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房子「越來越貴」還是「越來越便宜」?經濟日報明確回應

2019-11-04     藍白觀樓市

用5個字來形容目前的樓市:冰火兩重天。

一二線城市的限價盤,依舊火熱。

以杭州為例,10月房源登記總量為107686組,比9月49596組的登記量翻了一倍還多,10月杭州樓市平均中籤率僅為9.6%,遠低於9月的21.22%,六大紅盤締造了2個「2萬人搖」,1個「萬人搖」,4個樓盤中籤率低於5%。

還有深圳一高端樓盤,前500號搖號中籤客戶能進場選房,且選房時間不能超過2分鐘,500萬元誠意金、1508萬元入場費,500號人爭奪192戶房源。

數據顯示,該項目的備案均價13.1萬元/㎡,單價區間為10.8萬元/㎡-19.67萬元/㎡,其中,價格最高的預售價達7787.66萬元。

偏遠三四線城市的房子,依然無人問津。

有消息稱,在齊齊哈爾的所謂高端「富人」區,有的房子只要交物業費和暖氣費,就可以白住,對房主來說,為了不讓房屋長期空置,也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最近,有個叫「李海」的網友火了,工作十年他存了5萬塊,他在黑龍江鶴崗花5萬元買了一套77平的房子,帶裝修、家電。買完防盜門、交完暖氣費他還剩下五百元。他說認識的很多人都像他一樣,在偏遠的城市買了房,有的在內蒙古,有的在大興安嶺。

筆者覺得,像杭州、深圳的搶房只是表象,像鶴崗和齊齊哈爾,才是不少城市未來的「歸宿」。

因為我們有334個地市、2851個縣區、近4000個新城區。那些高高在上的省會、新一線、特大都市,畢竟是少數。

那些無人問津的遠郊,那些到處都是高層住宅的開發區、示範區、CBD,那些學校被撤併、平時不見人的農村「土味別墅」,房子早已過剩了。

目前的住房總量是2.9億套左右,前段時間,統計局公布了一份數據,截止2018年底,我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已經達到了39平米,以90平米一套房來計算,大概能滿足6億多人口居住。

此外,宅基地建房、集體用地建房、工業用地建房(宿舍)等其他產權的房子,大概是商品房總量的3倍。

照這個比例,商品房能夠滿足6億人居住,廣大農村和縣城的小產權房,別管是宿舍、宅基地、農家大院,還是老破小家屬院、經適房,它們能滿足18億人居住。

兩者相加,也就意味著,現在我們蓋的房子足夠24億人居住,這就是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現狀。

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未來10年,房子「越來越貴」還是「越來越便宜」?經濟日報明確回應了。

《經濟日報》近日指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政策定位,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期要求。一段時間以來,堅持「房住不炒」,「一城一策」調控取得的初步成效來之不易。應該明確的是,越是存在下行壓力的時候,越應該保持定力,珍惜調控成果。當然,房地產市場的平穩不僅是不大漲,過快的下降也不是平穩。各地應進一步加強監測研判,必要時進行政策微調,避免大起大落。

答案很明確,長期來看,未來的房價,「平穩」將是主要方向。

10年後房子「更貴」還是「更便宜」,我們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分析。

第一,房地產融資渠道將會長期「受限」。

以今年為例,在前幾個月的樓市小陽春之後,房地產融資就開始大幅收緊,且沒有任何放鬆跡象。

5月17日,銀保監會提出重點整治房地產融資。7月3日,對部分房地產信託業務增速過快、增量過大的信託公司進行約談警示。

7月29日,央行召開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結構優化座談會,嚴禁消費貸款違規用於購房,加強對銀行理財、委託貸款等渠道流入房地產的資金管理。

8月28日,多家銀行收到窗口指導,原則上開發貸額度控制在2019年3月底時的水平。

一道又一道「調控」,仿佛「緊箍咒」一般,直接約束了流向房地產的融資。

樓市是一個靠真金白銀流入才能「撬動」的市場,不管是銀行貸款、信託還是購房者的高槓桿信用資金,以及公司債、資本市場等融資渠道,只要長期受限,房子就不可能「越來越貴」。

第二,人口聚集的大潮,剛剛開啟。

最近兩年,各大城市搶人的招數頻頻,石家莊實行零門檻落戶,西安進一步把門檻放寬至在校大學生,從9月份以來,南京六合、天津濱海與寶坻、海南全域、河南全省均發布了人才落戶新政。

新形勢下,城市群的較量異常重要。

一個很有趣的數據是,在2018年,東莞市區小學生數量首次超過上海,成為低線級城市「逆襲」的典型代表,深層次原因在於珠三角人口非常密集,在21個常住人口增加超過10萬人的城市中,廣東省就有5個城市入圍,分布之稠密,在全國都首屈一指。

從人口凈流入指標來看,長三角與珠三角遙遙領先,而長江中游、成渝及中原等中西部城市群,還處於人口凈流出的狀態。

經濟學家李奇霖說,人口流動的規律很簡單,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現在人多的地方,10年後依然如故,這些地方的中心城區、核心商圈、優質學區,會「越來越貴」。

第三,保障房、租賃房、土地出讓機制的改變。

都說租房難,租房貴,問題的根本,是土地招拍掛制度下,大部分住宅用地都被用作銷售,少有自持物業的租賃房產出現。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利潤微薄,開發商不願意做,另一方面是回款周期太長,沒辦法像賣房子那樣滿足高周轉的需求。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嗅出了不一樣的味道。

8月份,集體土地入市獲通過,下半年以來,9省市出台住房租賃新規,10月8日起,房貸利率掛鉤5年期LPR,15個省市發布了禁漲、限售等政策。

還有老舊小區改造持續推進,租賃試點城市不斷擴大,每一項政策,都構成了長效機制的「一部分」,未來還會不斷完善,對不少本來房子就供過於求的城市而言,意味著房子會「越來越便宜」。

針對房價的問題,董明珠也曾明確回應過。

董明珠在接受楊瀾採訪時表示,「其實現在年輕人他要結婚,要生孩子,你說他本來就想搞個科研,但是找了個對象愁死了,房子也沒有,他的精力首先就拿掉了一半,不可能用心去做科研。我會逐步做到每個工人都有一人一套房。尤其是住房問題,這不只是基本的民生,更是一種尊嚴」。

作為一位企業家,董明珠做到了讓員工們「居者有其屋」,也明確回應了高房價給製造業帶來了多大影響。

未來10年,隨著房地產融資渠道受限制,人口聚集趨勢愈加明顯,加上租賃房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城市的房子都會「越來越便宜」,只有極少數熱點城市的核心城區,因為源源不斷的購房需求,房子才會「越來越貴」,絕大部分購房者也可以放心,未來的房地產,平穩將是唯一基調,買房也不必著急在一時半會,未來有的是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FIMOG4BMH2_cNUgjMb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