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8 件別人眼裡的「電子垃圾」,是我手中的寶貝

2023-08-23     少數派

原標題:這 8 件別人眼裡的「電子垃圾」,是我手中的寶貝

二手乃至 N 手的數碼產品一直是我的興趣之一。作為一個產品五花八門、技術疊代迅速,往往還帶著很多個人回憶的品類,這些「舊東西」對於我的意義很多時候也遠不止興趣使然那麼簡單——它們反而更像是一種「時間膠囊」,可以作為一個切入點體驗到那段我們未能親身經歷過或者已經幾近遺忘的時光

2014 年,德國巴伐利亞州,巴特特爾茨-沃爾夫拉茨豪森縣,本篤博依恩修道院,使用我的 iPad Air 拍攝

同樣的,這些舊設備的來源也並不僅限於網上淘買,親友不經意間的贈予,甚至你自己的使用歷史往往也是舊設備收藏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具有紀念意義的古董雖然可能不再具有什麼實用性,但真的狠下心來把它們扔掉又會覺得非常可惜。因此在面對這樣的困境時,我往往還是選擇把它們留下來。

不過這樣也並不是在鼓勵大家的囤積癖,由於商品豐富化所導致的現代「倉鼠症」其實對每個人都是個不小的挑戰。

實際上,我也是在經歷過很多次逼著自己扔掉舊東西的斷舍離之後才整理出如今的局面、儘量實現了讓手中的舊物件也能「物盡其用」的效果——也就是說,收集舊東西沒有問題、但最好按照自己的興趣有所遴選,寧缺毋濫。

2 台舊電腦PowerBook G4 & MacBook

在整箇舊物堆裡面,最讓我自豪的收藏莫過於分別在 2020 年和今年收到的兩台古董筆記本電腦了。按照消費電子時代的標準來看,怎麼也算得上是新版本的「三大件」之一。

嚴格來說,2018 年高考之後才基本上獲得了電子產品自由的我是沒有經歷過 macOS 那個「純粹擬物化」的階段的。那時距離最後一代含有 Aqua 設計語言的 OS X Mavericks 的終結都已經過去了四年多,用著 macOS Mojave 的我自然只能通過觀摩發布會去嘗試體驗那個「水潤圓滑」的時代了。

然而衝動的種子已經悄悄埋下——雖然我沒能和正當時的 Aqua 產生交集,但我是完完整整使用過 iOS 6 的,如果能通過某台設備體驗到與之同時代的 OS X ,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補足缺憾的過程。正因如此,當我在 2021 年 11 月偶然在閒魚上刷到了這台曾經的型體之王、甚至是 MacBook Pro 的前身的 17 寸 PowerBook G4 ,看到它只賣 650 塊錢的良好成色之後,立刻就走不動路了。

當時的閒魚快照

當然,相比 2013 年風頭正盛的 iOS 6 ,這台 PowerBook G4 只是「稍稍有億些提前」——來到了又十年前的 2003 年。作為一台運行著 PowerPC G4 處理器、最高支持 2GB 內存和 120GB 硬碟的真正的老同志,這台 PowerBook G4 放在今天已經沒有什麼具體用途了。這塊解析度 2560x1600 的霧面屏雖然在面積與精細度上並不落伍,但亮度與顏色響應依然可以讓你很輕鬆的看穿它十多歲的歷史。

但硬體上的落伍並不會遮掩它的有趣之處,反而是裡面搭載的 OS X Leopard 成為了它如今最主要的亮點。

無論是如今 macOS 裡面已經無處可尋的 Cover Flow 還是曾經 OS X 上面豐富的遊戲庫——你沒聽錯,OS X 曾經擁有的遊戲支持程度並不比當年的 Windows 差很多,當年的頂流大牌比如《模擬人生》《輻射》《使命召喚》《星戰前線》乃至《星際爭霸》都曾經有過專門開發的 Mac 版本。

從 PowerPC 到 Intel 轉型的幾年間恰好也是許多如今膾炙人口的 title 湧現的時候,只要在 Macintosh Repository 上面稍微挖掘一番,收穫甚至能比今年 Steam 夏促還要多。

另一件來自於 OS X 時代讓我念念不忘的藏品則是一台乍看上去並不起眼的聚碳酸酯外殼 12 寸 MacBook 。相比於前面的 PowerBook ,這台無印 MacBook 與我的瓜葛甚至更勝一籌——這台來自 2007 年的白色 MacBook A1133 實際上是來自我大學專業指導老師的禮物。

作為她本人在澳大利亞留學時使用的電腦,這台「小白本」除了一些無法避免的塑料氧化之外,基本保持了接近原廠的成色——更重要的是,在整整十六年之後的今天,它依然可以正常啟動:

相比於此前的 PowerBook ,這台 MacBook 無印的紀念意義是更加明顯的。雖然它本身一塊 Intel Core Duo 處理器與整整 4GB 的內存在比如文字處理、遊戲啟動(暢玩 Minecraft!)方面提供了相當的優勢,但是它的意義對於我來說更多在於這片純潔無瑕的潔白聚碳酸酯塑料 C 面。

一直以來,使用 Unibody 技術聚碳酸酯機身的 MacBook 都是二手市場上的寵兒,年復一年的更是收穫了廣大二手 Mac 玩家們親切的「小白本」的暱稱,更何況 Unibody 技術在 MacBook 發展史中也占據著一席之地。雖然我自己從一兩年前就在計劃著淘選一台回來收藏,但由於疫情和學業的緣故始終未能達成——直到今年 ACCA 商賽期間的偶然提及促成了這次的機緣。

整體而言,這台來自學校老師的 MacBook 對於我來說是一次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翻新計劃。雖然聚碳酸酯塑料的 A 面與 C 面基本上沒有明顯的傷痕,但是它發黃的鍵帽、行將就木的硬碟以及徹底失能的電池還是昭示著一些亟需的修繕。幸運的是,一塊 SATA 固態的價格幾乎已經觸底了,只要能找到一塊適合的電池,外加一些小心的清灰工作,讓它重新活蹦亂跳的運行起來可以說指日可待。

電子「洋垃圾」Google Pixel

不誇張的說,如果過去的四年間我在手機的使用上存在什麼「從一而終」的堅持的話,最終的回答只會有一個:Google Pixel 。

我與 Pixel 的糾葛自從 2019 年 3 月從淘寶上購買了一台(現在看來應該是翻新機的)二手 Pixel 2 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不僅陸陸續續買齊了三四五代,更是在反覆的安利和展示之後帶著周圍六七位同學一起「入坑」,最終在少數派作者群裡面榮獲一個 Pixel bot 的外號。

而隨著今年五月成功以 2500 塊錢的超級撿漏價入手了這台使用至今的檸檬草色 Pixel 7、有史以來第一次趕上了最新款,Pixel 已經成為了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台版「香茅綠」的翻譯也很傳神

不過對於同處於國內的其他用戶而言,對於一款既沒有任何本地化適配、也完全沒有售後服務,甚至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買不到全新品的手機念念不忘是難以理喻的。我承認這樣的疑慮自有其道理,但正如人的癖好各不相同、每個人對於手機的需求也是不一而足的——至少對於我自己來說,擁有完整的谷歌服務、開放的 root 權限、表現均衡的相機以及沒有系統廣告的優先級是顯著高於其他類型的需求的。另外再加上來自谷歌的軟體生態綁定,便最終促成了我不斷回購 Pixel 的現狀。

離不開的功能之一比如共享相冊

因而當 Pixel 的先入優勢已經達成之後,再讓我回過頭來使用 MIUI 之類高度定製化的 Android 就會非常的不習慣,雖然我也清楚裡面很多彆扭的功能是被國內畸形的軟體生態倒逼出來的結果,但習慣已成自然。

怪東西一些有趣的配件

至於另外一批「垃圾」來到我手上的原因,則是純粹的興趣了。雖然我對於買手機殼的興趣一般,但是買各種電子產品的配件還是非常熱忱的,這些東西就像樂高一樣,有時候相互搭配在一起會實現一些未曾設想過的效果。

光是 Apple 的配件生態已經足夠用來搭積木了

以 iPhone 的 MagSafe 配件為例,儘管大眾口碑都不怎麼樣,我還是先後從閒魚上買了「惡名昭著」的 MagSafe 電池和相對冷門一些的 MagSafe 雙向充電器,並且迄今為止用得都還是蠻滿意的。

不得不承認的是,MagSafe 電池的舒適使用條件的確是非常苛刻的,雖然時常有商場或者地鐵裡面的空調為伴,但它的發熱量搭配上 iPhone 13 mini 本來就散熱難的機身尺寸,以及那無法忽視的重量(尤其和 mini 對比之下),在使用期間依然是相當可感。

然而,我長久以來一直是一個 iPhone 與 Pixel 雙持的用戶,出門的使用時間兩者幾乎是對半分的。再加上手邊通常會帶著 MacBook 或者充電寶,久而久之,這塊 MagSafe 電池對於我來說已經變成了一個純粹「應急」的東西,至少在這樣的使用頻次和強度下,它的發熱和重量問題還是可以接受的。

或者是玩遊戲時候的桌墊

而 MagSafe 雙向充電器則是一個鮮少被提及的產品,一部分歸咎於它單一的功能,另一部分也是因為它極為自信的售價——花上整整 1049 塊錢,得到了一塊不到 10 瓦的 MagSafe 充電板和一個不能快充的 Apple Watch 充電器,換來的卻僅僅是出門不用單獨帶一根 Apple Watch 充電線(Lightning 線無論如何都是要帶著的),實話說,我沒有辦法解釋以全價購買它的理由。

但如果以 500 左右的二手價格考慮,我覺得 MagSafe 雙向充電器作為一個 Apple 官方配件還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它比 479 的皮革保護殼多出了不少功能,正反兩面的磁鐵在閉合瞬間的手感也是相當讓人上癮——而這也正是我最終選擇的,花了 550 塊錢從一位同城的賣家那裡買到了這塊充電板。

當作旅行配件或者桌面擺件都挺好的

但如果前面兩個 MagSafe 配件算是差強人意的話,我為了 Pixel 淘到的這個配件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大放異彩了。自從 2021 年我的 iPhone 與 Pixel 都疊代到了支持無線充電的型號之後,我對於原本只是有所耳聞的 Pixel Stand 的興趣就逐漸大了起來。

這套箱說全的 Stand 只花了 350 塊錢(2021 年 9 月)

相比 Apple 直到今年才推出的 StandBy ,谷歌早在 Pixel 3 的時代就已經開始探索起來充電期間的介面交互了,這一切都體現在了與 Pixel 3 搭配推出的 Pixel Stand 上。

除了獨占的高功率無線充電(AKA 10 瓦無線充電,第二代 Pixel Stand 則可以到 20 瓦)、基於谷歌助理的 Ambient Mode、谷歌相冊的電子相框等等功能之外,上下雙線圈的配置更是讓它成為了激活 iOS 17 的 StandBy 功能的最佳選擇,目前已經是我使用頻率最高的充電設備。

情懷品HTC One SC & iPhone 5

除此之外,我願意持之以恆的從網上淘選數碼產品的另一個原因,是其中的一些設備對我來說有著很特殊的意義,我願意通過這種「垃圾佬」的形式來紀念和緬懷與之相關的那段回憶。其中最顯而易見的,自然就是我花費了極大耐心淘到的兩款我曾經用過的手機—— HTC One SC 和 iPhone 5 。

其中這台 HTC 的故事相對簡單一些,它的特殊之處在於這是我所擁有過的第一台「全新」的手機,時值 2013 年。非常可惜的是,它一共也沒有在我的身邊留存過三個月的時間,就被我弄丟在了飛往長春的飛機上,我甚至沒有來得及通過這台手機對 HTC 這個品牌產生什麼好惡之情。因此在整整十年後的今天把它加入我的收藏,更多是出於純粹的紀念目的——畢竟只需要看一眼,就能夠感覺到那個手機的地位與現在完全不同的時代。

然而我對於 iPhone 5 的堅持,就是矢志不渝的了。雖然 iPhone 5 的身上難以像 iPhone 4 和 4S 那般找到喬布斯的影子,也不像後來的 iPhone 5s 那樣帶著驚為天人的 Touch ID ,在很多人眼裡的「紀念意義」相比前後的幾位大佬略遜一籌,但是它對於我來說是最特殊的——因為這是我的第一部 iPhone 。

不過自從 2020 年把它修好之後,一個心結就一直留了下來:當時為了讓它恢復出廠設置,我不得不用 iTunes 把它從 iOS 8 升級到了 iOS 10 。但 iPhone 5 並不應該是扁平化的,它背後的字體依然是屬於那個濃墨重彩的時代的 Myriad Pro ,因此,能夠再找尋到一台 iOS 6 系統的 iPhone 5 就成為了我的終極目標。

而三年之後的今天,這個願望實現了。我在閒魚上偶然間翻找到了一台國行、原生 iOS 6 並且帶越獄的機器,更難以置信的是,它只賣 108 塊錢,而且美得不可方物。

我很難具體形容當我又一次見到這個帶金屬高光的開機 logo 時的激動,就仿佛回到了 2014 年的那個下午,我從學校回到家,看著相同的蘋果圖案等待它開機、期盼著等下可以在《神廟逃亡》裡面拿下一個新紀錄那樣。

更加出乎意料的是,這台舊 iPhone 裡面的數據並沒有被清除,閒魚上的賣家也只不過是 N 次倒賣的手機販子而已,對於手機的來源也說不出個所以然。裡面還保留著三百多張照片、若干條視頻,許多通訊錄和備忘錄信息,我在手動刪除之前都一一做了備份,目前正在嘗試聯繫前任機主。

並且根據愛思助手的檢測,這應該是一台白色的 iPhone 5 才對,天知道它經歷了什麼

但至少在這些事情上,我是個結果導向的人——無論這台 iPhone 5 最終的運命如何,它都會是我今年收集到的最有意義的寶貝之一。

作者:PostMeridy

責編:Tp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ec1ba80b332ffbb1c6e02678a6d2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