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深度:NBA爆發危機後,轉型的機會來了,中國籃球邁向歐洲?

2019-10-13     何氏佬侃球

在中國,籃球的格局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走向,哪怕是季前賽依然受歡迎,但在很多人的心目當中已經有了一個傾斜的目標。對於中國球迷而言,沒有NBA無疑是少了一個視覺上的盛宴,但對於中國籃球的發展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一、除了水平較低之外CBA究竟還缺了啥?

看習慣了NBA的球迷再來看CBA,就能夠感覺到非常明顯的視覺差異,不管是個人能力,籃球技術、身體對抗、比賽速度、團隊配合、戰術素養等各方面都差了非常大的一截。於是中國的本土球員就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CBA打得風生水起的球員到了國際賽場之後就會變得暗淡無光。

事實上NBA爆發了新的危機過後,CBA最大的受益並不是籃球水平的提高,而是商業環境方面改善的絕好機會。

由於關注度受限,CBA一直都面臨著諸如上座率不高、球隊商業變現能力差等問題。也正是因為變現能力差,導致了CBA不得不儘量「摳」出利潤來。最為典型的莫過於球衣廣告、場地廣告等,這些五花八門的廣告位影響到了整體的感官效果。

事實上,在球場的環境方面講究一個氛圍,要營造出一種能讓人全身心投入的效果,必然要從畫面、燈光、音樂、互動等各方面進行。而CBA太過專注於廣告收益,導致了其他方面一直都沒跟上來,這恐怕也是他們無法吸引更多球迷關注的原因所在。

而在NBA當中,主要收益來自於球館的上座率、球衣銷售以及其他周邊產品。

很顯然,CBA如今在這一系列的商業變現能力上遜色太多,不管是球館規模(上座率不高也不敢啟用大型球館)、球衣銷售、球星商業變現能力等,都要落後許多。當然,造成這方面的落後除了籃球商業拓展的局限性之外,缺乏足夠的關注度也是問題。隨著NBA危機的出現,CBA在商業環境方面必然會有一次巨大的推動效果,但如果在絕佳的機會面前只是想著賺錢,而不考慮拓展CBA的商業模式的話,那麼也難以形成良性循環。

因此,NBA爆發了危機對於CBA來說的確是一個機遇,但更重要的還是商業模式的轉型,這才是CBA會進步的根本。

二、假如不看NBA,我們還能看什麼?

NBA是世界最頂級的籃球聯賽,那裡彙集了全球最頂級的超級巨星,哪怕是一個跑龍套的,在各自的國家範圍內都是獨霸一方的人物。也正是因為水平極高,NBA自然也是籃球迷關注度最高的地方,不過由於某些原因的存在,如果出現抵制NBA的情況發生時又該怎麼辦?

2019年男籃世界盃讓中國的球迷們開了眼界,一方面,讓本土球迷們看到了哪怕易建聯還能保持世界頂級戰鬥力的情況下,中國男籃的其他隊員究竟有多糟糕。另一方面,球迷們也意識到了哪怕是NBA球星雲集在一起,也不一定能夠戰勝世界級的強隊。不管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塞爾維亞被淘汰到只能打資格賽的地步,還是美國隊連四強也進不了,諸如法國、阿根廷、西班牙這些本來不被看好的球隊大殺四方,這已經足夠說明問題:那就是歐洲聯賽或許還不如NBA,但已經有了足以抗衡的實力。

單就聯賽實力來說,西班牙籃球甲級聯賽(ACB聯賽)是公認的除了NBA之外最頂級的籃球聯盟,雖然在個人能力方面他們不如NBA球員,但是在歐洲的籃球氛圍之下更注重團隊配合,因此球員的戰術素養極高——於是出現了哪怕是單個球員和NBA差距不小,但是在打團隊戰的時候整體實力卻並不遜色於NBA球員。

要知道,ACB聯賽成立於1957年,他們的歷史並不比NBA晚太久,在如此悠久的歷史底蘊之下,他們的籃球體系已經無比完善。在這個聯盟當中,擁有皇家馬德里、巴塞隆納、勞動者銀行、瓦倫西亞等出色的籃球隊,也培養出了大小加索爾、卡爾德隆、費爾南德斯、盧比奧和東契奇這些出色的NBA球員。

俄羅斯、土耳其、義大利、法國的聯賽雖然次一些,但是整體實力絕對要強於中國的CBA聯賽,至少在身體對抗、戰術素養、團隊配合等各方面要遠超中國本土。當這些歐洲的頂級聯賽的頂級球隊,全都聚集起來,形成籃球歐冠聯賽的時候,那樣激烈的競爭並不見得比NBA球隊弱多少。

三、歐洲聯賽究竟要看什麼?

如果說看NBA主要是看球星,那裡有賞心悅目的精彩過人,有激情四射的大力灌籃,有扣人心弦的奇蹟般的絕殺。但是如果要看歐洲聯賽,或者是更優秀的歐冠聯賽,個人能力的精彩程度可能次之,但是在戰術部署、團隊配合方面,歐洲聯賽恐怕是比NBA更高級的。

倘若是NBA受到抵制,那麼歐洲聯賽完全可以是中國球迷們的另一個選擇,而且,這種團隊的配合恐怕會吸引更資深的球迷去關注,同時也有助於讓CBA的中國本土球員去了解團隊的打法——畢竟想要達到NBA級別的個人實力太難,但是在自身實力的條件下如果能學到歐洲的團隊戰術打法,那必然會讓中國籃球的實力出現大幅的提升。

從登陸NBA的歐洲球員(也包含南美球員)來看,極少有爆炸型的超級巨星,不會出現統治級的奧尼爾、不會有喬丹、科比、詹姆斯這種級別的球星。這種級別的球員已經超脫了團隊的束縛,他們要麼就是自帶體系,要麼就是一個人就能對抗對方全隊的巨擎,這已經是個人技術玩到極致的表現。

登陸NBA的歐洲球員往往都是團隊型球員,不管是大小加索爾還是約基奇都是組織型的中鋒,盧比奧、東契奇這樣的後衛也都是組織型的全能戰士,要麼就是類似費爾南德斯和納瓦羅這些接球就投的無球進攻型球員,後衛球員的極限可能是吉諾比利這種超級妖刀。在單項能力方面歐洲球員算是有缺陷的(戈貝爾這種純防守型中鋒是出自美國籃球體系的),主要是運動能力上的一些缺陷,同時也是歐洲打法的薰陶之下也更傾向於團隊配合。

但這種打法卻能夠把一些天賦並不好的球員刺激到極致,斯科拉這種速度慢、彈跳力差的球員不僅能夠在NBA玩得風生水起,在世界賽場上哪怕是已經40歲的「高齡」,卻還能在頂級賽事當中遊走得遊刃有餘——這恰恰就是團隊配合給球員的加成。

看看斯科拉在CBA看起來只是差強人意,在2019年世界盃當中憑藉一己之力大殺四方,這點就不由得我們不去反思。

四、目光轉向歐洲聯賽還有其他好處

在如今的籃球環境之下,中國的頂級球星一直都把眼光放在NBA方面,不管是易建聯、周琦、丁彥雨航,又或者是未來的某些超級新星,他們幾乎都是二選一的局面:要麼進軍NBA,要麼就回到CBA打球,卻從來都沒有考慮過歐洲聯賽。

但是除了姚明、王治郅和易建聯這三名球員之外,中國登陸NBA的球星基本上都處於輪換的邊緣,總是面臨著瀕臨淘汰的境地。換句話來說,除了這些十年一遇的球星之外,其他的大多數球員都是不具備打NBA實力的。一旦他們從NBA退回來往往選擇的是CBA,原因也很簡單:在熟悉的環境之下打球,而且CBA開出的工資也足夠高。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當你身邊的陪練都是頂級選手的時候,自然而然能夠保持足夠高的水平。當身邊的球員相對低級時,哪怕是打出統治級的表現,其實因為周邊競爭水平的下降而容易出現自己實力在潛移默化之下不知不覺的下滑。

但是打不上NBA的中國球星們完全是有能力打歐洲聯賽的,如果是有希望加盟歐洲的頂級俱樂部可以參加歐冠聯賽的話,在那種環境之下打球並不見得比呆在NBA差——至少在歐洲激烈的身體對抗、優秀的戰術素養和團隊配合的環境之下,能夠讓球員一直都保持高水準的狀態。越是在極限的環境之下,反而是越能讓人有所進步。

中國球員本身在身體對抗、技術水平方面和世界一流水平是有差距的,如果能夠適應歐洲這種級別的身體對抗,那麼在個人發揮的穩定性上會有極為明顯的提升。

斯科拉在中國無法成為數據怪獸,但是當他想打團隊配合卻找不到合適隊友的時候,恰恰說明了CBA的隊友是跟不上他這個層級的球員的。當斯科拉在世界盃賽場上橫行的時候,就說明了中國球員在團隊配合和戰術素養方面的缺陷。因此,將目光轉向歐洲聯賽的好處在於,能夠吸引中國本土球員的注意力,讓他們有更多的留洋機會,接受更高水平的籃球氛圍的薰陶,而不是光顧著在CBA稱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oJ5xm0BMH2_cNUgea3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