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和孩子賭氣不送上學,媽媽雖贏得勝利,卻沒能贏回孩子的生命

2019-11-30   C位媽媽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我不管你了,你自己玩吧」

「你厲害你自己去買糖吧,媽媽不管你了」

這樣的話相信很多家長都比較熟悉吧,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的時候,家長都會這樣跟孩子說,用賭氣恐嚇的方式讓孩子放棄無理要求。

雖然有的時候這種「賭氣」方法能奏效,但是賭氣真的能一直用嗎?對孩子有沒有傷害或影響?

因為賭氣引發了「家庭悲劇」

小唐和現在的丈夫是二婚,小唐把第一次婚姻的失敗歸結在女兒身上,如果當時生的是個男孩也許小唐就不會被離婚,所以小唐經常對女兒發脾氣。

這天女兒起床晚了,就錯過了幼兒園接孩子的校車,女兒躡手躡腳走到小唐勉強,讓小唐送她上學,剛剛跟丈夫吵了一架的小唐怒火還沒消,聽到女兒讓自己送她上學非常生氣。

「你自己為什麼不早點起來呢?」

「不能慣你這樣的毛病」

「我不送你,自己起來晚了你就自己去幼兒園吧」

女兒被小唐罵哭了,自己背上書包出了家門,孩子出門一個多小時後小唐接到了交警的電話,原來女兒出門在過馬路的時候被一輛大貨車撞倒壓在了車下。

小唐非常後悔,是自己害了女兒,但是無論小唐怎樣懺悔也沒有辦法挽回女兒的生命了,媽媽和孩子賭氣,雖然是媽媽贏了,但是卻永遠的失去了孩子,再也聽不到女兒的聲音了。

C位媽有話說:

賭氣、恐嚇、反話……家長們善用這樣極端的方式教育孩子,而這些極端方式確實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家長們看不見的。

「恐嚇教育」的弊端

「你要是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起來」

「晚上出去玩會有鬼吃小朋友」

「你不吃藥感冒好不了就找醫生給你打針」

這樣的恐嚇家長們一定都說過,想用可怕的事物嚇住孩子,但是這樣最大的影響就是孩子不能建立自己的正確認知,警察、醫生本事治病、救人、解決各種難題的職業,但是在家長口中她們成了壞人和黑勢力。

長此以往,孩子就沒了正確認知,遇到需要幫助的時候也不會第一時間想到警察叔叔,嚴重的還會扭曲孩子的三觀,百害而無一利。

把「恐嚇教育」換成「後果教育」

Be consequent翻譯成中文是「後果教育」,是德國人在教育孩子時的一種態度,因為德國有相關法律規定,體罰、精神懲罰孩子是被禁止的,所以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德國人一向都是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後果,教育效果也更加明顯。

如果孩子想在下雪天出去玩,不要跟孩子說「生病了會打針的」,直接讓孩子出去玩,等孩子因為生病打針時候,承擔了該承擔的後果,他就知道下次不能在雪天出去玩了。

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一句話:讓孩子自己去感受,我想和後果教育的原理是一樣的,孩子只有自己去嘗試才能印象深刻,所以家長在小環境下可以適當嘗試後果教育。

今日互動:你了解後果教育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關注【C位媽媽】,棘手的育兒難題和倍感幸福的育兒瞬間都能得到幫助和回應,經歷和經驗可能不同,但我們愛孩子的心始終一樣。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