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導演,又拍了一部超爽女性動作片

2019-10-08   谷天娛樂

如今世界影壇,似乎已經少有能將藝術范兒和商業氣質,結合到堪稱完美的導演。

在亞洲,今年剛剛憑藉《寄生蟲》捧回韓國第一個金棕櫚獎盃的奉俊昊,能算一位。

他的舊作《殺人回憶》,最近又因影片原型疑案嫌疑人落網被推上輿論頂點。

在好萊塢,被無數影迷奉若神明的克里斯多福·諾蘭,可占一席。

即便今年DC改編片《小丑》已問鼎威尼斯金獅,仍然不妨礙人們繼續將11年前的《蝙蝠俠:黑暗騎士》視作最好的漫改電影。

而在藝術底蘊深厚的歐洲,恐怕只有呂克·貝松扛得起這面大旗。

而這個頭頂「法國的斯皮爾·伯格」稱號的男人,雖然懷揣著與前者一樣的童心志趣進入電影業。

但不同的是,這位歐洲導演不僅絲毫不熱衷「男人的故事」,反而一直活在「女人的陰影」里。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位看似「崇尚暴力、渲染血腥」的導演更樂於講女性故事,而且這種傾向似乎自1988年成名作《碧海藍天》就開始了。

呂克·貝松在這部投射自己早年的經歷的電影里,對大海痴迷的男主傑克拋下了友情和愛情,在幽深的蔚藍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歸宿。

影片最後,他聽從大海的召喚,拋下懷有身孕的女友縱身跳入大海......

呂克·貝松給影片設計了這樣一句話:

「男人追求的是他的理想世界,而女人理想的世界就是她的男人」。

這句詞乍一聽像極了直白膚淺的雞湯軟文,但卻是這部電影最好的註腳。

1990年,呂克·貝松拍了一部女特工片《女囚尼基塔》。

這部電影跟次年名震好萊塢的《末路狂花》講的同是女性因為自身特質「惹了一身麻煩」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女主角安娜·帕里約,同時也是呂克·貝松的夫人。

拍電影時兩人已有了愛情的結晶,在呂克·貝松愛意加持下,鏡頭下的安娜也帶著電影中女性少有颯爽和堅毅。

1994年,呂克·貝松拍出了他的傳世名作《這個殺手不太冷》。

很多人看過电影後都評價,這是最好看的「不是殺手電影的殺手電影」。

看過電影的影迷,大概都能get到這句。

主角里昂確實一改以往冷酷無情的銀幕殺手形象,他愛喝牛奶,居無定所還堅持養綠植。

但全片最動人的還是他與鄰家小女孩瑪蒂爾達的故事。

這個調皮、機靈的小女孩,堪稱是影史上最經典的洛麗塔形象之一。

三年後,1997年呂克·貝松又聯手好萊塢女星米拉·喬沃維奇和憑藉《虎膽龍威》系列打出名堂的布魯斯·威利斯,打造了一部「朋克」科幻經典——《第五元素》。

影片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自然界四大元素:風、火、水、土為基底,而片名「第五元素」則指向了喬沃維奇扮演的紅髮女孩「莉露」。

喬沃維奇後來也難逃這位大導演的「魔掌」,兩人不僅結為夫妻,「寵妻狂魔」呂克·貝松還為喬沃維奇定製了一部女性史詩——《聖女貞德》。

影片講的是14世紀的故事,主角珍妮可以看作是法國版的「花木蘭」,她出生在窮鄉僻壤,經常有各種莫名其妙的幻想。

機緣巧合之下,她找到了一把劍並加入軍隊抗擊英軍,幫助皇太子查理順利登基。

掌握王位的查理不再需要珍妮的幫助,珍妮在一次戰鬥中被拋棄,英軍將她帶回英國進行了一場臭名昭著的審判。

這場審判再現了歐洲中世紀黑暗的社會圖景,宗教審判壓抑無望的氛圍,更加凸顯了珍妮作為女性個體的無窮力量。

呂克·貝松在談到這段時曾說:「我喜歡電影的結尾。貞德歷盡艱苦後感悟到命運的飄忽,但她接受命運的安排,我們能從中學到很多。

五百年來,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分居多,因此我希望借這部電影讓她回歸自我。」

儘管電影因史實問題有所爭議,但不得不說,呂克·貝松從歷史想像中還原一位真實女性的目的達到了,而且完成得很出色。

2014年,「寡姐」的《超體》,是呂克·貝松近幾年最受關注的電影了。

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露西的年輕女孩被迫「嗑藥」之後的開掛人生。

在藥物作用下,她腦中90%的神經元因被快速喚醒,身體也產生變化,擁有了越來越多匪夷所思的超能力。

為了生存下來,她與一位教授取得聯繫,教授也見證了她大腦100%甦醒的超能時刻。

這個瞬間,可以用「真·一眼萬年」來形容。

這位法國導演對女性的痴迷,一直延續到了最近飽受關注的新作《安娜》中。

安娜來自軍官家庭,她自幼聰明過人,接受著良好的教育。

然而一場意外的發生,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

在一次其樂融融的家庭出遊中,她的父母因車禍喪命。

安娜也隨之淪為只能在街頭討生活的妓女,被癮君子挾持的安娜過著卑微的生活。

為了改變人生,她趁機報名參選海軍,結果成功引起了前蘇聯特務機構的注意。

果敢、聰明又有個性的她試圖割腕拒絕,但不得已還是以失敗告終。

自此,我們的女主角走上了特工之路。

作為特工,安娜自然有著雙重身份:白天,她是一位高挑的模特;到了晚上,她搖身一變成了性感冷血的殺人機器。

比起從前食不果腹的生活,安娜的物質條件好了太多,但這遠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終日的血腥殺戮和提心弔膽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只有自由才是唯一能救她的一劑猛藥。

然而蘇聯方面,顯然沒有放手的意思。

特務系統里,人人都知道「沒有一位特工能幹滿五年全身而退」,這一條最基本的遊戲規則。

在一次行動時,安娜露出了馬腳,落入美國中情局(CIA)事先設計的陷阱中。

一番周旋之後,她的雙面間諜生涯也正式開始...

蘇聯這邊,安娜行動破綻百出,但她利用恐懼和充滿求生欲的表演成功打消了組織的疑慮。

以自由、民主為傲的美國也無法給安娜提供庇護,她繼續著自己的雙面人生,等待一個能讓她重獲新生的機會。

在幹完最後一趟「髒活」後,她終於有機會做一個了斷。

她約好二位特工在公園見面並亮出自己的底牌,用手裡的情報換取半年的自由之身。

只有放她走,才能保全各方利益,兩位特工答應了。

但克格勃繼任的女上司氣急敗壞,還是衝出去射殺了安娜。

特工型男還在懵逼之中,懷疑剛剛發生的一切。

鏡頭一轉,安娜已順利離開。

影片直到結尾才為我們揭曉真相,原來,這是一場早有預謀的「自由計劃」。

女上司早就看出安娜的破綻,利用她為自己賣命除掉頂頭老大。

但原本以為掌控一切的她,也被安娜將了軍。

拍出《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導演,又拍了一部超爽女性動作片

終局揭曉,影片也在女上司又愛又恨的一句「Bitch」中落下帷幕。

這部電影通過數次反轉,給這個原本略顯平淡的特工故事增添了不少懸疑色彩。

仔細回想影片細節,安娜其實早就發現自己可能暴露,甚至在被美國人劫持時就有意識的把這個信息透露給克格勃的女上司。

首先,她沒有要回自己掉落在現場的手錶。

她在離開現場後也沒有立刻若無其事地返回基地。

而是倚在牆上一副近乎崩潰的狀態,這也可以說是故意「演」給女上司看的。

呂克·貝松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對他對倒敘手法的巧妙運用,恰當的信息控制讓觀眾始終始終處在緊張的氛圍當中,擔心人物的命運和故事的走向。

美中不足的是,影片的三條感情線索都比較雞肋。

主線雖不在此,但花花心思做到讓人眼前一亮,還是不難的。

總的來說,女性早已是這個世界的中堅力量,以女性為主角的動作片也越來越常見,她們身上的品格和特質往往能賦予動作電影別具一格的魅力。

《安娜》或許不是這類電影中最優秀的,但它絕對稱得上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