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不系領帶,匆匆趕來,只為與梅蘭芳暢談戲劇

2019-10-17     戲曲寶

蕭伯納:見梅蘭芳就見識了中國最偉大的戲劇

蕭伯納是17世紀以來英國最重要的現實主義戲劇家,他與宋慶齡都是「國際反帝同盟」的名譽主席,對中國人民一直懷有深厚的感情。九一八事變以後,蕭伯納等一批世界文化名人受「國際反帝同盟」委託到中國訪問,來到中國上海。

宋慶齡在迎接蕭伯納時問他在中國想見什麼人。蕭伯納說:「在中國,我很想見一個人——梅蘭芳。我是從事戲劇工作的,他是你們中國著名的戲劇大家,見到他這個人,也就見識了你們中國最偉大的戲劇。」

宋慶齡將蕭伯納接到自己家裡,然後給梅蘭芳打電話。梅蘭芳放下手頭工作馬上趕到,不但將自己錄製的唱片送給他,還當場為蕭伯納清唱了一段《汾河灣》。

左一為梅蘭芳在《汾河灣》中的扮相

蕭伯納十分欣賞京劇這一東方獨有的表演形式。在他離開中國時,梅蘭芳將自己的一件演出服裝送給了蕭伯納。

兩年後的春天,梅蘭芳來到英國倫敦進行戲劇考察,當時蕭伯納正在國外,得知他到倫敦便打來電話,讓他稍稍延遲幾天回國。梅蘭芳為了見蕭伯納一面,退掉船票在倫敦又等了10天。

這次重聚,蕭伯納將一套《蕭氏戲劇集》贈送給梅蘭芳,這套盒裝金邊精裝的戲劇集共13冊,收有他的36個劇本,盒內有藍絨布襯底,並有蕭翁簽名,成為梅蘭芳最珍貴的收藏之一。

1935年訪英期間,梅蘭芳(右二)與美國著名男低音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左一)、好萊塢第一位華人影星黃柳霜(左二)、熊式一(右三)、余上沅(右一)在倫敦合影

卓別林:唯東方才有的藝術

1930年初,梅蘭芳率領劇團到洛杉磯訪問演出,出席盛大酒會。賓主剛入座,一位穿工作服、不系領帶的男人匆匆趕來,梅蘭芳覺得似曾相識,有人向他介紹:「這位是卓別林先生。」梅蘭芳恍然大悟,張開雙臂,兩位東西方藝術大家熱烈擁抱。

彼時,卓別林正在拍攝《城市之光》,得知梅蘭芳會來,連衣服也沒換就從片場匆匆趕去,只為和梅蘭芳暢談戲劇。

《城市之光》劇照

幾天後,梅蘭芳應卓別林邀請到好萊塢參觀,卓別林向梅蘭芳介紹了《城市之光》的製作情況,兩人親切合影,為世人留下了一幅珍貴照片——梅蘭芳身穿藍緞團花長袍、黑緞馬褂,卓別林身著筆挺西裝,兩人面含微笑,雙手緊握。

卓別林與梅蘭芳親切合影

當時,梅蘭芳與卓別林都正值壯年,各自在藝術創作和表演道路上獨樹一幟,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時,梅蘭芳與卓別林約定,來中國一定到梅家做客。

6年後,卓別林帶一家4人到亞洲度蜜月,給梅蘭芳發了電報,表示想與其會面。老友重逢,分外高興。卓別林見到梅蘭芳時感慨自己的頭髮大半都已斑白,而梅蘭芳卻依舊青絲烏髮,老天實在不公平。

梅蘭芳感受到他的坎坷境遇,告訴卓別林自己一直在關注他,安慰道:「你每一部電影都是自編、自導、自演,自己親手製作,太費腦筋了,我希望你保重身體。」

梅蘭芳帶著卓別林去共舞台觀看當時上海流行的京劇連台本戲《火燒紅蓮寺》。卓別林看了連連鼓掌,尤其對變幻無窮的舞台背景和兩人熱鬧的武戲鬥劍一場興趣濃厚,讚譽那是「唯東方才有的藝術」。

《大獨裁者》劇照

卓別林的《大獨裁者》到香港上映時,皇后、娛樂、利舞台三家影院爭奪首映權。梅蘭芳曾在利舞台演出過,在他的幫助下,《大獨裁者》首映權終於破例被中國人辦的利舞台影院獲得,一時在香港引起極大轟動。

梅蘭芳對卓別林敢於在影片中無情諷刺、鞭撻法西斯極為讚賞,先後看了6次《大獨裁者》仍意猶未盡。他甚至逢友便問:「你看過《大獨裁者》沒有?快去看看!」還催促兩個兒子葆琛和紹武也去看,並幫助他們了解其中深刻的政治含義。

梅蘭芳還喜歡收藏火柴盒。他的藏品中有這樣一隻火柴盒:畫面上是卓別林扮演的大獨裁者希特勒在玩弄地球儀,裡面的火柴都製成炸彈形狀,磷面正好連到希特勒的屁股,給人一種玩火者必自焚的聯想,整個設計幽默而又寓意深刻。

1954年7月,周恩來總理在出席日內瓦會議期間宴請卓別林,卓別林深情地說:「我在1936年到過上海,看過梅蘭芳先生的京劇,令我欽佩!還看過馬連良先生的戲,真是好極了!」

周恩來總理和卓別林在日內瓦會面

梅葆玖:梅蘭芳將京劇帶到了國際戲劇舞台

知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派藝術掌門人梅葆玖15日在倫敦出席「中英創意產業及文化貿易論壇」,作為梅蘭芳之子、其親手培養、教育的繼承者之一、活躍舞台60多年的京劇演員,暢談父親梅蘭芳的表演體系和藝術成就。

梅葆玖講解京劇藝術的精髓,圖為歐洲時報記者嚴振羽攝

梅葆玖在演講中回憶道,父親梅蘭芳和蕭伯納友誼深厚,蕭伯納贈送的13冊《蕭伯納全集》至今仍珍藏在北京梅蘭芳紀念館。

梅葆玖說,縱觀人類戲劇歷史,概括起來分兩種戲劇觀,一種寫實,一種寫意,而寫意正是中國民族戲曲的實質。

1930年,梅蘭芳訪美期間表演《打魚殺家》,在沒有舞台背景的情況下,憑藉劇中父女手中的櫓和槳的表演動作、程式身段和唱念的組合,讓現場觀眾感受到打魚小舟江中漂浮的情景,觀眾對這種既抽象又真實的表演有著極大興趣,演員謝幕達18次之多。外國專家評論稱,「梅蘭芳博士現實主義的表演手法,值得我們探索和研究」、「中國戲是有規律的自由動作」。

梅蘭芳在美期間收到美國人和華僑歡迎

國內外戲劇理論家給予梅蘭芳表演藝術的歷史性評價是:「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中國戲劇文化的代表」。梅葆玖認為,父親梅蘭芳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把這些民族戲曲的特徵發揮到臻於完美的地步,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師。梅蘭芳將中國的京劇帶到了國際戲劇舞台,而台上台下的融合、演員與角色之間的可進可出的表演手法也越來越多地被各國戲劇家所運用。

梅葆玖和徒弟為大家表演京劇選段,圖為歐洲時報記者嚴振羽攝

梅葆玖覺得,父親能成功、如此輝煌,一方面是靠他個人的刻苦努力、多方面的學習和追求、以及樂觀、豁達和誠摯待人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也得益於中國戲劇文化深厚、京劇氣質尊貴、當時戲劇文化市場的成熟。

「我已經81歲了,生逢盛世精神爽。京劇藝術的發展和新生代演員和觀眾的產生,人們欣賞水平不可能停留在50年前甚至80年前,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完善,而不是破壞和削弱我國傳統戲劇的特徵。這種完善應該是與時俱進的。這就是梅蘭芳精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cOc6W0BMH2_cNUgQqA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