產業作為國家朝陽產業和幸福產業,「十四五」開局之年,各地如何布局?設定了怎樣的目標?又將從哪些方面發力?倍受業界矚目。
作者 |江宿琿 (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
編輯 | 楊濤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8513字 | 預計閱讀時間22分鐘
1月下旬以來,地方紛紛進入「兩會時間」。據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統計,截至目前,已有28個省(區、市)先後召開「兩會」,並發布了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從目前各省市公布的2021年重點工作來看,各地均不約而同將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重點工作之一。那麼,各地都有透露出了哪些值得關注的熱點、重點和亮點呢?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將為你「庖丁解牛」一探究竟。
文旅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引擎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和旅遊逐漸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力量。目前,從各省(區、市)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看,作為經濟增長新引擎,文化和旅遊產業已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並承擔著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提升區域產業綜合競爭力等重要使命。
一是「一帶一路」建設成為高頻詞
據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不完全統計,絕大多數省份均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同程度地提及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甘肅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甘肅要發揮承東啟西、連南通北區位優勢,更深層次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形成內外兼顧、陸海聯動、向西為主、多向並進的開放新格局,打造新時代的「河西走廊」。
與此同時,圍繞打造「河西文化和旅遊走廊」提出,2021年甘肅省將創建張掖蘆水灣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申報創建武威銅奔馬文化旅遊5A級景區,推進實施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等舉措建設新的河西走廊,以文化旅遊為橋樑,推動甘肅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與合作。
甘肅省「河西走廊」位置圖
廣西政府工作報告在「『十四五』發展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部分中提出,奮力打造面向東協更好服務「一帶一路」的開放合作高地,奮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樞紐,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大力建設文化旅遊強區。在「2021年主要工作」部分,《報告》提出,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北海史跡」等保護和申遺。
2020海上絲綢之路(北海)文旅產業發展投資大會在北海舉行
不僅是古絲綢之路上的甘肅、新疆、寧夏、青海、陝西這些省份,對於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省份也都將「一帶一路」建設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一帶一路」建設作為當前國家層面最成熟開放的合作機制,對所有省份都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
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仍是關鍵詞
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的國家戰略,理所當然地成為北京、天津兩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要內容。北京還將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濃墨重彩地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中。《報告》指出,在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方面,將強化與中心城區聯動發展、推進與北三縣(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一體化聯動發展、推進更大區域協同發展,全面提升輻射帶動能力,努力成為京津冀交界地區協同發展的典範。
通州與北三縣方位圖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查閱《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發現,其中,潮白河休閒產業帶就位於潮白河和北運河沿線,將重點培育以文化旅遊、文化創意、休閒農業、健康養老等為主的休閒型特色小城鎮。如今沿河有宋莊藝術區、大廠影視小鎮、香河天下第一城等特色小鎮,經多年發育已經具備一定規模,未來在政策支持下,可以迅速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天津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四五」時期,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首要就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更大進展」,抓住「牛鼻子」形成發展合力;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進北京項目3062個、投資到位資金4482億元人民幣,加快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國家會展中心等承接載體建設。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梳理髮現,在空間布局上,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除了以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大健康等科技服務業為支撐的「3+1」產業體系外,北塘灣片區將植入濱海文化旅遊和休閒體驗等特色服務、打造凸顯濱海中關村景觀文化特色的標誌性城市場景,維也納國際酒店也將進駐科技園,助力園區商業配套再升級。
此外,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建設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瀋陽現代都市圈建設。
三是聚焦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
同樣,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個省(市)的長江經濟帶同樣充滿了期待。作為長三角重要節點的「三省一市」(蘇浙皖及上海)更是先聲奪人。
2020年「三省一市」企業舉行重大合作事項簽約儀式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形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格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為構建新發展格局作貢獻。加快構建「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空間新格局。加快完善經濟發展格局,大力發展代表都市經濟發展方向的創新型經濟、服務型經濟、總部型經濟、開放型經濟、流量型經濟,促進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上海外灘城市建築群
浙江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實施全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標誌性工程,推進滬杭甬灣區經濟創新區建設;深化港口合作開發,推動構建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在「加快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方面,報告提出,支持象山影視城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文化創新中心。合力推進杭黃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走廊建設。
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貫徹國家戰略,助推長三角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將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全新版,推進淮河(安徽)生態經濟帶,系統構建以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為支撐的文化體系。
同樣,位於長江經濟帶的湖北省也不例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十四五」期間,將圍繞「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支持武漢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完善武漢都市圈協同聯動機制,推動優勢產業鏈圈內延伸,建設城市圈大通道。
湖北「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
四是粵港澳大灣區迎來發展黃金期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打造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經過近兩年的規劃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最具活力的產業新高地。
廣東作為全國改革開放先行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支撐,廣東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責無旁貸地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強化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並將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作為著力點,提出規範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進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圈。
與此同時,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作不暢、產業協同發展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在討論發言中,多位省人大代表提出具體建議,將網絡視聽產業納入重點培育產業,大力推進中國(廣東)網絡視聽產業園區建設,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網絡視聽產業協作聯盟。支持粵港澳三地行業組織聯合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網絡視聽產業協作聯盟,匯聚優勢資源,推動大灣區三地開展合作,提升大灣區網絡視聽產業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
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布局
熱烈擁抱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機遇的,遠不止這些省份。四川省、重慶市在今年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並提出加強川渝協同聯動,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
此外,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耕海上福建,抓好包括廈門灣在內的六大灣區建設。加快推進廈門新機場、福廈客專、昌福(廈)高鐵等重大項目,拓寬「陸海空」大通道。海南省則提出,推進「2+4+N」建設格局,推進「海澄文定」綜合經濟圈、「大三亞」旅遊經濟圈實體一體化,提升海口、三亞、儋州、瓊海4個中心城市提升輻射帶動能力,促進若干縣城率先提質擴容。
文旅消費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文旅經濟受到國家宏觀政策及地方各層面的廣泛關注,尤其在當前國內外複雜形勢下,發展文化和旅遊產業已成為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消費、拉動內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縱觀已發布的各省(區、市)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足以佐證文旅消費的內需動能。
一是促進文旅市場提振復甦
海南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落實振興旅遊業30條行動措施,推動旅遊總收入增長30%。引進國際知名主題公園、酒店落戶。加快建設環島旅遊公路,年內開工3個驛站。推廣應用智游海南APP,實現「一部手機游海南」。
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在「促進消費回暖升級」中提出,改造提升步行街等特色商業街區,提升商業綜合體功能。優化社區商業布局,完善基本便民商業網點。培育新型消費。加快發展數字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智慧消費、健康消費新熱點。積極發展數字營銷、在線商務等新模式。支持太原打造具有三晉特色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太原市中正天街綜合體
吉林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則提出,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深入實施「雙線」規劃,加快發展旅遊業,向萬億級產業目標邁進。支持恆大、萬達、萬科文旅等標誌性項目建設,聯動發展冰雪旅遊、避暑休閒、生態康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邊境旅遊、歷史文化旅遊等,「點線面」結合、全域開發、全季挖潛、全鏈融合。抓好旅遊體育消費年活動,帶動「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回升。舉辦第四屆「消夏季」系列活動。
河南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引導鼓勵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生活性服務業,培育壯大家政、育幼、養老、健康、旅遊等「幸福產業」,推進各類服務機構規範化、標準化發展。發揮鄭州、開封、洛陽全國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示範城市作用,打造鄭汴洛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推進鄭焦文旅融合產業帶發展,建設沿黃國際旅遊目的地。
鄭汴洛沿黃國際文化旅遊暢達工程項目開工儀式
二是推動重大文旅項目建設
貴州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充分發揮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和消費基礎作用,創新投融資模式,提高投資效益,培育消費新業態,激發市場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項目化推進旅遊產業化,計劃完成投資1000億元。大力發展步行街經濟、假日經濟、夜間經濟、首店經濟。開展多彩貴州促消費、黔菜美食季等主題消費活動。
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省圖書館二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建設,開工建設海南藝術中心、省美術館、省科技館、國際傳媒港、華僑博物館等文體設施,中國足球(南方)訓練基地建成開放。引進社會力量,開設民辦博物館。辦好親水運動、沙灘運動、環島大帆船、環島自行車等賽事。塑造品牌節慶,形成月月有活動、周周都精彩的節慶會展活動格局。
海南省華僑博物館項目擬落戶文昌宋氏文化園
西藏自治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強區域協調。發揮拉薩首位度作用,打造五城三小時經濟圈。推進拉薩山南一體化,加快建設山南雅魯藏布江沿江百億產業走廊和沿江百里生態走廊。加強藏中與日喀則設施聯通,夯實日喀則面向南亞開放前沿的基礎。將林芝建成全國知名的生態旅遊、休閒度假和康養基地。
三是大力發展特色文旅品牌
雲南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1年前將實施鄉村振興「百千萬」示範工程,規劃建設100個鄉村振興示範鄉鎮、1000個精品示範村、10000個美麗村莊。創建國際康養旅遊示範區。聚焦「文、游、醫、養、體、學、智」全產業鏈,打造以大滇西旅遊環線為代表的旅遊新品牌,建設旅遊大數據中心,建立智慧旅遊標準體系和統計體系,建設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
大滇西旅遊環線示意圖
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構建「一環六區兩廊多點」生態旅遊發展新格局,持續擴大大美青海、生態高地、旅遊凈地品牌影響力。充分體現了青海旅遊特色和優勢。寧夏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則提到,2021年要發展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等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鼓勵各類人才返鄉入鄉,高質量打造鄉村旅遊示範點。
北京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21年要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博物館之城」「書香北京」。打造更多精品民宿。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梳理髮現,建設博物館之城,是北京市文物局去年就提出的概念。目前,北京有註冊博物館187家,「博物館之城」的建設是新形勢下首都文博事業發展的新目標,也是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載體。而胡同文化、大院文化也將為精品民宿注入新資源。
北京汽車博物館外景
廣東省同樣提出,充分釋放消費潛力。支持廣州、深圳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布局一批區域消費中心城市,推動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內免稅店,引導境外消費回流。推動高品質商圈建設,打造消費節慶品牌。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多樣化升級,促進商貿、餐飲、住宿等連鎖化、品牌化發展。促進濱海旅遊、跨海島旅遊特色發展。
除此之外,山東省也提出,2021年,要積極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打造地標商圈、特色街區等消費場景,大力發展首店經濟、首發經濟,引進品牌首店40個以上,實施時尚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建設提升山東國際時尚創意中心,激發時尚消費新活力。
轉型升級成為高質量發展重要保障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2021年對文化和旅遊產業來說,面臨新的發展形勢、新的市場需求、新的區域格局、新的科技手段,都要求文化和旅遊產業在思路上、在方法上、在路徑上做出調整與轉變。從各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涉及的內容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成必然趨勢
福建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打造「數字應用第一省」,2021年力爭數字經濟增加值達2.3萬億元,推動廈門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建設。
為何布局廈門?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了解,廈門是國內動漫遊戲產業起步早的城市之一,已形成一定的產業基礎,具有動漫遊戲產業的集群優勢。
廈門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
近日,三七互娛研發品牌三七遊戲也宣布在廈門軟體園設立美術中心。在廈門設立美術中心,將加速其多元化精品戰略進程,為旗下產品「走出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近年來,廈門積極推動「遊戲出海」,2019年廈門動漫遊戲產業全年營收超170億元。如廈門點觸科技,目前遊戲產品已出口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未來,廈門有望成為國內遊戲企業推進全球化戰略的新高地。
廣東省同樣具有不可逾越的優勢,廣東天河中央商務區也是首批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在2021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大力發展4K/8K影視、數字出版,辦好深圳文博會、廣州文交會等展會,加快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還將支持粵港澳三地行業組織聯合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網絡視聽產業協作聯盟,提升大灣區網絡視聽產業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
坐落於天河中央商務區的廣州大劇院
除此之外,上海、江蘇、浙江、海南等省市也都結合推進自貿區改革創新,將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旅遊大數據中心等作為2021年全省重點工作之一。例如,湖北省也提出,加快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建設;推動網絡影視劇、動漫遊戲等產業創新發展。
二是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必選動作
文化和旅遊產品創新是新時代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正在由「吃、住、行、游、購、娛」等六大基礎要素,向「商、養、學、福、情、奇、文、體、農」等九大要素延伸。為此,圍繞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消費需求,推動文化和旅遊產品和業態創新,成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不可或缺的必選動作。
山西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促進文旅康養融合發展。重點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游山西·讀歷史」「康養山西、夏養山西」等旅遊品牌,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提升壺口瀑布、晉祠等重點景區,加快黃河板塊核心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積極發展紅色旅遊。推進「三個人家」、鄉村旅遊示範村、特色康養小鎮建設。
2020「康養山西、夏養山西」項目合作交流(招商)會
江西省則提出,2021年全省旅遊接待人次和收入力爭恢復到2019年水平;實現高品質夜間消費街區市縣兩級全覆蓋;實施「會展贛軍」計劃,推進「贛菜品牌」打造、「贛品」提升行動和「贛品兩上三進」等活動;支持景德鎮建設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九江義門陳文化產業園、新余中國七夕文化旅遊綜合體、鷹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示範區等建設。
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在「深化文旅融合」中提出,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等產業,發揮文化旅遊資源優勢,吸引更多的遊客來遼寧看山看水品文化,讓遼寧早日從旅遊大省向旅遊強省邁進。同時要做好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遼寧旅遊品牌與拳頭產品。
內蒙古自治區也提出,2021年將建設烏蘭浩特—阿爾山—海拉爾—滿洲里等精品旅遊線路,發展紅色旅遊、鄉村旅遊,注重差異化特色化。深入開展「愛上內蒙古」品牌形象宣介活動,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大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陶冶心靈。
夕陽下的內蒙古自治區大草原美景
三是利好文旅產業發展的政策初步顯現
陝西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陝西將在2021年加快建設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創意街區,做大做強影視製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動漫遊戲等文化主導產業。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省,著力在旅遊設施高端化、旅遊服務人本化、旅遊產品特色化、旅遊業態多元化上下功夫,全產業鏈重塑陝西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新優勢。還將做好專項債項目謀劃申報,加強重點項目融資對接,力爭企業債券融資超過3000億元。
西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快發展全時全域旅遊。通過招商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旅遊產業投資力爭完成100億元以上。推出「天湖之旅」「邊境之行」精品線路,建設G219旅遊大通道。啟動實施「文創西藏」新業態培育工程,發展鄉村旅遊,打造紅色旅遊。新增航線20條,區內航線票價年內再降20%,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600萬人次。
西藏天湖納木錯美景
江蘇省也結合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出,將健全投融資體制機制,平衡好政府投資與債務風險,充分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拓展民間投資空間,加快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山西省強調,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30條」「23條」等措施,繼續實施「萬名企業家」培訓工程和年輕一代「接力計劃」,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凈增規上工業企業1000戶。
廣東省繼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電競中心後,還將依託廣州天河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遊戲產業引領區。據25日天河區新聞發布會介經,2021年將對新落戶遊戲企業三年最高可獲得1.5億元獎勵,企業每款原創精品遊戲產品將得到最高10萬元支持。據廣州市遊戲行業協會估算,全市約85%的遊戲企業集中在天河,2020年天河區遊戲產業營收達693.2億元。
總體而言,從各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發布的內容來看,涉及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較多,且惠及面很大。既有項目上的支持,也有要素上的保障,更對企業培育和扶持。如,貴州省提出,將實施旅遊經營主體培育專項行動,引進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旅遊龍頭企業,大力扶持本土旅遊企業,支持優強旅遊企業上市。
結語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今年地方「兩會」的成功召開,既是對各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頂層設計,也是對2021年重點工作的系統謀劃,具有不言而喻的重大意義。
因此,在這個大背景下,關注地方「兩會」及政府工作報告關於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新布局、新舉措、新模式,及時把握和了解國家和地方政策方向,對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不可或缺重要引領作用。通過上文分析,可以預見,未來文化和旅遊產業及相關領域必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期,重新回到快速增長新軌道。
備註:參考資料及配圖均來自公開報道或網絡。
話題互動
你對文旅產業發展怎麼看?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
主題搜索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行業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
歡迎給江宿琿 打賞,您的支持就是他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