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購房者負債的真相!「兩頭大,中間小」,像1988年的日本樓市

2019-12-16   藍白觀樓市

今天想聊聊買房負債這件事。

這些年,高槓桿買房的方式很流行,搞得每個購房者不鑽漏洞多貸點款,就像老實人好欺負一樣。

很多人買二手房都用「高評高貸」,抬高評估價,造成網簽的價格高,真實的成交價低,相應的首付自然也就低出不少。

新房這邊,開發商也挺配合,前些年到處都是低首付和零首付的口號,比如給購房者一筆無息借款,約定兩年內還清,購房者再出一筆錢,兩筆錢加一塊湊個首付去按揭。

既沒有辦法高評高貸,又做不了低首付怎麼辦?

只要想買房,辦法也挺多,比如消費貸,銀行一邊喊著口號要壯大「消費金融」和零售業務,另一邊又要做出嚴防消費貸流入樓市的姿態,態度很「曖昧」。

消費貸沒資質咋辦?

各種各樣的卡就派上用場了,我見過不少朋友身上有十幾張卡,還款、養卡的算法之複雜,讓我大開眼界。

此外,投資擔保公司、小貸、網貸,也是高槓桿買房的主要途徑,就不詳細展開了。

當所有人把高槓桿購房當成理所當然的事,居民槓桿率不高才怪。

今天看了天風固收團隊的一篇研報,從央行測算的居民槓桿觀察,2018年年末,我國居民槓桿率已經達到60.4%,超過G20國家平均水平,也超過德國和日本。

坦白說,60%的數字不算太高,主要是增速太快了。

2017年,央行測算的槓桿率為49%,從2017年至2018年,居民槓桿增速達到了23%,保守估計,2019年居民槓桿率可能達到65%。

現在離年底也就半個月的時間,前年還不到50%,今年就增長到了65%的居民槓桿率,買房子的威力可見一斑。

槓桿率這個指標為啥重要?

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槓桿率超過30%,經濟增速可能會受影響,超過65%,金融體系就要承受考驗。

記得去年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教授倪鵬飛說:我們的房貸收入證明多數都是假的,尤其是金融精英這些高收入人群。

本來月收入是1萬,但是為了買更大、更多的房子,證明能開到月入兩萬,一旦35歲後失業了,從購房個體到房地產金融體系,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還有一點,1988年的日本樓市,當時槓桿率也超過60%。

當時的日本樓市是啥情況?

利率由5%逐步下調到了2.5%,炒房客,以國內不動產作為抵押從銀行借款,投入到海外房地產、特別是美國的商業地產市場,大量的投機者湧入曼哈頓,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洛克菲勒中心80%的股權被日本人所收購。

後來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一組數字說明一切。

從1984年到1990年,東京房價翻了5倍,地價翻了6倍,隨後的20年時間內,日本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價格跌幅達到65%

比較諷刺的是,去年NHK電視台在專題節目《中國熱錢買下東京》中介紹,國人去東京買房的手法非常強悍,八成客戶沒來日本看過房,直接購入,有的客戶則直接買一棟樓,與80年代末的日本樓市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我們的市場很大,各個城市的風險也不一樣,不能簡單用數據生搬硬套。

目前東部、西部和中部地區槓桿率分別為59%、48%和46%,這就形成了很奇異的「兩頭大,中間小」的格局。

沿海的長三角與珠三角,大城市密集,人口常年流入,房價引領全國風向,借錢買房的風氣流行,可以理解。

可是,西北、西南的大量中小城市,常年被西安、成都、重慶這樣的大都市虹吸人口,加槓桿買房竟然也如此普遍,這就值得深思了。

根源還是三四線城市漲幅過高導致的。

去年寫過陝西的榆林和寶雞,要麼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要麼是購買力缺失的人口流出城市,房價漲破7000跟玩兒一樣。

還有四川,成都人口流入占全省7成,以達州、廣安、南充、資陽、宜賓五城為例,人口流失近年來維持100萬人以上的增速,涼山、甘孜均價破萬,綿陽、達州突破8000,資陽、南充、眉山、遂寧單價全部在7000-8000的區間內。

天風固收的解釋是:外地的炒房團需要「背鍋」。

現在講究「因城施策」,中西部的不少城市基本對投機客是「不設防」的,很多打著大都市圈旗號的中小城市,因為受到外地人的青睞,這些人加高了當地的槓桿和負債,卻沒有形成對應的GDP。

這就是樓市負債分布呈現東部、西部「兩頭大」,中部「中間小」的重要原因。

說了這麼多,想表達一個意思:想辦法借錢買房的方式,確實行不通了。

1,調控不允許,沒機會了。

銀保監會提出過3年攻堅方案,階段的目標、路線圖都很清晰,高層表態多次要遏制居民槓桿率增長,嚴控個人消費貸款等違規流入房市。

這絕不是說說而已,從去年開始,消費貸就很難做了,很多小貸公司被清理,各地出台了不少禁止陰陽合同的法規,就算你想再像以前那樣加槓桿,也沒機會了。

2,環境不一樣,同樣的招數不起作用了。

拿最近一段時間來說,各個城市都在打著「搶人」的旗號放鬆購房門檻,上個月,5年期LPR還微降了5BP,按以往的經驗,早就有投機客衝進售樓部和中介門店掃樓了。

可是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卻是降價促銷的聲音居多,實際成交的房貸利率,依然加了不少基點,除非出現倒掛嚴重、大幅降價的樓盤會引人哄搶之外,市場的反應很冷淡。

3,錢越少,越要努力工作,像獵豹一樣等待時機。

上文提到,西部欠發達城市的購房負債同樣很高,揭示了一個很尷尬的現實:對收入低的人來說,買房已經無法實現逆襲了,而是綁在身上的一把「枷鎖」。

如果有不得不買房的理由,為了面子也好,爭一口氣也罷,或者是孩子上學、剛需婚房等等,最近兩年努力工作才是正道。

儘量多攢一些現金,以備不時之需,那些槓桿率超過60%乃至70%的城市,未來可能有不錯的機會,具體的跌幅有多少沒辦法預測,但下行周期一旦開啟,調控也已經定了基調,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前段時間看《窮爸爸,富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的一段視頻,他說手上有幾千個物業,源源不斷的有現金流入,而這些不動產,都是那些瘋狂時期加槓桿買房的「idiot」輸掉的。

他在買這些房子的時候,銀行求著他買,提供低息乃至無息的貸款,還有那些腰斬、斷供、低價的房源,隨便挑,隨便選。

我覺得,對普通人來說,也許只有市場情緒極度低迷的時候,才是加槓桿的機會,現在遠遠還沒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