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除祖先崇拜的涵義,還有哪些獨特信仰?沒想到還跟生育有關

2022-04-05     浩然文史

原標題:清明除祖先崇拜的涵義,還有哪些獨特信仰?沒想到還跟生育有關

清明除祖先崇拜的涵義,還有哪些獨特信仰?沒想到還跟生育有關

清明掃墓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亮」之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民眾自發產生了一套神靈崇拜觀念以寄託自己的精神情感。清明節的禁煙賜火、植樹、吃清明蛋等習俗與火神崇拜、生育神崇拜信仰密切相關,正是有了眾多信仰的支撐,清明節才能穿越歷史長河,發展為最重要的歲時節日之一。

一、禁煙賜火習俗

清明節是如何從二十四節氣之一,演變成如今的重要傳統節日呢?這與中國古代三月上旬另外兩個祭祀性節日有密切關係。我們先說寒食節,說到寒食節禁火三日、吃冷食的習俗,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晉文公舊臣介子推的感人故事。驪姬之亂時,重耳被迫出逃,在國外輾轉流離十九年。重耳一行人因為缺醫少糧經常陷於困頓,有一次重耳因為很久沒進食而昏倒在地,這時介子推義無反顧地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熬成肉羹,把這碗熱氣騰騰的肉羹給重耳吃下,重耳方才緩過勁來。重耳復國後,對隨行功臣大加封賞,但唯獨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淡泊名利,攜老母隱居綿山。後來晉文公經人提醒想起了介子推,親自到綿山請他出山。介子推死活不肯出來,晉文公只能下令燒山,想強迫他帶著母親出來。介子推寧死不屈,與母親抱著一顆柳樹被燒死在綿山。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下令在該日禁火吃寒食。介子推是因火而死,則對火的禁忌顯得尤為突出,於是人們在寒食節這一天用吃冷食這種方式表達對介子推的哀悼之情。這種說法戲劇性過強,沒有明確的史料依據,因而只是作為一種傳說被三晉大地的人們世代相傳。

除這種說法之外,大多數人認為,寒食節是由西周末年仲春的禁火制度演變而來。《周禮·秋官·司炬》中有這樣一句話,「仲春以木鐸修火於國中。」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在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時節,大火星出現,天乾物燥,容易發生火災。這個時候,司炬就要在國都中敲打木鐸,傳遞防火指示,禁止生火。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火災又經常造成嚴重的損失。古人又不能對此做出解釋,所以賦予火以神性,認為火神在上天負責人間的火事。陰曆二月到三月初,主火的大火星見於東方,力量變強。古人害怕火會越來越旺盛,因而想出種種辦法削弱火勢。

在這種觀點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一種新的觀點,也就是「改火」說。禁火是為了防止舊火與新火相撞造成災害,這樣能讓新火保佑人們的平安。在萬物萌生之時,把上一年留下的火種全部熄滅,然後取出烽燧制出新火,以此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開始,表示四季變換的開始與生命周序的更新。

跳動的火苗象徵著生命的活力,古人認為火也是具有生命力的,既然像生命一樣,便也有所謂輪迴一說,具有一定生命周期而需要不斷進行更新。改新火習俗能協調陰陽,使一年風調雨順,有利於今年農業豐收或使人身體健康。

唐宋時期,清明賜火習俗盛行於朝野之間。皇帝樂意向大臣賜火以示天子恩寵,而這些大臣也感念天恩,給皇帝寫詩,在詩中流露出享受皇帝恩澤的無比榮幸與自豪。所謂「春取榆柳之火」,就是說這種情況。歐陽修的《清明賜新火》里有一句「桐花應侯催佳節,榆火推恩忝侍臣」,明確點明清明時節天子向臣下所賜之火為榆柳之火。而百姓的條件就稍微差一點,只能自己鑽木取火,或者直接向有火種的人家借火,方法比較多元,不限於榆柳之火。但比較可惜的是,唐宋時期的賜新火習俗在近現代逐漸湮沒無聞,只存在於各種史料的文字記載之中,讓我們在字裡行間想像清明時節萬家燈火的繁華景象。

二、插柳習俗

清明節有插柳的習俗,摘柳也有一些講究,比如,摘柳的時間不能過早,最好在祭祖出發前開始摘。柳枝最好選擇垂柳,越長越好。選的柳枝葉不能太少,枝和葉要適中。柳葉的顏色要鮮艷,不能過於乾癟。

在祭拜先人時,要按照從高到低、從親到疏的順序插柳枝。首先要從墓地的保護神路神開始,先擺上酒、茶,然後把柳枝插在路神的牌位前,柳枝越多越好。其次祭拜先人,按輩分高低順序,一人一套酒、茶,至少兩根柳枝。最後是插在墓地附近的小溪或泉眼旁,邊上還要插上兩柱香。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大人會向小孩介紹這個墳墓是誰的,和小孩是什麼關係,然後一起下跪祭拜。

關於清明節插柳習俗的來源,主要有四種說法。

首先,古人認為清明節是三大鬼節(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之一,清明前後正是百鬼夜行討索之時。在佛教世界中,觀世音菩薩以柳枝蘸水普渡眾生。受此觀念影響,古人認為柳可以嚇鬼,柳枝可以辟邪解厄,視柳為「鬼怖木」。這種辟邪的說法可以視為茶餘飯後的談資。更為科學的解釋是,清明前後是柳樹生枝發芽之時,生機旺盛,於是唐人認為在三月三頭戴柳枝可以避免毒蟲叮咬。人們遠足踏青歸來在家門口插上一根柳枝,也可以避免蟲疫。古人希望藉助柳樹旺盛的生命力來使自己身體健康,家庭旺盛。

其次,清明插柳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人們在清明前後將柳條插在門口,用以觀察天氣的變化,正所謂「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人們根據柳條狀態的變化來判斷農時,為自己此後的耕種預先做好準備。

再次,柳與生育觀念有關。在一些民族的信仰里,柳樹被稱為「子孫娘娘」,滿族把柳樹稱為「佛朵媽媽」,「佛朵」就是滿語中「柳」的意思,在滿族人的信仰觀念中,「柳」是代表生育的祖母神。由此可見,人們折柳插柳其實有希望後世子孫綿延不絕的寓意

最後,傳說清明插柳的習俗與晉文公紀念介子推有關。介子推被燒死後,晉文公率領群臣到綿山祭祀介子推,發現那棵燒焦的柳樹已經生枝發芽,晉文公觸景傷情,折下數枝戴在頭上以示紀念。後來,插柳習俗被三晉大地的百姓相繼效仿,逐漸流傳開來,相沿成風。

三、放風箏、吃清明蛋與植樹習俗

風和日麗,楊柳垂絲的清明正是人們放風箏的美好時節。現在放風箏是一種老少皆宜的娛樂方式,但古代的放風箏更多地被賦予了一種驅邪意義。古人認為放風箏可以除去晦氣,在放風箏之時剪去引繩,期盼消災祛難。在民間習俗中,如果斷了線的風箏落在某家的屋頂上或院子裡,那一家的人要趕緊把一塊「鎮石」壓到風箏上,同時還要放鞭炮辟邪。

一些少數民族也有類似的習俗,比如說,拉祜族會用紙剪成人形,綁在風箏上放於天空,燃燒香燭,以此為逝者招魂。他們認為,清明節鬼門暫開,如果將慰問故人的情誼寄托在風箏之上,逝者就能看得到。

清明節放風箏

除了放風箏,清明時節人們還會吃清明蛋。清明節之所以要吃雞蛋,就在於蛋是生育的象徵。在世界各國的宇宙創生神話中,都有蛋生宇宙的故事。比如說,盤古作為創世神開天闢地,將像雞蛋一樣的混沌狀態分為明顯的天和地。在希臘神話中,黑暗女神與夜之女神結合生下一個大蛋,蛋殼一分則為天和地。卵和雞蛋可以看作一種物象,即生育能力的象徵。

人們在清明節這天吃雞蛋甚至鬥雞蛋,衍生出了種種習俗。比如說今天山東濱州一帶至今還保留著隋唐時期的「染雞子」習俗,就是把雞蛋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的甚至用這些雞蛋給孩子畫相。有的地方也會斗蛋,他們用熟雞蛋的尖部相互對頂,誰的雞蛋先破了誰就輸了。

清明節畫彩蛋

與蛋類似,樹也被人們賦予了生育觀念。樹生人神話認為,樹是人類的始祖,最早的人類是從樹中產生的。人們相信樹木和人類一樣也具有繁衍、生育的能力,在這種觀念之上逐漸衍生出了樹信仰。樹富有生命力與生殖力,樹幹象徵著人類的生殖器,蔥籠茂密的樹葉象徵著男性的陰毛,正是基於這些想像,樹木被賦予了神力,更受到人類的崇拜。與此相關,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花綻柳青,大自然到處都展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上巳節,兩情相悅的男男女女外出春遊踏青,談情說愛,仲春之月,男女交合符合天地自然的規律,可以集日月之精華。在《周禮·地官》中甚至有這樣的說法:「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清明的踏青習俗最初竟然具有這樣的含義。

文史君說

清明節發展到現在,已經超出了節氣「萬物生長此時」的原有之義,發展為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文化傳統。清明節是聯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現實表達,用種種儀式與習俗讓我們更加珍重自己的生命,更加珍視自己的家庭,更加重視「人」的含義。清明風俗都是個人與歷史連接的精神紐帶,在慎終懷遠之外,我們也能從這些習俗中感受到那一份歷史的厚重感和對生命力的無上崇拜。

參考文獻

秦永洲,《中國社會風俗史》,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紹棣,《中國風俗通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鍾敬文,《中國民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神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ff0da609ec13f81697ed6057399d8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