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祭灶的「炕乾糧」文/周厚生

2020-01-30   終南文苑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習俗中祭灶的日子,按關中民俗,這天要做「炕乾糧」,好讓「灶君」全家回天宮時帶著路上吃。「炕乾糧」一般如碗口大小,有五六厘米的厚度,以麥香味足、無焦糊、麵皮白、金花均勻為上乘。烙好的「炕乾糧」不能馬上吃,除非「灶王爺忘了拿」。

  記得小時候,母親一到那天便早早起來,往瓷盆里舀出最好的白麵粉,用鹽水和好,然後加入農家自製的酵母,用濕蒸布蒙住,端到熱炕上,掀起褥子的一角,將瓷盆放在蘆席上,蓋上盆蓋,再用褥子蒙住,等候發麵。傍晚時分,面已發好,麵糰膨鬆,瓷盆中飄散出帶有酵香的味道,母親便說聲:「面發好了」,然後把瓷盆端到廚房,把麵糰拽出來放在案板上反覆地揉。待麵糰揉筋道,再搓捻成均勻的圓柱形面坯子,用刀剁成均勻的等份,順次拿過一個,撒上小茴香再揉,並用擀麵杖反覆碾壓,最後再擀成一張圓形麵餅……如此這般,等到有五六張這樣的麵餅擀好後,母親便生火燒鍋,再往麵餅上撒上芝麻,然後一張張貼放在鍋底。這時灶膛里的火候很關鍵,只能用麥秸的微火慢慢地炕,絕不能用大火,否則鍋裡面餅表面會被烤焦。微火考驗的是耐心,在時間的流逝中,麵餅被反覆翻過一面又一面,逐漸變得膨大、表面金黃,像貼上了金花,飄散出麥面熟透的香味。這時候,母親便一臉欣慰地說:「炕好了」,邊說邊用筷子夾起燙熱的、膨大變厚的餅子放在案板上。待到案板上的麵餅全部變成一個個表面帶著金花、厚厚的、圓圓的、酥脆的乾糧時,夜幕已經降臨,這一天最重要的儀式——祭灶也就開始了。

  母親先是挑出幾塊模樣周正、金花均勻的乾糧,壘放在「灶君」像前的案桌上,點上香,拜一番;再用小鐵勺盛些許麵粉,和上清水在灶火上烘烤攪拌成糨糊,點上香燭,小心翼翼地揭下「灶君」像,用糨糊「糊上」畫像上那一家老小的嘴巴,然後點火焚燒,意為「灶君全家升天」。我不解地問母親:「為什麼要糊上他們全家的嘴?」母親說:「防止他們到天上告狀,說你們平時在廚房罵人的那些話。」我一聽,一邊感激母親糊住了「灶君」全家的嘴,一邊為這一年裡在廚房說過的罵人的髒話而懊惱。

  等灶君像化為灰燼,意味「灶君全家升天」,「祭灶」便結束了。此時,酥香美味的「炕乾糧」還在那裡,早已垂涎欲滴的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抓起香噴噴、脆酥酥的乾糧啃了起來。在麥面稀罕的那個年代,這可是一年才能沾灶君的光吃上一回的美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