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勸退」能否解孩子「沉迷遊戲」難題?

2021-01-22     新京報

原標題:電競「勸退」能否解孩子「沉迷遊戲」難題?

日前,成都一家電競教育機構提供「勸退業務」的新聞引髮網友熱議,有網友將其稱為「戒網癮」新方法,也有網友擔心,這會不會是機構為了迎合家長,打著勸退的旗號「額外」收費。所謂的電競「勸退業務」到底是什麼?它真的能拯救「沉迷遊戲」的孩子嗎?

「無心插柳」的電競「勸退」

「這次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1月19日,因被成都一家媒體報道稱提供電競「勸退業務」,成都某電競教育機構負責人侯旭在一天之內接受了不下4家媒體的採訪。

三年前創辦這家提供電競培訓的第三方教育機構時,侯旭的想法是,給職業俱樂部提供優秀的電競苗子,好比是電子競技「健身房」,通過集中訓練提升學員打電子競技的水平,選拔有可能成為電競職業選手的人才。

但是,在後來的發展中,侯旭發現,這是一個「偽需求」:成年人來參與實踐的少,報名的都是14歲至16歲的青少年。侯旭說,這些學生參加電競培訓的目的很單純,覺得自己在圈子裡很厲害,想通過培訓成為電競職業選手。

「以前,家長沒有現在這麼開明。」侯旭回憶說,早些年,這些家長和「沉迷打遊戲」的孩子鬥爭了很長時間,有的嘗試了心理諮詢無果,有的孩子甚至已經輟學在家。真正同意把孩子送來接受電競培訓的家長,往往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

「我當時的態度就是,看看他是不是那塊料,希望有專業機構把他淘汰掉。」何女士說,2018年9月,還在讀初二的兒子告訴她,自己想打電競職業比賽。目前,因為水平有提升,何女士的兒子每周末還在電競教育機構繼續訓練,但何女士坦言,她當初決定把兒子送到電競教育機構,並不是為了把他培養成職業選手。

侯旭表示,孩子想打職業比賽的原因很複雜,「勸退」只是副產,在他舉辦的訓練營中,9成孩子經過訓練之後,自然打消了這個念頭,乖乖回家。

「孩子們會發現,電競訓練並不簡單,甚至極其枯燥」。據侯旭介紹,電競教育機構會有短期或長期的訓練營,採取模擬俱樂部的訓練方式。

上午進行針對性訓練,以遊戲「和平精英」為例,有的學員需要在遊戲里練習駕駛技術,「(在遊戲里)開一周的車,這種重複性勞動很枯燥,學生們就會覺得職業選手不好當,慢慢就放棄了。」下午做團隊模擬對抗賽,訓練配合意識,和孩子們打對抗賽的都是退役的職業選手,遊戲造詣比較高,很多學生連一個月都堅持不下來。

「其實,這些所謂『勸退』業務兩三年前就出現了,只是因為共青團中央官微最近轉發了相關內容,大家才知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多家電競教育機構的負責人均如此表示。

對於電競培訓如何演變為「勸退」,作為最早一批電競教育從業者,全國體育運動學校聯合會體校分會副會長李季濤有自己的看法。

2016年9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發布《關於做好2017年高等職業學校擬招生專業申報工作的通知》,公布了13個增補專業,其中包括「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在這一大背景下,電競教育應運而生,提供包括藝考培訓、職業培訓、學歷教育等在內的服務。但彼時的電競培訓班,主要目的還是培養電競選手,輸送給俱樂部。

「有意思的是,很多孩子來了之後吃不了那個苦,對電競的認知被顛覆後就回去了。」李季濤說,於是,在2017年底到2018年初,所謂的「電競勸退業務」初露端倪。

山西一家電競俱樂部組織的電競訓練。受訪者李季濤供圖

「勸退」只是表象,有能力打電競的好苗子很少

據多位電競教育機構負責人介紹,這些所謂的電競「勸退」業務,有的叫訓練營,有的叫體驗營,但做法類似:懷有「職業電競選手夢」的青少年慕名而來,參加為期一到三個月甚至半年的軍事化訓練,訓練內容包括團隊打比賽、教練分析戰況等,有的訓練營還會組織孩子們進行體能訓練。

但是,各培訓機構均表示,「勸退」只是現象,沒有哪家電競教育機構會打出「勸退業務」作為訓練營的營銷手段。「你說勸退,還有哪個孩子會來?」

「不要為了勸退而勸退。」RNG電子競技俱樂部開設過三屆電競體驗營活動,該俱樂部市場負責人弓於鈞告訴記者,體驗營的初衷是給電競愛好者提供一個機會,了解職業選手每天的生活和經歷。在體驗中,有些人發現這些經歷和想像中不一樣,不再想當職業選手;有一部分人還想試試;還有一部分人覺得當不成選手可以轉變身份,成為電競行業里的一員。

華競互娛電競教育負責人袁哲東對一個孩子印象深刻。2018年夏天,雲南昆明的一個高一男生來到南京,想在該機構參加培訓。

「他覺得自己電競打得不錯,希望通過電競教育機構訓練,進入青訓營。」袁哲東記得,這名學生和家長矛盾很深,父親冷漠、粗暴,母親有點「關心則亂」,父母同意他來南京也是希望他能試一試,或許是條路。

「暑假練了一個月,確實不錯,然後他休學了半年,在這裡又練了三個月後去俱樂部試訓。但在青訓營待了三個多月,他還是找不到自己在團隊中的位置,最後決定放棄。」袁哲東說,這個孩子後來決定考大學。

現實中,真正有能力打電競的好苗子很少,能成為職業選手的更是鳳毛麟角。侯旭的機構每年招收學員100多人,其中青少年占90%以上,但最後只有5%的學員能夠進入更職業的培訓,比如俱樂部的青訓營。

李季濤解釋了其中邏輯:每個電競項目在全國有一個榜單,職業俱樂部選人的第一步就是在這前一百名中選將,因為這些選手已經通過排名證明了自身實力。

「全國電競用戶4億人,能排到前一百名的有天賦的孩子,是很少一部分。」李季濤說,有的孩子來電競教育機構培訓是希望突破瓶頸,但有些孩子打了一年還是「白銀水平」,非要參加訓練營的話,自然會被「勸退」。

弓於鈞也持同樣的觀點。據他介紹,體驗營未來的方向也將調整,引入電競幕後從業者的項目,「讓孩子們知道,熱愛遊戲並不代表擅長,如果想把熱愛變成職業,還可以做其他嘗試。」

電競「勸退」無法幫孩子擺脫「網癮」

「現在電競教育有個特殊業務,職業戰隊訓練體驗服務,也叫【青少年覺得自己水平可以打職業不想上學讓家長送他們去打比賽當電競選手勸退業務】」,近日,遊戲博主「尤利烏斯Alter」在自己的微博中,故意用一長串不加任何標點的描述調侃「勸退業務」,沒想到引來了大量關注,不斷有家長私信他,尋求幫助。

「我不反對兒子玩遊戲,可他為了玩遊戲,書都讀不進去了。」「真的很需要這個遊戲勸退業務,我弟弟已經兩年沒上學了,才14歲。」「孩子天天嚷嚷著要當電競職業選手,太愁人了。」這是家長們面臨的普遍難題。李季濤在知乎上免費為四五千名家長做過諮詢,家長們提問最多的就是「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

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孩子希望打職業比賽?「尤利烏斯Alter」說,因為孩子們只看到了站在「聚光燈下」的電競選手,而對「聚光燈」外缺乏了解。在日常觀賽中,孩子們看到電競選手奪冠、為國爭光,很容易被選手光鮮的一面所吸引,想要成為下一位冠軍,但他們往往對電競選手在幕後所付出的努力缺乏了解。

接觸了不少家長後,「尤利烏斯Alter」將這些想要去「打職業」的孩子們分為三類:「沉迷遊戲,通常意義上的網癮少年」「拿電競當幌子打遊戲」「真的覺得自己以後能當選手和主播」。「悲觀地講,電競教育機構對第一類孩子能起的作用可能不理想。」

這一點得到了侯旭的印證。他發現,在被家長送進訓練營的孩子中,很多已經不學習,就想做選手,家長們希望最終達到讓孩子「回學校讀書」的理想狀態。但最終,這些「沉迷遊戲」的孩子,只是從訓練營退出,真正回去重新讀書的並不多。

侯旭坦言,勸退成功率並不高,「孩子沉迷遊戲的成因不一樣,家庭矛盾、學校欺凌和歧視,都會導致孩子躲進遊戲的虛擬世界裡逃避現實。」

「尤利烏斯Alter」也認為,這類「沉迷遊戲、逃避現實」的孩子,根本原因不是愛打遊戲,而是生活中出了問題。在他看來,電競教育機構不失為一個選擇的原因是,在這裡,孩子對同輩和教練的對抗心理會小一些,「一個有良心的機構會引導他和家人建立溝通。」

在李季濤看來,電競體驗營能夠被選擇的原因,也有社會對電子競技觀念的改變。之前,問題家庭會把孩子歸結為「網癮少年」、「孩子病了」,把他們送進像「豫章書院」之類的機構「治療」,但隨著這些機構被爆以「電擊療法」等疑似虐待孩子的行為進而被關停,體驗營填補了家長的需求空白。

李季濤擔心的是,「勸退業務」被炒熱之後,曾經的「網戒中心」會不會換上「訓練營」、「體驗營」的馬甲,欺騙家長和孩子。

在採訪中,侯旭一再強調,電競教育機構提供的並非「勸退業務」,「也不可能實現對打遊戲的『勸退』」,機構能做的只是讓孩子對電競選手這一職業有正確認知,扶正價值觀,「徹底解決沉迷遊戲問題的『藥』在家長和學校那裡」。

采寫 新京報記者劉洋 校對 李項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6KnKncBRnIjoXcGCHx0.html






李強會見普京

2024-05-16















樓文龍,被查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