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耐心不夠,可能只是出版物的設計還不夠好玩

2020-05-27     一夜美學

原標題:閱讀的耐心不夠,可能只是出版物的設計還不夠好玩

前幾日,由創意設計非營利機構 The One Club for Creativity 發起的 ADC 年度設計大獎陸續公布了第 99 屆獲獎的名單。這個近百歲的大獎一直是廣告與設計領域極具分量的年度獎項,每年都讓業內人士翹楚以待。ADC 年度設計大獎包含了 10 大類別,在關於獲獎作品的分享中,特等獎和插畫類是被提及得比較多的。但我們發現 今年的出版物設計類作品如滄海遺珠,整體都表現不俗,被子彈穿透的書籍、用稻草做成的「故事」、可以互動的報紙……都值得被看見。

最 佳 作 品

-

The Gun Violence History Book

槍枝暴力歷史書

槍枝暴力一直是美國社會討論最熱烈的話題之一,伊利諾州反對手槍暴力委員會(Illinois Council against HandGun Violence)40 年來一直在為解決槍枝暴力問題做著積極的努力,這次他們委託國際廣告公司 FCB 將多年來收集到的槍枝暴力事件變成了一件抵擋襲擊的「盔甲」。

每一聲槍響、每一顆子彈帶來的都是一次悲劇,這些用鮮血寫成的真實故事卻在逐漸被人遺忘,伊利諾州反對手槍暴力委員會希望把每一個事件刻進書里,集成厚厚一冊,讓印刷物幫助我們永久銘記。

這本槍枝暴力歷史書最特別的是幾乎貫穿全書的彈孔,擬真的子彈穿透了這本書的 853 頁,並在子彈卡住的這頁寫上了這樣一句話:「子彈雖然被阻止住了,但是歷史還是在被重複書寫。」

厚厚的一本書承載著許多,伊利諾州反對手槍暴力委員會希望能藉此影響立法者和選民,讓每個人都能意識到槍枝管理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金 獎 作 品

-

THE 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MEMORY

大橋記憶

1968 年,南京長江大橋落成通車,大橋的符號在當時各類藝術創作中層出不窮,50 年後,這些藝術創作已陪伴了幾代人成長,留下了無法抹去的情感印跡。南京長江大橋主題藝術及史料巡展將大橋背後的情感與記憶傳遞給更新一代人,巡展作品集《大橋記憶》就是其中可以長久保存的載體。

《大橋記憶》是一部圖文並茂的記憶集成,收錄了人文敘事,也收錄了諸多繪畫作品呈現的人文風景。紅色皮質的封面、燙金的大橋和印刷得沒那麼整齊卻將復古感和俏皮融為一體的標題,都把人牽引回 50 年前的光景中。書中刻意設計的個別缺頁和撕頁,也給人豐富的想像空間。

有人評價「一本展覽『圖錄』做得這麼用心又有趣很難得」,究其原因,這本書的設計師之一是作品屢次獲得「世界最美的書」稱號的青年設計師曲閔民,他總能賦予書籍獨特的東方氣質,做出「中國味道」。

-

WITH

視覺語言讓書和雜誌各有性格

《WITH》是設計師 Michele Salati 為蘇黎世藝術大學發起的一個跨文化合作平台製作的一本雜誌。設計師認為, 視覺語言體現了一本書和一本雜誌之間微妙的界限,不僅在版式上而且在多種字體的使用上雜誌都更加具有多樣性。在這本雜誌里,設計師運用了包括無襯線、襯線、等寬、漫畫字體等多種文字表現形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雜誌里的圖片,大部分為原創拍攝,不是普通的敘事,而包含了太多天馬行空的想像,給雞爪塗指甲油、桌球變成大腦的形狀、人的手被砌進了水泥牆中……

為了發布這本雜誌,Michele Salati 還開展了一次活動,聯動了文化、藝術和學科之間的合作。

-

Made in Fukushima

一本用稻草製成的書

2011 年 3 月 11 日,海嘯襲擊了福島第一核電站,導致核事故和 25000 多公頃農田受到污染。後來,一組環境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持續的去污方法,可以保護肥沃的土壤,也能減少 95%的放射性廢物,農民完全可以再次種植安全的大米。但是,即使大米通過了最嚴格的測試,也不再被信任,無人問津。

為了挽救這一局面,福島和 Gmund Papier 造紙廠用去污土壤種出的安全水稻的稻草製成了環保紙張。利用這些紙,他們印刷了一本書,通過攝影、訪談、數據講述農民和這些安全農作物的故事,希望能重新建立信任。

後來,這些書被送給食品和環境領域的領導人,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討論,福島大米也恢復了過去在全球的銷售盛況。

-

MADNESS IN CROWDS

最偉大漫畫家的作品集

沃爾特·哈里森·卡迪(Walter Harrison Cady,1877–1970)是 20 世紀上半葉最偉大的雜誌插圖畫家和漫畫家之一。在長達 70 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創造了無數充滿活力和細節的世界,豐富而激情,縱觀歷史也很少見得。

哈里森·卡迪十分擅長繪製瘋狂的人群場景,在所有場景中,每個小角色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幽默感,因此這部作品集也取名為《MADNESS IN CROWDS》。

喜愛動物和昆蟲的他,還探索並創造出了具有人類社會影響的爬行動物的世界:甲蟲芭蕾舞女演員、打著雨傘的瓢蟲、演奏小提琴的蚊子,都是這個世界裡可愛的一員。

在哈里森·卡迪漫長而富有成果的職業生涯中,他為世界各地的讀者呈現了無盡的視覺盛宴,但離世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開始逐漸被淡忘,因此誕生了這本匯聚他所有作品的厚厚書冊。

設計者們把這本書稱為他們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一部作品,光看封面,就已經精緻得像件藝術品。在限量發行的 250 個書套中,還配有一個放大鏡,嵌入在封皮的模切圓圈內,讓哈里森·卡迪的眾多豐富細節一覽無餘。

這本書里收集了由哈里森·卡迪創造的三百多幅作品,《通往財富之路》這幅作品還被做成了 3D 版本,給你帶來驚人的視覺效果。自己的作品有一天會變得這麼神奇,恐怕連哈里森·卡迪本人也沒想到。

根據插圖 BILLBOARD SNAIL 中的兩個甲蟲角色生產的限量版樹脂雕像

-

THE NEW YORK TIMES FOR KIDS

給小朋友看的《紐約時報》

兒童版的紐約時報曾經只是《紐約時報》其中一個實驗性的版面,沒想到 2017 年 5 月首次推出就反響不俗,「它讓孩子們把手機放下了」,成人也十分喜歡,後來紐約時報就將它作為了每月最後一個周日的固定增刊出版。

儘管報頭下面寫著一句編輯提示「不適合成年人閱讀」,但絲毫不遜於成人審美要求的設計讓大人也和孩子一起陷入了這些報紙中。「在我的職業生涯中設計過很多兒童出版物,一個值得分享的經驗是: 不要因為面向兒童,就在視覺上降低你的標準。

兒童版整體的設計多採用插畫形式,色彩繽紛活潑,但搭配得並不低幼,有著最前衛的眼光,插圖的繪製也充滿了童趣的想像。而這一切多少要歸功於藝術總監 Deborah Bishop——她曾供職於《House and Garden》《Rolling Stone》等眾多雜誌,2017 年加入紐約時報集團。

在布局上,兒童版保持著與紐約時報同樣嚴格的設計標準,整體視覺非常成熟。正文只使用紐約時報系列字體,讓兒童版與主報視覺保持一致。「此外,紐約時報經典的 LOGO 是一個強大的簽名,兒童版封面經常利用它呈現創意,這強調了紐約時報品牌,但允許兒童版『略顯不敬』。」

銀 獎 作 品

-

TYPOGRAPHIC DESIGN IN CHINA

文字設計在中國

《文字設計在中國》是由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發起的國際性設計盛會 China TDC 集結出版的, 收錄了近兩百位國內外設計師、四百多件優秀作品和近三百件珍貴實物展示的近現代字體應用。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文字設計在中國」邀請展、中國近現代字體應用文獻展、「超語境」國際文字設計論壇。第一部分收錄了中國及港澳台地區、歐美日韓等國近兩百位活躍於平面設計領域的設計師提供的四百多件作品,Pentagram(美國)、永井裕明(日本)、古平正義(日本)、靳埭強(中國香港)等都在其列。

第二部分彙集了大量珍貴的實物,《良友》《時代畫報》《申報》《新青年》《人世間》…… 這些懷舊的字體帶我們穿越到百年前的中國,觀察字體的美妙演變,也為當下的設計師提供了一種深入根源的參考靈感。

-

11.50 REDISCOVERING DISCOVERY

慶祝美國宇航局阿波羅登月 50 周年的互動報紙

2019 年 7 月 20 日,阿波羅 11 號登月已過去整整 50 周年。為了紀念這一偉大的事件,來自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的藝術家 Doug Pedersen 製作了一份報紙慶祝人類的偉大成就,并力求喚起人們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

這份報紙長達 32 頁,平面設計採用了 Doug Pedersen 最擅長的拼貼風格,把具體的事件營造出抽象的美感。

這也是一份可以互動的報紙,配有按字母鍵的解碼輪和取景器,幫助你瀏覽報紙和發現彩蛋——有關阿波羅的任務和隱藏在其頁面內的月球的秘密。

Doug Pedersen 把這份報紙包裝在定製的絲網印刷銀色聚酯薄膜袋中,「以保護你的報紙免受流星隕石的影響」。

-

NINETY-NINE PERCENT FEARLESS (LAURA DERN)

不被定義的視覺

這是紐約時報雜誌上的一張配圖,穿插在關於美國女演員 Laura Dern(蘿拉·鄧恩)的個人採訪文章中。海報分為兩部分,左側的蘿拉·鄧恩保持著一貫的銳利,雖是靜態的照片,卻能從中感受到強大的氣場。

右側有這樣一句話:在 40 多年的職業生涯中,這位女演員一直避免被定型,並在不完美中探索別樣心境。為了配合語句的內涵,文字的排版上也避免被「定型」,小小的改動讓人足以心領神會語句背後的力量。

蘿拉·鄧恩的影視作品截圖

-

BLOOMBERG — CHARTING FUTURES

圖表的另一種表達

你可能想不到,這些充滿了設計感的動畫竟來自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務供應商彭博社,他們聯合義大利數據可視化工作室 Algo / Torino 和運動設計工作室 Illo / Torino,將金融期貨數據變得有意思。

每次發布視頻時,Algo 都會從 Bloomberg API 中提取財務數據並生成量身定製的圖表和圖形,圖形的多樣性足以滿足財務數據的準確性,四個圖形主題和七個調色板可生成無數的組合,不斷適應內容的變化。

-

THE NEW YORK ISSUE

成就一顆星

這是去年發行的紐約時報雜誌的一期封面,12 位表演者通過精彩的演出點亮了紐約的舞台。海報將表演者的頭像處理後與文字結合起來,形成一盞正在發光的明燈,暗合主題,有人評價說:「這非常紐約。」

銅 獎 作 品

-

BREEZE BLOWS TO THE PAGE, YOU READ

風吹哪頁讀哪頁

《風吹哪頁讀哪頁》是 XXL Studio 為第一屆「中國最美旅遊圖書設計大賽」設計的作品集。 將手機螢幕向左翻轉,你會發現書籍的外形像一條船,充滿了詩意,也充滿了未知。

書中的頁碼是和比賽的獲獎書籍頁碼相對應的,即:獲獎書籍的內頁書影是 page 1,在《風吹哪頁讀哪頁》的頁碼也是 page 1,獲獎書籍的內頁書影是 page 08-09,在《風吹哪頁讀哪頁》的頁碼也是 page 08-09,設計師們在這裡表達了足夠有趣的設計概念——「風吹哪頁讀哪頁」,吹到哪本讀哪本。

《風吹哪頁讀哪頁》的對稱結構

《風吹哪頁讀哪頁》的裝訂採用了對稱結構,以評委感言為中心向外對稱展開。最為別致的是書籍上端的不規則裁切,在快速翻動時,會形成波浪的涌動,帶給你風吹過來的感覺。

-

DRAGON』S DELUSION - BOOK COVER & JACKET DESIGN

離騷幻覺

這幾本獲獎的作品是動畫科幻電影《離騷幻覺》的原畫及資料集。電影本身極具感染力,對未來、機器人和人類情感展開了想像,還大膽地假設了秦始皇成功後在未來世界推行「永生計劃」帶來的奇幻境遇。

作為資料集而言,這幾本書也沒有跌下電影的標準,色彩搭配充滿了未來感和迷幻風格,配套的 3D 眼鏡讓未來感加深,戴上眼鏡的那一刻就走入了《離騷幻覺》的世界。

-

HUNHUN'S NOTES

手跡

這本混混手跡是特立獨行的設計師洪衛(洪混混)的個人隨筆小集,記錄著他的的生活瑣事、學習筆記、創意靈感、領悟哲思。

洪衛稱自己是「走到哪寫到哪」,這本小冊子也透露出強烈的隨意感,有對字體設計突如其來的靈感,也有對某個畫面的描繪。設計師對生活的理解與態度及其審美取向都在這本看似玩世不恭,其實如藏珍閣一般豐盛的手跡中。

查看完整的獲獎名單:

https://www.oneclub.org/awards/adcawards/winners/publication-design

那些年被評為「世界最美的書」的中國設計,怎麼有點土?

誠品書店老店即將謝幕,它帶給我們的遠不止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EtCV3IBd4Bm1__Yza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