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德國的專家們在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上做了什麼?

2019-10-30     銦果




10月18日,中德工業設計中心德國設計專家委員會登陸港城,來自智能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媒體等產業領域專家出席2019世界工業設計大會,深度服務企業轉型升級,加速設計產業融合發展,切實推動中德兩國務實合作,為世界工業設計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提供強大支持。

中德設計專家委員會主席Heidi Kröemker

出席大會開幕式並致辭



工業設計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就像今年大會的主題是「設計·動能之光」,中國和德國兩國政府其實已經在工業方面達成了重要的合作共識,比如說工業4.0、工業設計和打造全球的交流平台。因此,也誕生了中德工業設計中心這樣一個國際化的平台,它可以將科技、設計、供應鏈、金融、人才等全球的創新資源整合在一起,共同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中德設計專家委員會,就是中德工業設計中心的智庫,中德設計專家委員會也是致力於推動中德兩國的設計領域的交流合作。我們希望能夠藉助於本次大會的契機,我也將全力帶領來自智能製造、工業設計、新材料和新媒體等各領域的專家,共同召開中德工業設計專家聯席會議,能夠更好地走進中國和山東的製造業和企業交流,同時也為中國和工業設計發展、人類的美好生活,做出貢獻。



中德設計專家委員會工作坊

中德工業設計專家聯席會議

大會期間,中德設計專家委員會舉辦了三場主題工作坊,來自德國的多位專家圍繞「用戶·設計·科技的融合創新之道」「智能製造:企業數字化流程與管理」「智慧城市的系統與未來」,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了討論。工作坊由中德設計專家委員會副主席袁小偉博士主持。整個工作坊持續十幾個小時,會場座無虛席。



Workshop A

用戶·設計·科技的融合創新之道

設計——品牌的驅動力

Design as the driver of brands

主講人:Christiane Bausback

N+P 工業設計公司執行總裁

研究方向:工業設計與產品設計

演講概要:設計師的跨行業視角是創新的關鍵。N+P 有一整套能夠支撐整體思維和實現品牌協同效應的跨行業研究方法。

我們為用戶工作,實際上也和他們一起工作。設計需要考慮所有利益相關者的立場,才能通過不同角度去觀察和發現問題。

完美並不意味著成功,最好的設計是理想化、經濟性和可行性的交集。

設計將願景變成現實。但我們的目標是不斷質疑既定的規範,隨時做好重新思考和重塑未來的準備。目標和願景是品牌形象的決定性因素。願景是將機遇變為現實的承諾。

「Be relevant or die」告訴我們,只有以實在的客戶利益和良好的客戶體驗與消費者進行心靈對話,才能生存。憑藉堅定的信念和願景,品牌可以自覺地將自己定位於趨勢,而不會困守於最初的創業路線和目標。

作為品牌管理的一部分,設計需要一定級別的決策權,以確保整體品牌體驗和業務的一致性。

按內容管理公司變得越來越重要。企業數據分散到筒倉中,導致管理鬆散,因此,協同合作成為有效開展工作的首要任務。

跨文化用戶介面設計

Intercultural user interface design

主講人:Heidi Kroemker

德國伊爾梅瑙工業大學

媒體技術研究所主任

研究方向:智能汽車、人機互動設計等

演講概要:日益增長的全球化要求對產品設計有一個全新的視角。產品也必須要適應不同的文化使用環境。要實現這一點,必須從一開始就要考慮目標市場中的不同競爭對手以及產品使用環境的文化差異。

如何讓我們的產品滿足世界市場的需求?如何滿足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需求?

要回答以上問題,首先要了解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文化取向是一種隱性知識,很難傳遞給他人。正確的做法是:

本土化:針對特定目標市場或目標群體的「特定文化包」進行本地化開發。

國際化:開發一個未來能夠滿足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戶需求的基本架構。目前,結構性和技術性的先決條件已經成熟。

全球化:「無文化差異」的國際標準的發展。

Workshop B

智能製造:企業數字化流程與管理

生產過程中物流運輸的優化和數字化

Process optim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in production and logistics

主講人:Holm Fischäder

IPOL 有限公司經理

研究方向:生產與物流管理、通過軟體實現生產與物流過程優化

演講概要: 生產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準時、准量供應和準時、准量生產。流程設計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流程設計的基本原則,是能夠把工業最佳實踐囊括其中,打造精益化、可持續化和標準化的流程。這個過程中,數字化的作用很重要。

在德國,我們已經實現了數字化物流,並開發出了適用於各類型企業的數字化物流管理平台。這個平台的特點是投資小、反應快、易安裝,涵蓋了智能製造的各個方面。它好比是一個行業收音機,能夠在多個頻道之間進行信息傳輸,在不同的設施之間進行互聯互通。

這些功能和應用的整合可以使生產和流程的各個環節透明化,信息的即時共享可以加快物流的運轉,像叉車的調用就可以完全實現自動化操作。

更可貴的是,數字化平台可以幫助我們收集信息,形成熱點圖,最終幫助企業改善生產路徑,比如物流區域的改進。

3D模型在數字產品開發中的可用性研究

Feasible processes for working with 3d models in digital productdevelopment

主講人:Markus Färber

Softvise 合伙人及高級軟體工程師

研究方向:計算機輔助生產規劃、超大型三維 CAD 模型和三維雷射掃描的實時處理與可視化

演講概要: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 3D 建模在產品開發中的應用。我們會結合案例展開論述。首先是一個擁有7000萬個零部件的渦輪機。要製造這麼一個大型器械,花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是可想而知的,這也就要求我們在製造過程中不能出現任何錯誤,否則將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但是要如何保證建造的過程中不出錯——3D 建模。

我們可以通過虛擬技術製作出一個 3D 模型,在顯示器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渦輪機的不同部位,並且進入到資料庫中了解每個部件的信息,我們還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和任何相關的工程師開虛擬會議,共同對某個部件進行檢查和優化,以確保設計的萬無一失。

3D 建模還可以應用到現代工廠和智慧物流中。3D 技術收集到的數據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決策和施工,可以找出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問題,使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雖然 3D 技術的前期成本比較高,但是隨著應用的成熟會逐漸地減少成本,使工作變得高效簡單。

工業流程變更和應變能力

Change processes and shifting sets of competences

主講人:Gudrun Frank

Exprobico 總經理

研究方向:工效學、工業規劃、員工發展、能力培訓

演講概要:數字轉型過程中,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普遍的說法是,數字轉型時代人應該具備:數據分析、數據轉化、數據物流、數據安全和學習等能力。

現代社會人才很多,但全面地發掘人才卻很難。我們在對自己都不太了解的情況下,如何養成新的能力或者時候如何使自己的能力達到更高的成熟度,從而使自己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始終利於不敗之地?答案是,通過能力體系的評價和診斷,去挖掘自己的潛能。

但能力體系更重要的作用在於,以數據為支撐,提高團隊或組織的績效。團隊和組織要適應用戶的變化,隨時需要在不同的背景下展開合作,這就要求每一個成員的能力是能夠被設計和檢驗的。

像 5C 方法論(Change 變革 Cadreman骨幹 Customer客戶 Check考核 Culture文化)中,每個 C 都分為5級,根據各個 C 中的當前級,連成一張能力分析的蛛網圖,並據此分析該能力要素的強弱,為進一步自我提升提供指引。

優秀的能力評測體系不僅能夠檢驗人才培養成果,打造人才培養生態,還能夠為人才培養、人才評估、人才聘用等提供權威、可信、統一的第三方評價服務。

IT安全對工業4.0的重要性

IT-Security for industry 4.0

主講人:Antonius Sommer

前 TÜViT 總裁

研究方向:IT 認證、安全認證

演講概要:TUV 是一家技術檢測公司,擁有200年的歷史,主要對產品進行產品安全標準的符合性檢查和認證。TUV 在信息安全領域的認證是服務或產品可靠與信賴的代名詞。

今天我們談一談 IT 安全在工業4.0中的作用。工業4.0可以理解為智能製造革命。它展示了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即機器、人、軟體構成的新工廠系統。但這個工廠不單指某一家公司,而是在世界範圍內的互聯互通。

全球化合作過程中,IT 安全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每個數據都應該有一個電子身份證,就像人類的身份證和護照一樣,有一定的私密性,不允許非法篡改和搜集。

什麼是安全性?英語中有兩種表達:Secret(隱私,秘密)、Security(人身安全)。我們所討論的安全包含這兩種概念。

一旦網絡數據被非法獲取,那麼極有可能威脅人的安全。比如,如果你的身份證信息被竊取後進行非法活動,那麼你的生命財產安全隨時都會受到威脅。

IT 功能在運營的頂端,大部分人對此並不熟悉。但在日常生活中,諸如密碼設置、身份證信息等都是涉及 IT 安全的問題。

一個特定的安全體系應該是完整的,這個完整指的是從最開始的設計就應該保證安全性。比如對於身份證信息的安全問題,不應該從身份證號碼開始,而是從身份的認知上,從設計的源頭開始重視安全問題。

輕質建築結構應用的新材料&表面技術

New materials for lightweight construction and structural applications & surface technology

主講人:Heinrich Kern

德國伊爾梅瑙工業大學教授

研究方向:材料科學、復合材料

演講概要:一切和創新、安全相關的研究都和材料相關。雖然,我們的想法、思維以及模型是以虛擬現實的方式來呈現,但要落地的話必須要依靠合適的材料。

材料是創新的一種隱藏的推動力。

下面幾個典型的創新案例,均得益於新材料的發現。眾所周知的電燈,愛迪生髮明的電燈僅僅能照明幾秒鐘,後來有人用燒焦的紙作為材料,使燈泡的壽命延長到按小時計算,但仍需要每天更換,直到巴赫最終發現了鎢絲,使得燈泡的壽命長達幾千小時。

還有一項發生在最近的一個例子。高性能半導體的發現,使得微電子存儲技術進步了一大截。05年的儲存晶片和如今的比起來,尺寸相同,內存卻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材料非常重要,材料把我們的理想轉化成了現實。

Workshop C

智慧城市的系統與未來

未來視角下的智慧城市

smart cities-perspectives of the city of the futures

主講人:Sebastian Spundflasch

德國伊爾梅瑙工業大學研究員

研究方向:道路交通運輸、智能交通

演講概要:智慧城市主要是信息與通信技術的應用。由於環境和城鎮化問題的出現,智慧城市的概念也發生了變化了,但主要還是圍繞可持續發展、技術和能源等問題展開。

智慧城市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智能出行和基礎設施問題,此外,降低能源消耗、環保問題以及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城市管理也值得關注。

談到城市出行,多模態的出行方式,如自行車+公共汽車、共享出行等可以使我們的城市更加潔凈,有效減少擁堵。但這種多模態的出行方式需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做支撐,比如自行車專用道和專屬停放點。這一點可以借鑑北歐國家的做法,政府出資完善自行車相關的基礎設施,大部分居民出行自然會選擇自行車。

能源方面,新的解決辦法有將行走的能量轉化為能源、零耗能建築(新加坡和柏林已經有成熟的案例)、光伏照明(白天充電,夜晚照明)、沼氣能(瑞典和丹麥,90%以上的家庭廢物被回收轉化為沼氣)。

能源短缺是全球化問題,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開展國際間的合作,互通有無,合作開展研究。

如何打造智慧城市

methodology & process to generate a smart city

主講人:Christian Knapp

BÜRO KLK 聯合創始人、建築師+設計師

研究方向:建築與設計

演講概要: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圍繞人展開的,智慧城市也不例外。在討論如何打造智慧城市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幾個概念:

可持續發展需要各相關方之間進行有序的合作;

跨國企業不需要集中執行統一的全球戰略,而是要實現本土化;

多元化的視角衍生出多元化的概念和工具,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顯性知識可以作為研究文化差異的基礎,但前提是具備權威性、合法性和時效性。

智慧城市涉及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居住、工作、通訊、能源、教育、健康、科研、文化藝術等等,如何打造智慧城市?

首先要有科學規劃(smart planning)。規劃層面需要考慮的問題是:規劃的可實施性、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劃方法?規劃的標準步驟?規劃在經濟、文化、生態、社會層面如何落地?

其次是智慧行動(smart acting)。智能解決方案如何實現協作?如何實現當地化?應變機制如何制定?

第三點是智慧城市居民。居民能否理解和適應智慧城市的規則?在智慧城市生活,居民的身份認證和流程如何保證?如何滿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以上三個步驟是我們認為打造智慧城市的正確方法。

城市物流的未來

City logistics of the future

主講人:Yvette Körber

Amberg Loglay 公司總經理

研究方向: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城市物流業、建築信息模型 (BIM)、工程設計管理

演講概要:從物流運輸的角度談一談智慧城市的未來。

從發展的角度看,未來的城市會有更多的居民,智慧城市的發展將會面臨更多的發展。物流運輸是一個城市發展繞不開的話題,我們為未來的城市物流找到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建設地下物流運輸走廊。

地下物流運輸走廊將物流運輸轉移到地面以下,大大減少了地上運輸空間。

地下運輸走廊將和已有的路面運輸網相輔相成,需要考慮的是在不同的業態(諸如購物中心、工廠、居民區等)之間運輸,需要有一種合適的運輸工具來完成,這個挑戰很大。但是一旦整個物流體系建成,未來的智慧城市將大有可為。(目前,地下物流運輸走廊項目已經在蘇黎世實施,投資人是中國人。)

城市智能出行一體化

Integrated smart mobility in urban areas

主講人:Ulrike Stopka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教授

研究方向:通訊科學、移動與運輸管理

演講概要:城市的一體化智慧出行是人們一直熱衷研究的話題。目前全球有12億輛車,並且還在以每年1億輛的速度在增長,人們迫切需要更加智慧的出行方式。

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叫做智慧出行?

一是要能滿足不同的人群需求;二是出行方式要有更多的可能性,目前的城市出行方式分地下和地面兩種,未來空中計程車應該是發展的趨勢之一;三是要安全便捷;四是能夠綜合出行模態,這就需要搭建一個出行整合平台,方便人們在多種出行模式之間進行無縫切換。

智慧城市的媒體系統

Media systems for smart cities

主講人:Matthias Schnöll

安哈特應用技術大學教授

研究方向:智能媒體系統、人機介面數字化

演講概要:這裡要談的智慧城市媒體系統,橫跨了自動駕駛、人工智慧、全視角攝像、虛擬現實、教育、移動應用等多個研究領域,綜合運用了目標檢測、實時應用、微型計算機、大數據、行動網路、在線服務、流媒體等智能技術,由此而來的需要制定新的框架系統,並對網絡技術有了更高的要求。

高速運行的網絡使得新技術的應用更為便捷,新技術的應用衍生出新的知識體系和行業體系。而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可以有效推動新技術的應用。

德國專家走進山東製造

助力設計產業提檔升級

國際設計專家與知名設計師走進山東製造企業,推動工業設計與不同產業領域深度融合,助力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iIZHG4BMH2_cNUgSGj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