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聚焦五大指標 充分認識中國式現代化

2024-01-10     MBA教育網

原標題:劉俏:聚焦五大指標 充分認識中國式現代化

劉俏(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2024年1月7日,第二十五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劉俏代表光華管理學院課題組發布《中國式現代化目標、方向和路徑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該《報告》從經濟、社會、政治、生態四個維度55個指標來反映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徵」,聚焦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中需要關注和解決的重要問題。劉俏重點闡釋了五大關鍵指標,即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速、全球價值鏈上遊程度、居民消費率和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與戶籍人口城市化率之間的差異以及超越GDP的經濟指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徵。而外界一直關注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圖景、實現路徑和工作部署等問題。

劉俏表示,在將55個指標分類和梳理之後,《報告》聚焦最重要的5個指標,幫助外界理解和判斷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和挑戰。

具體來看:第一點是全要素生產率。中國在經歷了工業化進程之後,靠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來支撐經濟增長的勢頭不再強勁。未來的高質量發展和持續性發展,更多要靠全要素生產率。而全要素生產率來自於兩個環節,一個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能夠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另外一個是通過體制改革和進一步高質量的開放,破解制約中國經濟增長、制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結構性問題。

劉俏認為,投資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有非常強勁的正向關係。通過「政府+市場」聚焦節點行業和節點領域的投融資,具有拉動上下游市場主體就業的巨大能力。因此想要保持投資強度,就需要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對這種節點行業或者是未來的節點行業保持投資強度。

第二點是全球價值鏈。全球化時代,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的分工布局。但如果國家在全球價值鏈處於下游,很容易被上游的經濟體或者是國家遏制。

劉俏表示,按照經濟學指標,在整個全球價值鏈上,我國處於中游甚至偏下游位置。我國當下強調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所以必須要關注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定位。

「這些年我國非常重視研發,但是基礎研究占比還不理想。基礎研究的突破是一個國家真正掌控在全球競爭中制高點最重要的基礎。未來為了避免在很多重要的關鍵領域被人遏制住,我國還需要在基礎研究、在一些關鍵領域有突破。」劉俏說。

第三點是居民消費率和可支配收入。目前,我國居民消費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38%,較美國的70%左右、日本的65%的水平仍有較大差距。能否到2035年將居民消費率,尤其是服務性消費占比提升到60%,對評估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劉俏認為,消費背後的關鍵因素是可支配收入。這裡有很多環節可以介入:第一次分配中,勞動生產率能否提高?第二次分配在稅收方面能否以轉移支付等形式,增加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

第四是一組數字:「18%到0」。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不斷縮小。目前,我國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5倍左右。到2035年,這個數字會降至更低。

劉俏認為,我國收入不平等主要體現在城鄉二元結構上。2021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7%,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兩者中間有18個百分點的差距。這意味著,未來可能有4億人需要在城市裡居住下來,有社會身份上的變遷。

「當城市有了大量人口流入,他們的消費對當地的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效率都將帶來影響。」劉俏說。

第五個是超越GDP的經濟指標。通常情況下,GDP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運行規模的宏觀經濟指標,具有全面性、系統性、科學性、連貫性、可比性等特點,被廣泛應用於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不過,GDP無法衡量非物質福利和增長的質量,忽略了負外部性問題,在發展中國家的適用性、準確性也受到質疑。

劉俏提到,光華管理學院課題組創造性提出「GDP調整因子」概念和「有效GDP」(Effective GDP)的概念。其中,有效GDP反映「理想發展模式」理念下各國的真實發展水平;GDP調整因子是一系列重要的衡量人們生活質量或福利水平指標的函數,可以作為各國發展水平對標「理想發展模式」的折現因子,對GDP起到調整、修正的作用。

「基於上述指標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理念、發展特徵的GDP調整因子,與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的近200多個指標(SDG)關聯性非常高。『超越GDP的經濟指標』是未來我們評估中國發展水平的一個總匯指標,它背後體現的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理念、發展方向以及路徑。」劉俏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baeff7c65eccae36f887701d3a3b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