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伴隨著《哥斯拉大戰金剛》的上映和清明節假期的來臨,春節檔後低迷的市場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這並不足以挽救去年一整年電影行業的創傷,作為幾乎最晚復工的行業之一、電影行業在去年上半年遭遇到了最大的質疑和牴觸情緒,這可不是僅僅依靠春節檔的爆發就能緩解的。
中影和華夏近日發布了《關於明確2021年度影片結算通知》,該通知明確了今年一整年仍然按照去年的財政部所發布的通告,將減免增值稅延續到今年的年底,這也從某種程度上給予影城解難紓困。
除了針對電影行業,財政部和稅務總局也在3月23日發布了針對其他行業的減免增值稅的優惠舉措。只不過針對電影行業的優惠和減免力度是最大的,這也讓今年更多的影城能夠直接的獲益,減輕大家在淡季的壓力。
不過僅有此舉是遠遠不過的,那麼除了減免稅費之外,影城還需要哪些扶持的政策呢?
儘可能多的減免各項稅收,
讓影城儘快恢復活力
去年內地因疫情導致電影院停擺了大半年,財政部和稅務總局也在疫情爆發的第一時間發布通告減免了去年一整年的票房收入方面的增值稅,同時也對一些之前1月已經繳納的這部分稅款進行了抵扣。
同時根據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對於像其他稅費和一些基金的減免,也做出了一些免除(和補償),這其中和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關,但整體上電影票收入在全國所有地區都占比GDP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其實像電影發展基金的收入更多要用於電影產業發展、補償電影產業發展落後地區,在需要緩解和恢復主體影院的大前提下,停滯收取也是合情合理的。
除了增值稅的減免之外,去年財政部還對電影放映單位免徵文化事業建設費,同時對電影行業企業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
只不過這些政策相比於影城自身需要承擔的房租和其他費用,都是「九牛一毛」,以至於去年當出台此項舉措之時,業內外更多是期盼相關部門能夠在房租和其他大的費用支出方面能夠做出更多的讓步。
但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同時不同影城所處的商場自身架構也有一定的差別,現階段每個商業體系的上上下下都要面臨同樣的壓力和問題,減免一個行業的負擔通常要面臨將這個負擔轉嫁到其他行業和其從業者身上,這是一個較難調和的矛盾和問題。
通俗一點講,我們很難用「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把一些虧損通過讓商場物業公司徹底免房租的方式去解決,這些問題更多還是要由相關部門在政策法規和相關稅收、行政收費方面來減免,畢竟我們所有的這些稅收和收費最終都要回補到社會上,並對行業起到一個扶持的作用,同時由國家機關收取,也是一種系統性的分配的行為,由國家機關和部門出台更有利的舉措才是最有效的。
每年可省數十萬,長期執行將更有效果
「相當於把去年的政策落實和延續了,一般來看每家影城差不多可以得到幾十萬、甚至更多的實惠吧,對於緩解今年的危機並有效助力一些檔期票房的爆發肯定是好事。」
和一位院線經理聊到本次稅費減免延續,他表示去年稅務部門和電影局出台該政策時,大家總體的感覺還不太明顯,但等到暑期和國慶檔票房小爆發之後,這種優惠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如果一家影城的應納稅額大於等於500萬元,便會屬於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按照6%稅率繳納增值稅;但如年應納稅額小於500萬元,便屬於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按照3%的徵收率繳納增值稅。
以2019年為例,全國票房突破500萬的影城超4100家,占比全國正常營業的2/5左右,如果一家影城年票房達到千萬級別,那麼僅在增值稅的減免方面便可以節省六十餘萬,對於任何一家影城都是不小的數目。
其實從客觀上來看,這筆稅費最終還是由觀眾來埋單,影城只不過是一個代收的單位而已,減免的好處是影城可以不在這部分費用裡面分帳,對於片方而言,影響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只不過目前尚沒有直接針對製片方提出更有效並類似影城這種直接減免增值稅的優惠舉措。
若干年前,為了刺激一些區域的經濟發展,一些地區提出了各種針對企事業的優惠政策,但這些稅收優惠地區都屬於尚未對全產業布局「空白區」,更多時候是吸引投資和接納更多的企事業入住,多少有點和大開發商對於市內樓盤擴充時所使用的優惠策略相似。
近幾年內地高漲的票房數字還是掩蓋了中國電影院線產業所面臨的危機,相比其他行業來看,電影院並不算體量較輕、容易調頭的行業,大部分影城如果在三五年的經營周期內不能回本,基本都要面臨轉手出讓的窘境,但內地相比其他行業,電影院的重建難度顯然更大。
這也就提出一個問題,長久以來針對電影院固定收取的一些稅費和行政收費是否都「合理」並應該長期存在,在一些淡季影城往往要面臨虧損的狀態,去年和今年雖然內地都減免了增值稅和文化事業建設費,但這種短期的行為很難讓影城在未來有長期的動力去執行。
《電影產業促進法》已經實施了四年,關於對於電影產業在稅費和行政收費減免方面的扶持僅體現在第四章的第三十八條上,這對於行業長期穩定發展是不足的,至少應該在未來法律的補充和細化方面,對相關政策和各個地區的自由調整做出更多的說明和「讓步」,畢竟從疫情恢復後一些地區對電影產業的開發程度來看,很多地區都有意願和能力,助力電影產業和院線影城方面變得更好。
半年減免、淡季取消,
根據區域經濟狀況增減收取
在內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大環境下,我們很多電影產業方面的稅費多少顯得有點太過單一了,這一點要根據未來市場的變化做進一步的調整。
總所周知,內地電影市場既依賴檔期、又特別依賴影片,這兩者缺一不可,並不是說你有了好的影片就能賣座、同樣影院的質量優劣也並能完全代表影城的票房成績和區域競爭力。
像在賀歲、跨年和春節檔(暨12月至2月),暑期檔(暨7、8月)和國慶檔(暨10月)之外的檔期,內地票房均處於低位運行,這些月份以往更多依靠進口大片的添補,但伴隨內地觀眾對於進口影片的依賴程度降低,也使得這些月份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在提升。
這樣一來,每一年的3-6月、9月和11月,理論上都是影城「吃土」的日子,在當下的市場環境,極少有重點國產影片敢於落位到這些檔期,這裡除了要避免和突然空降的進口片競爭,也會更多考慮到去熱門檔期博弈。
未來疫情有進一步的緩解,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又可能恢復到常態,那麼對於在平日要面臨虧損的影城,勢必要重蹈覆轍,面臨更大的壓力,其實之所以影城要在熱門檔期將票價提升,很大程度上也是要彌補淡季所帶來的虧損。
在我們所有人都抱怨影城緣何在春節檔價格瘋漲、甚至對《復聯4》部分場次的高漲票價表示不滿的時候,大家又普遍很少在淡季去電影院看電影院,即便平日裡電影院的價格相對低廉,活動和優惠的場次更多,也很難拉動更多的觀眾入場。
這些問題既然已經橫亘在這裡,且很難在短期內有所變化和調整,那麼主管部門和相關機構就更應該拿出舉措來對這些做出調整,畢竟電影行業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要高於其他行業。
對於經濟發達地區和一些票房旗艦影城,應該更多用彈性的稅收政策和行政收費,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應該做更多的扶持工作。目前像東部沿海地區的一些三四線城市單體影城的實際收入要比一些內陸二線城市的影城還要優秀,這對於雙方面其實都不能做到更好的平衡發展。
從這次對全行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增值稅減免政策來看,內地在恢復經濟發展最有效的手段仍然是減負,為企事業創造更好和更便利的條件。雖然減免的額度不是很大,但這種行為對影城方面是一種信心的體現。
其實世界各國目前都對電影產業和文化產業格外重視,自身產業基礎的強會出台對電影整體產業各種扶持政策,產業基礎弱的也會利用自身的環境和人工資源去創造各種機會來融入到環球電影體系之中,內地應該把握目前全球影視產業發展「停滯」的機會,利用多種優惠措施,讓中國電影在近幾年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nS-gXgB9EJ7ZLmJkdq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