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多強大?毀滅性的「安史之亂」後,還能延續150年!

2020-05-22     也可自話

原標題:唐朝有多強大?毀滅性的「安史之亂」後,還能延續150年!

公元618年,北周貴族李淵逼迫隋恭帝楊侑禪位,建立大唐,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樣,一個新王朝的建立之初,也必然處於風雨飄搖中。內憂外患籠罩著這個新生的王朝——

內憂方面,主要是剛剛經歷了數百年戰亂的華夏大地,在隋朝短暫統一後,再次陷入戰亂,人心不穩;再者,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三征高句麗等舉措,及隋末戰亂帶來的人口驟減,使全國人口從開皇年間的890餘萬戶,驟減到了貞觀年間的300萬戶:

「隋文帝開皇五年……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四十六。」——《隋書·地理》
「國家貞觀中有戶三百萬,至天寶末百三十餘年,才如隋氏之數。」——杜佑·《通典》

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在農業社會,人口就是生產力和軍事力量,這樣大幅度的人口驟減,對國家是致命的打擊,唐朝自貞觀始,花了130多年,才讓人口恢復到開皇水平。

外患主要來自於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當時東突厥是草原上的霸主,不僅契丹、吐蕃、高昌等國臣屬於東突厥,就連曾經和唐軍爭天下的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了牽制唐帝國,也紛紛臣服於東突厥。東突厥的夢想也很純粹,就是要打敗唐帝國,入主中原。

直到630年,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帶領下,李靖、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等我們熟悉的英雄人物悉數登場,唐軍主力傾巢而出,東突厥無力反抗,自此滅亡。

外患已經徹底剷除,則內憂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一個傳奇的王朝拉開了序幕。

從貞觀之治到二聖臨朝

  • 貞觀之治

唐承隋制,李世民延續並改革了三省六部制,精簡政府機構,朝政為之一新;文化方面,他設立弘文館招攬天下人才,又通過科舉制,讓寒門子弟有機會入仕,還將國子學改為國子監,成為了唐朝最高教育機構;經濟上,為了讓農民能更安定地從事生產,實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調製,減輕農民賦稅勞役,自己也戒奢從簡克制慾望,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展;軍事上,滅東突厥、降服高昌吐蕃諸國,親征高句麗,又設立六大都護府,穩定了北方邊疆

更有領先於時代的舉措是,在士農工商階級明確的古代社會,李世民還十分重視商業,使長安和洛陽成為了世界性的大都會,益州、揚州等地也成了商業氣氛濃厚,百姓富足的新興城市。對外貿易則延續了漢朝開闢的絲綢之路,並設立安西四鎮維護絲綢之路的秩序,一時間,絲綢之路上的商旅絡繹不絕,成了世界的黃金走廊。

李世民的為政期間的一系列高明政策,穩定了大唐的國祚,被後世稱為貞觀之治

  • 二聖臨朝

李世民去世後,唐高宗李治繼承了父皇的遺產,開創了永徽之治,讓唐朝國力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疆域也達到了唐朝之最,李治晚年因身體原因,把政事都交給皇后武則天打理,形成了二聖臨朝的局面,差點讓李氏江山易主。

好在朝廷中還有一批李氏忠臣,通過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復辟李唐王朝,在經歷了李顯、李旦兩位沒有太大作為皇帝之後,李隆基接受父親李旦禪位,成為了唐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皇帝。

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

  • 開元盛世

前有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打下基礎,又有武則天上承貞觀下啟開元,到李隆基繼位,是為唐玄宗。大唐帝國終於迎來了最高峰,整個國家都洋溢著一種青少年般的蓬勃朝氣,史稱「開元盛世」

玄宗時代,沒有內憂外患,他可以盡情發展文藝,也讓中國自百家爭鳴以來,文藝再次復興。可說的人物和作品實在太多了,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詩歌、以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歌、以王孟為代表的山水田園派、以高岑為代表的邊塞詩……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詩人,絕大多數都生活在這個時期。還有「顛張醉素」的草聖張旭和懷素、「楷書四大家」的歐陽詢和顏真卿、擅長舞劍的公孫大娘和裴旻、「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浪漫的藝術家紛紛在開元盛世盡情揮灑他們的才華。

同時,玄宗還組織天下博學鴻儒,校訂經史子集四部圖書,編訂的《大唐開元禮》是中國歷史上最完善的禮制書籍,《唐六典》是中國歷史上最完備的行政法典,為了加強普通百姓的文化水平,為國家培養更多人才,玄宗皇帝還允許開立私學,而且不僅唐朝人可以到國學、私學進行學習,外國人也一視同仁,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

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方面,都在開元年間達到了巔峰,周邊國家臣服於大唐帝國,到唐朝留學的外國人不計其數,甚至很多人在長安城呆久了,再也不願回到自己的祖國,因為外國人在唐帝國的生活真的很優渥,只要有才能,外國人也可以做官、可以當將軍,法律也不會偏袒唐朝人,通婚更是平常,外國僧侶到唐朝傳教也不會遭到打壓,只要你不搗亂,就可以像個真正的唐朝人一樣正常生活,真如王維詩中寫的那樣: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 盛唐氣象

彼時的唐帝國,不僅在亞洲是強國,放眼整個世界,也是最強盛的國家,當時歐洲最厲害的國家是日耳曼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和後來擊敗法蘭克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但英國人威爾斯在比較歐洲與初盛唐時,在書中這樣寫道:

「中國國家之盛,都市之文雅,文化之蒸騰,威力之遠被,與西方之腐敗、混亂、分裂相較,判然不同。」——《世界史綱》

可見唐帝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也難怪日本人在充分學習唐朝文化之後,毅然發起了大化改新,模仿唐朝的制度——奠定了日本今後的發展方向。

國家繁榮昌盛、百姓豐衣足食,按古人的觀念,他們必須感謝天地的恩賜,因此,泰山封禪就被唐玄宗提上了日程。封禪自古有之,但泰山封禪真正被視作最高禮儀,象徵君權神授,則始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第三年,為了向天下人說明自己「受命於天」的正統性,秦始皇在泰山首次舉行了封禪典禮,自此以後,到泰山封禪就成了古代的最高禮儀,也是一種鞏固皇權的手段。

從秦始皇到唐玄宗,1000多年時間,上百個皇帝,到泰山封禪的也不過五位,其他三位分別是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無一不是有卓越貢獻的皇帝,可見這件事的神聖性,歷史上第六位封禪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趙恆,這位老哥封禪純粹出於封建迷信,淪為笑談,封禪泰山的神聖性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此以後再也沒有皇帝封禪泰山。

  • 安史之亂

開元盛世雖然很美好,但滿打滿算也不過40年左右,唐玄宗後期改元天寶,這一改似乎也把皇帝的性格改變了,也許是國家太過強大讓他失去了警覺性,也許是朝廷奸小太會偽裝蒙蔽了皇帝的雙眼,他開始沉迷享樂、任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相、任安祿山為三鎮節度使,終於在公元755年,狼子野心的安祿山以誅殺楊國忠為名,發動了安史之亂。

多年後,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里寫道: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字字泣血,訴說著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被稱為唐明皇的李隆基,第一次拋棄了長安城,逃亡西蜀,途徑馬嵬坡時,在手下軍士的逼迫下,賜死了他最愛的楊玉環。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七月七日的長生殿中,再也沒有兩情相悅的愛人,也沒有奢靡盛大的極樂之宴,過去的輝煌,將永遠不再回來,只有那些留守的老宮娥和夜裡的秋雨,還在訴說著曾經的故事。

其實,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就已經有了一些不好的信號,全盛時期的唐帝國,萬國之主,多麼不可一世,卻在對大食、南詔的兩次軍事行動中接連失利,對唐帝國的自信帶來了打擊,緊接著安史之亂毫無徵兆地爆發,才讓皇帝都嚇破了膽,要放棄首都去逃命。

  • 藩鎮割據

本質上來說,安史之亂不過是一場僱傭兵作亂,根本不可能造成如此巨大的災難,但此時父子爭權的戲碼再度上演:父皇你既然要逃命,置百姓和國家不顧,那你的使命就由我來完成吧,於是,被唐玄宗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負責平亂的太子李亨,趁勢在靈武繼位,是為唐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

雪上加霜的是,此時吐蕃再度崛起,內憂加外患,自信包容的唐人,開始自我懷疑了,這種懷疑不但體現在百姓生活中,也體現在軍事指揮上——一系列錯誤的軍事任命,讓叛軍越來越壯大,唐軍已經被打怕了,無力還擊。

直到公元763年,唐代宗李豫繼位,因無力徹底平息叛亂,朝廷只能妥協,參與安史之亂的降將成了各地節度使,雖然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就此平息,但從此也讓唐帝國陷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再也難以挽回。

歷史的輪迴

  • 宦官專權和黨爭

代宗之後,唐德宗李適(kuò)繼位,他本欲平藩,卻反而造成了節度使叛亂,李適也成為了又一個離開長安的唐朝皇帝,為了重新回到權力中心,他只好把軍權交給宦官。從此以後,唐帝國的每一個皇帝,不但要面對藩鎮割據,還要面對宦官專權

但即使在這樣的局面下,唐朝還延續了150餘年的國祚,也有唐憲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等勵精圖治的皇帝,試圖力挽狂瀾,出現唐憲宗李純一度戰勝了所有藩鎮,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中興,史稱「元和中興」,人們一度以為開元盛世將重回大唐,但此時朝中又出現了「牛李黨爭」,徹底斷送了回到盛唐的美夢。

這一場曠日持久的黨爭,持續了40年,經歷了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6朝皇帝,最終以牛黨獲勝而宣告結束。同時,唐文宗李昂正在密謀一場對宦官集團的毀滅性打擊——他們計劃在甘露寺將宦官一網打盡,卻由於大將軍韓約心理素質不過關露餡了,反倒被宦官誅殺殆盡,史稱「甘露寺之變」——據記載,這場變故被誅殺的大臣及家人有1000多人,從根本上摧殘了大臣對朝廷的信任,至此,宦官不僅把握朝政,還把握了對皇帝的廢立和生殺大權。

  • 最後的餘暉

大唐的最後一抹耀眼的餘暉,出現在唐宣宗李忱時期,在唐朝國力日益衰退的局面下,他還能重新征服西域,強行延長了唐朝國祚,被後人稱為小太宗:

「宣宗精聽於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新唐書》

可惜,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內憂外患、國力衰退的局面下,宣宗再怎麼力挽狂瀾,再怎麼試圖中興,最終不過是一場夢而已。

宣宗之後經歷了懿宗、僖宗,發生了黃巢之亂,偉大的長安城被付之一炬,再後來朱溫崛起,他弒殺了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昭宗李曄,三年後又逼迫唐哀帝李柷(chù),後將其鴆殺,朱溫滅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後梁,這一年,是公元907年。

從公元618年,李淵逼迫隋恭帝楊侑禪位,建立大唐,到公元907年,朱溫逼迫唐哀帝李柷禪位,享國290年的唐朝,完成了它的歷史輪迴,但它帶來的自信與包容,文化和成就,終將被每一個中國人一次又一次提起,一次又一次夢回盛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kfKPHIBd4Bm1__YS7X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