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秉林:信息技術無法取代學校教育,但會帶來4大趨勢性變化

2019-08-02   校長學院

什麼是中國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之路?信息技術如何影響教育的發展?傳統師生關係將發生怎樣的改變?教育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帶著這些問題,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專程採訪了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鍾秉林。讓我們通過此篇文章進一步了解中國教育發展與未來之路。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鍾秉林

教育內涵式發展之路——提高質量、優化結構

中國的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中國教育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特徵,教育事業的主要矛盾同樣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要有學上」,現在的主要矛盾則是「要上好學校」。一方面老百姓迫切需要高質量的教育,而另一方面教育則面臨著優質資源供給的短缺與發展的不均衡,滿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滿足不了社會發展需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教育發展方式正在轉向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為目標的內涵式發展

為了提高教育質量,首先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同時也要因材施教,要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選擇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鼓勵學生依據其個性、特長和興趣選擇發展道路。這是現在國內外教育教學改革共同的發展趨勢。先進信息技術在教育過程中的應用,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關鍵的手段與方法。

信息技術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創造了新的手段

中國教育有自己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規模大、人口眾多。截至2017年,學歷教育在校生人數達到2.7億人,各級各類學校51.4萬所,專職教師1627萬人。第二個特點就是差異大。有不同區域的差異、有城鄉差異,甚至在同一個學期內,不同的學校間也存在差異。同時,中國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經得到了大幅提升。學前教育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普及,義務教育已經全面實現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也基本實現普及,高等教育則會在2020年從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在教育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如何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解決教育個性化和差異化問題,這就需要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讓每個學生都能享有優質的教育。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技術的發展,這些先進科技手段已經在教育教學領域得到了應用,並朝著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方向發展,為拓展教育教學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例如網際網路可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可以使教學更有針對性。

以上這些技術的應用都是為了實現個性化、精準化的教學。當然要實現這個終極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技術與教學如何更加深度融合?校長和教師如何轉變對技術的觀念?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學習方式如何改變?傳統教室的布局如何改革?這些都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探索,才能讓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更好,並協同發展。

目前,很多城鄉學校的教學硬體設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論是校舍建設,還是網絡設施的普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信息技術的應用為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法,其中涉及到很多教育科技公司和教育信息化企業的利益,而這些企業應該意識到,公益性是教育科技企業首先要考慮的,其次才是商業目標。同時,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過程中,需要遵循教育的本質和教育的終極目標(培養全面發展、個性化的人)並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習為中心

技術與教學的融合

促使傳統師生關係發生改變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的重點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建設,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推動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實現教育公平。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一個相當艱苦的過程。除了國家制定政策以外,還需要學校以及教育科技企業的深度融合。最終的效果,還得靠社會來檢驗。學生的感受、學習滿意度、學習質量的提升才是最終的檢驗標準。

現在的教室與十年前相比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各種新技術都應用在了教室里,例如虛擬現實、大數據、依託網際網路的雙師課堂等,這些技術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樣也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網際網路的應用已經打通了教學資源共享的渠道,但是只有提高了當地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和綜合素質,才能引導當地學生理解、接受、消化優質的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對於學校來講,推動教育公平發展的關鍵,是扎紮實實抓好學校內涵建設。內涵建設的核心就是提高教學質量。不論是傳統的教學方式還是利用先進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從宏觀上看,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知識傳播的方式是「單向傳授」,主要是老師上課講授,學生聽講學習。隨著先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首先是改變了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知識傳播方式已經轉變成為「多向互動」。現在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很多,絕不僅僅是在課堂上。這種變化導致了學校里師生關係、教師角色的轉換。在「多向互動」的背景之下,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師與學生間要形成一種新型的學習夥伴關係。所以我們要構建師生學習的共同體,在共同體當中,引入先進的技術手段,通過師生互動、通過教師引導、通過學生之間合作,來實現教學目標。

現在特別火的人工智慧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引起很多學校教師的憂慮,有媒體誇張的報道,認為未來傳統學校將會消亡,教師將要失業,人工智慧將取代教師。其實,人工智慧技術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的方面已經超過人類,未來有可能會在更多領域超過人類。但是這只能說明人工智慧可能會取代教師在某些純粹的知識傳輸方面的工作。

不論是人工智慧技術亦或是其它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應用在教育領域都會產生兩種作用,一種是「補差作用」,另一種是「揚長作用」。例如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判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知識點,有針對性地推送題目,這就是發揮了「補差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也可以判斷出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根據特長有針對性地設計出精準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課程。

但是,先進的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不能等同於學校教育。學校教育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講,一所學校擁有的優良辦學傳統、優良的校園文化、優良的校風學風,對孩子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軟環境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和催化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在學校除了提高智力水平之外,還需要提高社會適應性。例如人際交往能力、公共關係能力、團隊精神的養成、健全人格的養成,這些也是至關重要的。而目前來看,這些社會適應性的培養還只能通過校園教育和校園化的薰陶,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群體式學習和社會實踐逐步養成。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先進信息技術是不能完全取代學校教育和教師職能的。

教育發展的四大趨勢性變化

教育要往前眺望30年,才有可能培養出未來的人才。未來的教育肯定是新的,對未來教育的憧憬應該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人成才」。信息技術會充實在學校和校園的各個角落,學生在這樣的環境里可以更高效、更自主地進行學習,以上這些會給教育帶來四個方面的重大影響。第一是教育觀念上的深刻變化,因為這是推動教育改革的先導。第二是學校的師生關係、教師角色的深刻變化,要構建新型的師生學習夥伴關係。第三是學校教學環境的深刻變化,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產品要與教學深度融合。第四是學校內部的管理體制、機制,教學組織形式的深刻變化。

對待日新月異的新科技在教育中的應用,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有一個清醒的態度:第一是要保持對技術發展的敏銳目光和理性的態度,第二是要密切跟蹤先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發展趨勢,第三是要不失時機地進行多樣化的改革探索。

隨著先進技術發展以及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構建一種「有個性、有特點」的未來教育已是大勢所趨。在這個過程當中,未知的總是大於已知的。但不管怎樣,我們都身在其中,不論是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高等學校和中小學校,還是教育科技企業和教師,大家都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創造美好的教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