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火了,有人看到了「系統」、「算法」、「資本」,有人看到了同樣「困在系統中的自己」。
而如果你是一個人類學家,你會從重重迷霧背後看到「人的問題」。
人類學家項飈在十三邀中就曾談到外賣小哥的問題:
我們的時間感從原來的距離遠近變得更加抽象化,但是時間感反而愈發強烈,外賣小哥的五分鐘超時成了擠壓我們內在時間的外在因素,因此我們變得格外急燥。
同九義,何汝秀?
也許,大概,可能,是因為沒有人比人類學家更懂人類,能剝開重重偽裝,直擊現象本質。
因此,為了共同進步,造就誠邀您了解一下人類學,像人類學家一樣學習。
學了人類學,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被消費主義欺騙,被資本壓迫,被系統控制了。
學了人類學,你會發現自己更不懂人類了。
俗話說,學人類學的都是上輩子折翼的天使。(俗話OS:我沒有說過。)
代表人類學學子吐槽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這就是人類學家的最高境界。
比如,你到了農村裡面,人家拿了一個凳子,這個凳子上布滿了灰塵,你坐還是不坐呢?
必須一屁股坐上去,千萬不要吹,千萬不要說「不好意思,我站會兒就行了」。所以人類學者就是這麼坦誠,這麼真實。
進得去,還得出得來。
等你離開的時候,村裡的小芳會不會拉著你的衣袖,梨花帶雨?你出來的時候你能不能讓人們想念你的好,並且不會懊惱你呢?
帶貨直播的羅永浩有句口頭禪「賣不賣貨不重要,重要的是交個朋友」;人類學也說「調不調查不重要,重要的是交個朋友」,最後還是調查了很多。
許多人說學人類學沒用,但是別忘了,不管你現在多麼厲害,多麼囂張,最終都是要入土的,成為我們人類學者的田野調查對象。
周如南 |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01 我是誰?天真的人類學家
大家可能看過一部非常經典的美劇:《別對我說謊》(Lie to me),它講的是一群讀心神探如何通過你的微表情、肢體語言對你讀心。
美劇《別對我說謊》(Lie to me)海報
一個人的語言可以偽裝,但他的行為肢體語言仍舊會暴露出一些秘密。
一些人說謊的時候可能會摸鼻子,一些人感到慚愧的時候會把右手放在上額上,這些是跨越種族、跨越年齡、跨越職業的行為性動作。
撒謊者都愛摸鼻子
比如,薩達姆說「我的人民都非常熱愛我」的時候,摸了一下鼻子;
著名攝像師Edison Chen的著名御用女主角,在說自己是無辜的時候,也摸了一下自己的鼻子;
還有魔術界的大師劉謙老師,他在邀請我們「見證奇蹟的時刻」的時候,也不小心摸了一下自己的鼻子。
人類學就是要把偽裝層層剝開,把說謊者的真實想法或者他們行為背後的思考揭露出來。
人類學者總是把自己打扮成非常天真的樣子,去問當地的原住民:為什麼會做這些事情?然後去尋找每一個文化行為背後的邏輯。
在人類學者看來,每個人都是撒謊者,而文化就是我們撒謊的偽裝,人類學本身就是一門要去探求文化真相的學科。
「天真的人類學家」其實是一本書的名字,這本書是一個英國學者講他在非洲部落中做田野調查時,受到的戲謔和嘲諷,是人類學調查的血淚史。
《天真的人類學家》奈吉爾·巴利 著
02 藏族、羌族、氐族,傻傻分不清楚
人類學最早是個妥妥的貴族學科,只有吃飽了撐的貴族才會去研究。
貴族學科來到中國,突然就充滿了屌絲的氣質,主要因為中國當前非常濃厚的實用主義,很多人覺得還是學經濟、計算機、會計學,更容易找到工作。
其實殊途同歸,大家最終都是要入土的,終將是人類學者的田野調查對象。
我第一次正兒八經的田野調查點是在四川北部的綿陽市,對象是一個很有識別爭議的民族,我們稱他們為白馬人。
他們身份證上寫的是藏族,但是他們認為自己是羌族或者是氐族的後裔。
白馬人的村子
外來的遊客認為這是藏族的村寨,第一句話就問他們,你們會跳鍋莊嗎?(註: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
藏族鍋莊舞
他們回答:「不會,我們是羌族和氐族的後裔。」
「那你們身份證為什麼寫藏族呢?」
他們就說:「這個你要去問人類學家。」
這是一個冤假錯案。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費孝通先生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人類學者進行了民族識別。當時工作比較倉促,可能會有一些冤假錯案。
後來被問得多了,一幫年輕的白馬人小伙子就真的去了拉薩,來到了西藏,學會了跳鍋莊。
別人再問時,他們就直接來了一段,非常標準。於是遊客對他們的想像和期待被滿足了,他們也賺到了很多銀子。
這告訴我們,文化事實上是一直在變遷的。
這是客家的圍龍屋。
圍龍屋
從人類學視角看,它意味著中國人在歷史傳統中,以家大業大不分家作為家族的榮耀。
萬科集團曾經搞過一場實驗,他們構想:能不能把圍龍屋的結構放在現代都市社會當中,讓現代的陌生人可以實現這種熟人關係網絡呢?
這場實驗最終以失敗告終,因為住在其中的人,第一沒有血緣關係;第二他們大部分都是年輕人,白天的時候並不在家。
萬科的圍龍屋結構建築
所以即使通過建築結構的改變來提供社交氛圍,仍然缺乏社交動力,所以這是一場失敗的傳統和現代變遷的結合。
人類學非常不裝、非常真實,所有論述都是來自人類學者用生命做的田野調查,來自一線觀察,來自自身訪談,是一種充滿了濃厚的人文氣息的價值觀。
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說法,人類學就是要實現我們的文化自覺和對於人類的普世性的關懷。
人類學的學科目的是什麼?
我們需要去了解多元的價值觀,需要去呈現文化的多樣性,需要去守衛社會的公正,更重要的是需要去掌握一些調查和分析技術。
03 人類=基因+環境
男女之間的差異是生物性決定的還是文化決定的?
美國女孩比較喜歡游泳,巴西女孩不喜歡游泳,這是種族差異嗎?
人類學可以通過跨文化的比較視野,來回答這些問題。
人類學觀點認為,人類今天的狀態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
比如我們去討論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差異,是生物性決定的還是文化決定的?男人天生就比女人具有更多的攻擊性嗎?男人一直支配著社會嗎?
男人和女人的差異,是環境決定還是基因決定?
人類學假說認為,曾經可能存在過一個母系氏族社會,那時女性的地位比男性高。
著名的人類學者有一本著作,講的是三個原始部落,其中有一個部落的男性細膩溫柔而敏感,而女性則是豪爽的,所以男女差異並非完全是由生物性決定的。
當然,我們的基因,我們的荷爾蒙,我們的生理性具有一定的決定意義,但是最終還是由環境和基因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
文化力也在塑造著人類的生物性,這可能與文化類型中的審美環境有關。
例如,游泳會拉長上臂的肌肉,導致大脖子和強壯的肩膀、背部。這在拉美的審美中被認為是不美的,所以很多巴西女性不喜歡游泳。
游泳會使身形發生變化
在北美、澳洲、德國、俄羅斯,他們以這種希臘式的健美為美,而巴西則更加欣賞柔軟、臀部大的以及瘦一點肩膀的女性。
所以看起來美國女孩比較喜歡游泳,巴西女孩不喜歡游泳。
這種文化類型的審美在某種意義上塑造或者決定了我們一些行為,這是一個後天決定的結果。
04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帶貨直播的羅永浩有句口頭禪「賣不賣貨不重要,重要的是交個朋友」;人類學家也說「調不調查不重要,重要的是交個朋友」,最後還是調查了很多。
博厄斯
人類學之父博厄斯,就是一位成功的田野調查大師,他的研究做得非常好。據說他每研究一個印第安人的部落就認一個乾爹,或者說是娶個老婆。
所以我們人類學者都是在用生命做田野調查,獲得真實的數據和材料。
我們不把調查對象當對象、物體、客體,而是把他們當成自己人。要先建立信任感、親密感,因為人類學當中非常強調在場理論,因為作為一個陌生人到這裡,人家肯定會說謊。
其實人類學是一門奇葩學科,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學無止境。
人類學究竟研究啥?研究你的家族、家譜、語言、體質、靈魂......人類學研究人類的一切甚至包括非人類的那一部分。
按照美國的分類方法,有四大人類學分支性學科:
以人類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文化人類學;
以人類學視角研究人類語言問題,考查語言的起源、形成發展和演進規律的語言人類學,提出了語言決定論,即我們所說的話,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反映出我們的文化類型;
發掘研究古代人的物質遺存,探討人類文化的形成和演變過程的考古人類學;
通過對化石的分析和對現有靈長目動物的觀察,重建人類的祖先的體質/物質人類學。
四大人類學分支吐槽
那人類學為什麼要做田野調查呢?
第一,是因為人類學的文化整體觀和相對論關懷,你必須要沉浸其中,調動五官才能夠真正地感受到當地的一些真實。
第二,人類學對於一手材料的追求和理論的抽象的需要,人類學是一種歸納的邏輯,而不是演繹邏輯,所以我們需要大量的這種實證性的一手的材料之後,才能不斷地進行歸納。
第三定性研究的需要。我們都知道人類學的是定性研究之父,或者叫做質化研究之祖,人類學的看家本領——訪談法、參與式觀察法等現在都被廣泛地應用在了不同領域。
人類學大師馬林諾夫斯基,被稱為現代人類學之父。
馬林諾夫斯基與西太平洋土著
據說在二戰期間,他曾有大半年滯留在了西太平洋上的特羅布里恩德群島,期間寫了一本書——《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這個書名聽起來詩情畫意,但是讀起來乾燥無味,卻是人類學者不得不讀的名著。
馬林諾夫斯基將田野調查確認為人類學的入門禮。從他以後,人類學必須得做田野調查,否則你不是一個成功的、合格的人類學者。
田野調查是對地方文化長期的一手個人研究,是對文化的整體性描述,是一種在他者文化中的研究策略。
這個我們把它叫做:進得去出得來,我們要進入到別人的日常生活當中,進入他者的世界,這是非常難的。
比如,你到了農村裡面,人家拿了一個凳子,這個凳子上布滿了灰塵,你坐還是不坐呢?
必須一屁股坐上去,千萬不要吹,千萬不要說「不好意思,我站會兒就行了」。所以人類學者就是這麼坦誠,這麼真實。
這叫進得去,還得出得來。
等你離開的時候,村裡的小芳會不會拉著你的衣袖,梨花帶雨?你出來的時候你能不能讓人們想念你的好,並且不會懊惱你呢?
人類學者的境界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所以說人類學的研究是主位與客位相結合。
所謂主位就是像當地人一樣去思考;客位就是抽身而出,以冷靜的、專業的素養,以淵博的知識理論,從人類學者的視野去看當地事物。
人類學的主位與客位
不過坦誠地說,人類學的客觀性在某種意義上遭受到了後現代的無情嘲諷。
剛才我們講到的馬林諾夫斯基先生,確立了科學主義範式的民族志的時代,但是在他死後,他的太太整理了他的私人日記出版了,銷量比之前的那本還要好,這本書叫《馬林諾夫斯基日記》。
表面是客觀的人類學家,背地裡全是吐槽
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全部都是他吐槽當地土著的內心活動。
這本書出版後震驚了學術界,因為之前他描述的當地人是文質彬彬的、有文化、有秩序、有禮貌、有歷史、有傳統、有信仰。
但是在一個人類學家的內心的深處,原來是這麼吐槽他們的。
當然,我們做田野的過程當中要注意一些倫理問題。
比如知情同意權,你要拍別人的照片,要先徵得別人的同意;
比如我們在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時候,可能會調查到一些關於別人的隱私的事情,我們要徵得別人同意;
還有基於人類學的一些基本的倫理,比如不要破壞花花草草、不要犯罪等等,這是美國人類協會(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提出來的人類的基本倫理。
在田野調查中,要注意倫理問題
05 不斷被重新發現的民族文化
人類是對自然環境不斷適應和改變而不斷發生變遷的物種。整個生命體在環境和壓迫當中和環境相和諧的過程被稱為人類的適應性。
比如天氣變涼了,人類可能會長出毛髮來;比如海洋倒退的時候,人類不得不從海洋走向陸地。
隨著人類的進化,這種適應的社會和文化日益重要。
這裡有三個關鍵詞。
人類適應的三個關鍵詞
第一是文化。
人類學本質上是一個研究文化的學科,文化是通過習得而形成的傳統和風俗,它們支配著身在其中的人的信仰和行為,我們都身處文化當中而不自覺。
第二,文化的特點在於後天習得性。
如果沒有生活在某種文化情境中,人類就缺失了這種後天習得文化性,就會變得沒有文化,比如狼孩。
第三是同化。
我們處在一個社會當中,隨著和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的互相交往,獲得文化的集體性。
所以人類學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價值觀。
人類學的三個價值觀
第一,人類學研究的是整體觀,是對人類的整體性研究,是把人類的行為置於一個整體中進行研究。
第二個研究思維叫做比較研究,審視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似相異之處,從而反觀自身,知道自己文化的局限性以及文化本身的多樣性。
第三,人類學本質上是跨文化的。
人類學總是需要不斷地跳出自身,以上帝視角來思考自身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意義。
所以,人類學通過對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的探索,不斷地擺脫自己文化的束縛,並且產生一種文化自覺。
就像馬爾庫斯和費舍爾這些著名的人類學者所講的,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不斷地被重新發現。因為這些民族在變動的歷史環境中,不斷地再次創造著他們的文化。
馬爾庫斯
費舍爾
那麼,看了這麼多,你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學一點人類學,要有一點人類學思維了嗎?
說得高大上一點,就是為了從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超脫出來,以上帝視角,更客觀更公正地看待自己的生活,直擊生活的本質。
就像在外賣小哥事件中,除了系統、算法、APP,我們更需要看到的是自己。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逼格夠高。
下一次的熱門事件中,無論發生什麼,你都可以姿態滿滿地來一句:「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說……」
畢竟,事件的背後永遠是人,有人就有人類學。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編輯&版面 | 田曉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g7npHQBeElxlkka-8z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