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易烊千璽、張藝興、郭敬明,《少年之名》怎麼還是一糊到底?

2020-07-03     腹黑狗子說八卦

原標題:擁有易烊千璽、張藝興、郭敬明,《少年之名》怎麼還是一糊到底?

上周末,今年最後一檔101系選秀,也是今年唯一一檔男性向選秀《少年之名》正式開播。

本以為靠著郭敬明又是刪除節目組微博,又是因為修圖和粉絲大鬧一場的咋呼勁兒,《少年之名》可以做出些名堂,可惜事實是某酷的「八成會糊」魔咒好像並沒有那麼容易打破。

節目開播之後,僅有節目名稱登上過熱搜前十,各大娛樂論壇討論度幾乎為零。這種明明占有「唯一性」卻開場即糊的情況並不常見,即便今年最差的《創造營2020》,開場還是有不少人特別關注了一下呢。

「不常見」就會讓人想要探究因果,即便是相對負面的「不常見」。

某酷的首檔101系綜藝是《以團之名》,這一季之所以沒有簡單的在節目名稱後加2,而是直接更名換姓改為《少年之名》,是因為整檔節目的出發點和重點都由「團隊」轉向了「少年」,開篇幾位導師便送上了自己對於「少年」的定義:

而如何找到或者說打造出他們的想要的少年,還是要從最基礎的聊起。

這一季《少年之名》的導師團算是某種意義上的高配置,台上有導師郭敬明、音樂導師胡彥斌、舞蹈導師程瀟&自家綜藝捧出來的韓宇以及少年探索者易烊千璽(稱呼大概是飛行導師專屬吧);

台下還有想做幕後,就被節目安排去幕後的製作人張藝興以及他的「四個菜」說唱的vava、聲樂老師潭州、主攻urban dance的編舞大師余衍林&舞蹈老師劉雋:

台前幕後兩組導師的助力外加郭敬明這個在普通選秀綜藝里有點唐突的出現,都在點明「少年」的標題,預示著在節目裡選手將會有更多成長、發展的機會與方向。

之後,講講賽制。

大概是有了《以團之名》的前車之鑑,《少年之名》在賽程上進度極快,選手在初舞台就將面臨其他同類綜藝第一次公演後才會面對的結果:淘汰一半選手。

聽起來是有些殘酷,實際上倒也並沒有。

因為與其說《少年之名》的初舞台即淘汰,不如說他們取消了所謂初舞台,開場即第一次公演。考慮到一些選手舞台經驗為零亦或者沒有團隊只能拼團的情況,節目提前兩個月對他們進行了各項魔鬼訓練並為了他們分配了歌曲和隊友進行磨合。兩個月上交一個過關的舞台,也就說不上殘酷了。

選手表演完之後,將由台上的五位導師共同商議進港(就是晉級)與否,進港成功即可入座晉級區,否則進入待定區。另外,每位導師擁有一張護送卡,可以一卡保送一位選手直接晉級:

當晉級區坐滿之後再有人進港會怎麼樣呢?是現場battle再由導師選擇嗎?並不是。《少年之名》直接把球踢回給了選手,由新進港選手在已經晉級的選手裡任意挑選一位,直接頂替他的位置:

這個方法雖然沒有battle那麼燃,但在大家看膩了battle之後,玩玩心跳也是蠻刺激的。

最後來說說選秀綜藝的根本,也就是選手。

相對同類型節目將近100位的參賽選手,《少年之名》僅有八十多位。儘管人數少了,但因為有兩個月集訓期的存在,節目組選擇選手的範圍還是變寬了。於是乎,我們在節目裡看到了許多同類節目看不到的選手類別,比如樂隊型、原創型以及各種非典型練習生:

而在經過第一期節目的展示之後也有幾位小朋友脫穎而出,擁有了一定的關注度,看看官博的互動量也還算是可以吧。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高配導師團、賽制新鮮化、選手也不錯的前提下,《少年之名》似乎還是無法挽回的、極其奇怪的向糊走去。我仔細想了想問題所在,大概即文章標題所說的:別人在玩選手養成,某酷在玩節目養成。

必須要承認,在沒看節目之前,我是抱著想要吐槽的心情來的,但在看過一期節目之後,我覺得自己好像沒辦法像預想的那樣開口。

《少年之名》就像是一個練習了許多年,上次參加比賽遺憾未能出道,今年再度報名參賽,又進行了兩個月集訓的小練習生,正虔誠的將自己的練習成果拿出來給大家展示。

毫無疑問,它獻上的表演是足以進入A班的。

就我個人而言,《少年之名》比任何一檔同類綜藝都更注重「養成」的本質,對於「少年」的自我定位明確而強烈,也在腳踏實地向觀眾重複著「追夢」的誠實慾望。

全片沒有利用惡剪吸引眼球,做的只有認真記錄每個選手的故事,給他們拍下即便被淘汰也值得留作紀念的記錄短片;更猶如一部當代男團現狀紀實,讓觀眾看到那些在舞台上發光的少年人們背後或心酸、或滿懷期翼、或躊躇滿志、或堅定不移的故事。

——一切都很完美,距離發光只差有人肯耐心給它一檔節目的時長,去等待它完成最後的養成與蛻變。

可是,問題就在這裡,像張藝興在開篇即點明的問題:時機真的錯了,一切就都跟著錯了。

這種養成系、慢熱的節目路線,若是像《這就是街舞》一樣能搶占到同類節目的先機或許還有些機會,可《少年之名》之前已經出現過太多其他「選手」。即便和它們一併擠入了A班,這些選手也靠著大公司撐腰、奇特的爆點、有趣的性格先聲奪人,勝你一籌,且更關鍵的是見過了太多的觀眾也早已經進入疲態,你或許會慢慢成長,但已經沒人願意再等了。

其實回頭看,某酷的不少檔綜藝都是這樣糊的:節目本身的質量不錯,但前期平平缺乏明確的爆點,後期逐漸養成成功、漸入佳境,奈何觀眾早已經跑光,最終只落得一個獨自熱血的結果。

所以,某酷若想打破「糊」的魔咒,不能光是悶頭苦幹了,也要抬眼看看世界,更換一下做節目的方式。選手都需要爆點來留住觀眾等待自己成長,何況一個節目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i-oYFHMBfGB4SiUwLuW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