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王林兵——用心、用情、用力為扶貧

2020-04-24     瞰亳州

  「既然有幸參與,唯有用心、用情、用力為之。」這是亳州市廣播電視台副台長、蒙城縣立倉鎮大李集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林兵對自己一年多來扶貧工作的簡短總結。

  2017年5月份「上任」以來,他和隊員們想方設法幫村裡建基礎設施,引進項目,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時,也讓村民們尤其是貧困戶們有了幹事創業的勁頭。

   「經得起群眾的『考試』」

  大李集村位於立倉鎮東約5公里,地處蒙城、鳳台、懷遠三縣交界、芡河窪地。

  在蒙城縣立倉鎮大李集村的村部里,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林兵正在辦公桌前用電腦查找資料。辦公桌上整齊地擺放著一大摞扶貧政策資料。

  這個不到20平方米的房間裡,除了一張辦公桌,還放著兩張床。也就是說,這裡不僅是王林兵的辦公室,還是他和一位扶貧隊員的臥室。「條件確實有限,儘量克服。」王林兵笑著說,屋裡連個簡易衣櫥都放不下,他的好幾件衣服都只能掛在蚊帳的撐竿上。

  王林兵駐村以前在宣傳部門工作,雖然對扶貧工作有所了解,但接觸不深,「嚴格來說,剛開始駐村的時候還是一個『門外漢』」。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培訓,王林兵自己又找來一本又一本的扶貧資料進行學習,「政策摸熟了,貧困戶的情況摸清了,扶貧才能更精準。」王林兵說,既然來為貧困戶脫貧做好各項服務,各項扶貧政策、農業政策都必須掌握,否則經不起群眾的「考試」。

  在走訪中,王林兵發現,有的貧困戶年紀很大卻獨居破舊低矮小屋,有的貧困戶住房沒有出路,有的因智障被鎖陰暗潮濕的小屋20餘年,有的因喪失勞動力致貧……「我的工作就是把他們應找盡找地找出來,讓他們應享盡享地享受國家有關政策。」王林兵說,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下足夠的功夫,為他們的生活、生計找政策、找出路,才能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脫貧。

  動員能人返鄉創業

  據了解,在扶貧工作隊駐村後,大李集村已於去年出列。該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42戶463人。目前,未脫貧21戶52人,貧困發生率為0.88%。能從貧困村出列,王林兵說,這和大戶、能人的帶動密不可分。

  烈日當空,一陣微風吹過,成排的櫸樹、紅葉石楠的樹葉快速地翻轉,發出「嘩嘩」的聲響……這是筆者在景盛林業種植合作社看到的場景。

  貧困戶在林地里勞作生產

  「這裡的景觀樹有近200畝,是我們村的一個返鄉創業的村民搞的。」王林兵介紹,這位村民叫王漢奎,今年45歲了,自初中畢業就外出打拚,於去年返鄉創業。

  2017年9月,亳州市出台林業扶貧政策,鼓勵貧困戶種植林木、果樹,發展林業生產,財政給予補助。「我們就聯繫王漢奎告訴其政策,讓他先行投資,成立林業種植合作社,採取合作社集中管理、貧困戶入股經營的方式,帶動貧困戶發展林業生產。」王林兵說,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帶動60戶175人脫貧。

  村民王如義是另外一名返鄉創業者。他原來在杭州經營塗料生意,今年春節回老家後,就留了下來。「王書記跟我介紹了家裡的政策,動員我返鄉創業,我也想為家鄉發展做點貢獻。」王如義說,他流轉了2000多畝土地,投資600萬元,主要種植丹參、白朮等中藥材品種以及花椒、西梅等經濟作物,「用工做的時候得每天都有200人左右,都是周邊群眾,其中三分之一是貧困戶,每個人一天能收入60塊錢以上」。

  增強貧困戶「造血」能力

  除了通過大戶、能人帶動,扶貧工作隊也在想方設法增強貧困戶的「造血」能力。

  村民王心安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工作隊的鼓勵下,他從銀行申請了扶貧貸款,建了蔬菜大棚。「主要是番茄、黃瓜、豆角這類的,每天上午到鎮上去賣菜,下午就到大棚去拾掇一下。」王心安的妻子介紹,有了這些蔬菜大棚以後,他們不僅生活條件改善了,幹活的勁頭更高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VUNrXEBfwtFQPkdeOk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