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死得很憋屈,他躺在病床上已經說不出話來,耳邊滿是「認賊作父」的罵聲,而他盡心侍奉的「父親」卻一臉兇相地指責他「孝心不夠」。
有人說石敬瑭是「史上最大的H奸」,這話不無道理,因為正是他割讓燕雲十六州,導致中原王朝數百年無險可守,對兩宋的滅亡負有很大的責任。
石敬瑭為何要割讓國土?被他認作「父」的那個「賊」又是誰呢?這一切都要從石敬瑭的傳奇往事談起。
即便將人生重演一百次,恐怕石敬瑭也不敢預測到自己竟然能坐上龍椅,因為他只是個出身於庶族階層的沙陀人。
沙陀人原本是生活在西域、河西走廊的一支遊牧部落,安史之亂後他們遷居河東,並成為唐朝的僱傭軍。晚唐時期,沙陀部落融合了突厥、吐谷渾、回鶻、党項等少數民族的別部,吹氣球般膨脹起來。
隨著李克用的勢力壯大,他所率領的沙陀軍成了晚唐最具影響力的割據勢力。
石敬瑭就出生在李克用統治下的太原,從他的高祖到父親,幾代人都在唐朝做官,是個標準的漢化庶族階級(相對於豪門士族)。
沙陀人尚武,石敬瑭卻文武全才,他沉默寡言,喜好讀書,尤其是兵書。李嗣源慧眼識才,將他招為女婿。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晚唐叱吒風雲的牛人。攀上這根高枝後,石敬瑭的人生開始騰飛,他以「左射軍」統帥身份頻頻征戰,並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華以及令人驚嘆的勇猛。
二十年里,石敬瑭無數次在絕境中殺出血路,多次救了李存勖(李克用之子)和李嗣源的命,並數次創下反敗為勝的奇蹟。
同光元年(923年),後梁被滅,李存勖即位稱帝,建立後唐政權,石敬瑭和李從珂(李嗣源的養子)位列一等功。
本該輪到君臣之間共享勝利果實的時候到了,豈料唐莊宗李存勖卻出於忌憚心理,開始處處排擠打壓李嗣源,搞得李嗣源活得戰戰兢兢。
同光四年(926年),魏博發生兵變,負責平叛的元行欽卻一敗再敗,李存勖沒辦法,只好請李嗣源出山前去平叛。
屋漏偏逢連綿雨,大軍剛到前線,李嗣源的部下又譁變了,他本人還被劫持,要求他聯合魏博叛軍,並且在河北稱帝。
李嗣源心眼活,他假裝答應,卻在半路脫身逃了。可問題是,接下來他該怎麼辦?李嗣源心裡坦蕩蕩:我是被劫持的,沒有反心,皇帝應該體諒我。所以他決定回到洛陽,向李存勖請罪。
石敬瑭趕緊阻攔:部下作亂,您作為主帥怎麼能脫得了干係?本來人家就想對您下手,您要是回去必定遭遇不測,莫不如舉兵算了。
別看石敬瑭是個悶葫蘆,一副老黃牛的模樣,其實是個心思縝密、很有見識的人,他一眼看穿了後唐內部鬥爭的慘烈,認定李存勖和李嗣源不可能和平相處,李嗣源想要活下去,唯有險中求勝。
李嗣源如夢方醒,一咬牙一跺腳,真的反了。於是他率領叛軍一路南下,竟然不費吹灰之力就推翻了李存勖,並登上了皇位,是為唐明宗。
讓人痛心疾首的是,李嗣源坐上皇位後被李存勖附體,他也走上了不思進取、縱情享樂、寵幸奸佞的道路,搞得朝廷的鬥爭狼煙四起。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的長子李從榮謀反,李嗣源在驚懼中駕崩。叛亂被平定後,李從厚即位登基,是為唐閔帝。
李從厚發揚李存勖、李嗣源的光榮傳統,又在內鬥的熊熊烈火里澆了一桶油,他企圖消滅乾哥哥李從珂,卻不料被李從珂打得丟了都城。
無奈之下,李從厚只好去投靠姐夫石敬瑭。石敬瑭收留了李從厚,豈料李從厚倒驢不倒架,竟然不顧自己的處境,指責石敬瑭不忠。
其實李從厚說得也不算沒道理,此時石敬瑭心裡長草了,一方面他不想跟李從珂發生衝突,另一方面也不想背棄小舅子。可是就在他左右為難的時候,李從厚居然對他動手了。
沒得選擇了,於是子舅倆反目成仇,石敬瑭活捉了李從厚,並將他送給了李從珂。李從珂快刀斬亂麻,殺了李從厚,並登基即位,是為後唐末帝。
十年時間,後唐換了四任皇帝:唐莊宗李存勖(李克用之子)、唐明宗李嗣源(李克用義子)、唐閔帝李從厚(李嗣源之子)、唐末帝李從珂(李嗣源義子)。
猜忌的毒性繼續發作,李從珂坐上皇位後又開始對石敬瑭頻頻下手了。
都是藩鎮割據惹的禍,自唐朝雖然滅亡了,但藩鎮遺毒卻始終肆虐,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鎮節度使,他們雖然幫前任立下汗馬功勞,但手上的刀把子始終讓人不放心。
李從珂心裡發虛吶:咱畢竟只是李嗣源的義子,義子都能即位,憑啥石敬瑭這個女婿就不行?這傢伙是個危險分子,必須除掉。
石敬瑭被留在洛陽,絕口不敢提回到太原,在驚恐中他茶飯不思,病得骨瘦如柴。眼看老公都成了「非洲難民」,他老婆便去哀求母親曹太后:俺家石郎忠心耿耿,皇帝這是要折磨死他啊。
曹太后心疼女兒、女婿,便去向李從珂求情。李從珂由曹太后養大,情同母子,這份情面他不能不給,於是他只好同意放石敬瑭回到藩鎮。
李從珂這傢伙打仗是一把好手,可是政治才華卻出奇地差。既然懷疑石敬瑭,就乾脆除掉他,至少將他留在手心。既然放了他,那就應該想辦法籠絡他。
但李從珂連出敗招,他放了石敬瑭後還持續給石敬瑭施加壓力,甚至常常借著酒興公開敲打石敬瑭。有一次,石敬瑭的老婆回洛陽探親,準備返程,李從珂醉醺醺地質問:「這麼急著回去幹嘛,是不是石敬瑭要造反啊?」
石敬瑭本就是個謹小慎微的人,在李從珂的不斷擠壓下終於爆發了。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拒絕李從珂的調令,還公開要求李從珂將皇位還給李嗣源的兒子,雙發撕破臉了。
石敬瑭知道自己不是李從珂的對手,所以他一直試圖苟且偷生,這會兒退無可退了才被迫起兵。問題是,他有辦法打得過李從珂嗎?
沒有,要不然他也不會那麼低聲下氣。但他給自己增添了外援,有了底氣,這個外援就是契丹人。
就在中原連年征戰,打成一鍋粥的時候,草原民族契丹在耶律阿保機的率領下走向了統一,並且建立了契丹國。
此時在位的已經是耶律阿保機的兒子遼太宗耶律德光,一個對中原垂涎三尺的傢伙。
為了得到契丹人的支持,石敬瑭連臉都不要了,他竟然稱呼比他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為「父」,並且答應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耶律德光正為找不到進入中原的機會而發愁呢,突然天降好兒子,又憑空得了橫亘在草原民族與漢地之間的十六州屏障,激動得差點叫石敬瑭為「爹」。
於是契丹大軍揮兵南下,幫石敬瑭打敗了李從珂。後唐就此滅亡,石敬瑭神奇般地當上了後晉的開國皇帝,人們諷刺地稱他為「兒皇帝」。
為了侍奉好「爹」,石敬瑭一邊奴顏婢膝,一邊大量進貢,還不得不充當契丹人的打手。同時,石敬瑭此舉惹怒了包括劉知遠在內的眾多節度使和士族階級,他們紛紛宣布獨立,成了後晉政權的死對頭。
石敬瑭對內人心盡失,對外又因吐谷渾事件得罪了契丹而遭到「父皇」的叱責,內有外困之下,僅坐了六年龍椅的他竟然憂懼而死,年僅50歲。
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石敬瑭呢?
曾經有一位歷史大咖說,人家石敬瑭本就是沙陀人,談不上「漢奸」。按石敬瑭與述律皇后的關係,石敬瑭確實是耶律德光的侄子輩,所以認爹也不算自降輩分。
另外,燕雲十六州本就不屬於石敬瑭,他頂多就是慷他人之慨,而且那地方是人家契丹打下來的,石敬瑭沒出一份力,不算割讓土地。
按這位大咖的說法,似乎石敬瑭被後人黑白顛倒了,我不敢苟同。
其一,石敬瑭的身份本就存在爭議,所謂「沙陀人」就是一個大雜燴的民族,其中也包括了部分胡化的漢人。歐陽修考證說,石敬瑭應該是春秋衛國大夫石碏、漢景帝時丞相石奮的後人,標準的漢人血統。
我認為,即便石敬瑭是胡人,但石家從高祖時期就已經入唐,並且認同了漢文化,那麼他就是漢民。所以,不能因為他的沙陀族出身就可以逃脫罪責。
其二,我不清楚大咖是從哪裡考證出石敬瑭與述律平的血緣關係的,即便是真的,也一定非常遙遠了,請問石敬瑭為何不早點去認爹,而是選擇那個時候?如果不是因為對抗李從珂,他會跪拜耶律德光嗎?
這就很清楚了,石敬瑭認爹就是為了利益不惜犧牲臉面,不惜引狼入室。
其三,燕雲十六州確實不在石敬瑭手裡,但它確實是通過石敬瑭的手,以合法的方式奉送給了契丹。
那時候,後晉就是中原地區的合法政權,石敬瑭作為皇帝簽署了割讓燕雲十六州的文件,這是鐵的事實。作為中原政權,石敬瑭本該率先抗擊契丹,卻做出了倒行逆施的舉動。契丹多次入侵中原,都跟石敬瑭的勾結、策應有關,這些還在不注意坐實他的罪名嗎?
自從十六州喪失後,中原門戶大開,導致了北宋在軍事防守上的被動,罵他是千古罪人有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