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藥,祛濕、瀉火、解毒,還降血糖、抗痛風、抗癌降壓

2023-07-26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味奇妙的中藥,祛濕、瀉火、解毒,還降血糖、抗痛風、抗癌降壓

世人皆知,「良藥苦口」,的確有一些作用廣泛的中藥,味道並不太受歡迎,對於酸苦甘辛咸五味來講,可能苦味是人們比較難以接受的味道,人們都希望生活「甘之如飴」,卻並不喜歡「含辛茹苦」。要說中藥誰最苦,可能人們最熟悉的中藥里,非黃連、黃柏莫屬。當然,實際上還有幾味藥比黃連、黃柏還要苦。對於中藥的性味,是它們本身的天性,這個是各位中藥無法選擇的,但是它們的臨床作用,卻是可以不斷延展的。

要說到黃連和黃柏這兩味人們十分熟知的苦藥,黃柏更為大眾化一些,畢竟黃連的生長環境比黃柏更為苛刻一些。黃柏對生長環境的要求相對比較寬鬆,因此有很多地方不僅有野生,也有栽培。不過,對於黃柏來說,不僅藥用價值良好,就連它的文化價值,也不低,比如作為染料,那一襲淡淡的黃裙,必然是頗有文藝范兒的。不僅如此,黃柏在文化領域,還有它的文字,黃柏的柏字最初的寫法比較繁雜,古往今來,它經歷了「櫱蘗檗柏」的變遷,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

黃柏的藥用歷史悠久,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收錄,迄今幾千年了,黃柏一直在臨床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那麼,《神農本草經》中最初對黃柏的藥用功效的探索又是怎樣的呢?《神農本草經》對黃柏的臨床功效主要分為幾大類,第一類是「主五臟腸胃中結熱」和「止泄痢」,這是對腸胃疾病的作用;第二類是治「腸痔」,「陰傷蝕瘡」,這是對皮膚瘡瘍類疾病的作用;第三類是治療「黃疸」;第四類是治療「女子漏下赤白」等婦科疾病。

自《神農本草經》之後,《名醫別錄》《藥性論》等本草典籍對黃柏也有記載,但是對於黃柏的臨床用途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拓展。直到唐代的《本草拾遺》中,記載了黃柏可以「殺蛀蟲」和「主消渴」,這一個記載,讓黃柏的臨床作用有了一個新的方向,尤其是對於「主消渴」的發現,這對後世醫家運用黃柏治療糖尿病提供了文獻依據。

對於黃柏的藥用功效的記錄,《日華子本草》可以說是一個大轉折,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日華子本草》里,既沒有過多延續《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的記載,也沒有過多延續《藥性論》和《本草拾遺》的記載,堪稱是獨樹一幟。在《日華子本草》中,對於黃柏的藥效主要可以分為,生品和炙品,先來說說生品黃柏,「安心除勞,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淚」,「口乾,心熱」,「殺疳蟲,治蛔心痛,疥癬」;再來說說蜜炙黃柏,主要可以用於治療「鼻洪,腸風,瀉血」以及「後分急熱腫痛」。

對於黃柏的妙用,在金元時期,有了很大的進展。張元素指出,黃柏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腰無力」;李東垣指出,「黃柏、蒼朮,乃治痿要藥,凡去下焦濕熱作腫及痛,並膀胱有火邪,並小便不利及黃澀者,並用酒洗黃檗,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佐」;朱丹溪更是創立了二妙散、上中下通用痛風方。這些臨床運用,可以說將黃柏的臨床功用,朝著一個新方向發展了,尤其是朱丹溪對黃柏的妙用,現代藥理也得到證實,黃柏具有抗痛風的作用。

在《本草匯言》中,稱黃柏為「濟坎降離之藥也」,「陰火攻沖,骨蒸鬱熱,小腹隱疾」,用黃柏「能抑陰中之火」;「濕熱不清,膝脛疼痛,步履艱難」,用黃柏「能清濕中之熱」;黃柏「稟至陰之氣,而得清寒之性,益陰清熱,仗此專功」;無論是「虛火之上浮」,還是「濕熱之下浸」,「俱用黃柏可以治之」。《本草經疏》指出,黃柏「乃足少陰腎經之要藥,專治陰虛生內熱諸證,功烈甚偉,非常藥可比也」,更是對黃柏的臨床效用的肯定。黃元御在《長沙藥解》中說,黃柏「最瀉肝、腎、脾、胃之陽,後世以此為滋陰補水之劑,誤人多矣」,此說可參。

對於黃柏的炮製及其作用,《醫學啟源》指出,黃柏「二制治上焦,單制治中焦,不制治下焦」;《本草綱目》進一步指出,「生用則降實火,熟用則不傷胃,酒制則治上,鹽制則治下,蜜制則治中」。而現代的中藥炮製也認為,黃柏分為生品、鹽制、酒制、炒炭四種。生黃柏長於清熱、燥濕、解毒,可用於熱毒瘡瘍、濕疹、痢疾、黃疸;鹽黃柏可緩和苦燥之性,不傷脾胃,長於滋陰降火,可用於腎虛火旺所致的痿痹、帶下、骨間疼痛;酒黃柏可緩和寒性,增強清濕熱、利關節的作用,還能引藥上行、清上焦熱,可用於熱壅上焦諸證,以及足痿;黃柏炭善於止血,可用於便血、尿血、崩漏[1]。

黃柏的臨床運用,也與配伍有一定的聯繫。黃柏與白頭翁、黃連、秦皮配伍,可用於治療濕熱瀉痢;黃柏與梔子、茵陳、大黃配伍,可用於治療濕熱黃疸;黃柏與芡實、車前子、白果配伍,可用於治療濕熱帶下、帶下色黃;黃柏與蒼朮、牛膝、生薏苡仁配伍,可用於治療濕熱下注、足膝腫痛;黃柏與知母、生地黃、牡丹皮、秦艽配伍,可用於治療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盜汗遺精;黃柏與黃芩、黃連、梔子配伍,內服外敷可以用於癰腫瘡毒;黃柏與苦參、白鮮皮、蛇床子配伍,內服外洗,可用於濕瘡瘙癢[2]。

黃柏的臨床作用,基於藥典和中藥學的角度來說,主要是「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然而,從古今的本草文獻以及黃柏在方劑中配伍使用的作用發揮,可以發現,黃柏雖然作為苦寒之藥,但是臨床用途是十分強大的。通過分析研究發現,黃柏主要有「瀉火堅陰,燥濕止痢,燥濕止帶,清熱除痿,清熱退黃,清熱通淋,解毒療瘡,斂瘡消癰,燥濕殺蟲」等臨床作用[3]。然而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柏具有對腸管的影響,對血壓的影響,降血糖,抗菌、抗炎、解熱,對免疫系統的作用,抗癌,抗潰瘍,抗氧化,抗痛風,抗病毒,對關節軟骨細胞的影響,昆蟲拒食等藥理作用[4-5]。藥理研究還發現,黃柏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變態反應,降壓等藥理作用,可用於感染性炎性疾病(腸炎、菌痢,泌尿生殖系統炎症,五官科炎症),皮膚科疾病[6]。

黃柏的臨床用量究竟有什麼講究嗎?總結歷代方藥以及現代醫家的臨床經驗,認為黃柏的臨床常用劑量為3~45g;如果用於治療高血壓病、病毒性肝炎、急性腎炎、尿路感染等代謝性疾病、傳染性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可與大黃、黃連、黃芩、梔子配伍,常用劑量為6~30g;如果用於治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性早熟等內分泌疾病,少精、遺精、陽痿、月經不調、閉經等生殖系統疾病,常與芍藥、淫羊藿、知母、五味子配伍,常用劑量為3~45g;如果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泄瀉等消化疾病,銀屑病、皰疹、帶下、尖銳濕疣等皮膚黏膜疾病,可與枳殼、蒼朮、萆薢配伍,口服常用劑量為3~20g,外用常用劑量為9~30g[7]。

對於黃柏來說,畢竟藥性苦寒,所以也有它的禁忌症。《本草求真》指出,黃柏「於實熱實火則宜,而於虛熱虛火,則徒有損而無益」,並進一步強調,「陰寒之性,能損人氣,減人食,命門真元之火,一見而消亡,脾胃運行之職,一見而沮喪,元氣既虛,又用苦寒,遏絕生機,莫此為甚」。目前來說,黃柏的藥理作用也還是比較強大的,比如在抗潰瘍、抗氧化、抗癌、抗菌、免疫抑制、降血糖、降血壓、抗肝炎等方面有著較強的藥理作用;但也要記住,黃柏苦寒易傷胃氣,不要大量長期服用,如果是脾虛泄瀉、胃弱食少的人群,要禁服黃柏,如果是過敏體質且對黃柏過敏者,也要禁服黃柏,以免引起過敏反應。

參考文獻

[1]葉定江,張世臣,吳皓.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炮製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高學敏,白玉,王淳.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第7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3]丁舸,張愛寧,辛增平.試論黃柏在方劑中的配伍意義[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21(3):19-21.

[4]龔淼.黃柏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9,9(4):318-320.

[5]胡俊青,胡曉.黃柏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現代研究[J].當代醫學,2009,15(7):139-141.

[6]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7]唐爽,李修洋,邸莎.黃柏的臨床應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醫藥,2019,39(8):1008-1012.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