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平的之省
四川的盆地獨樹一幟,數百萬年的板塊變化構造了這個大「隕石坑」。
新疆有美味的水果,但也有一望無盡的沙地,降雨在這裡是一件難事……
江蘇風景一覽
隨著長江流向越往下,地勢變化愈發明顯,平坦廣袤,大江大河匯入海洋。
但要說中國境內哪裡最平坦,一定非江蘇莫屬,江蘇有著全國地勢最低的地形,水系發達,素有水鄉江蘇、魚米之鄉的稱呼。
就連國內的其他幾個平原也比不上江蘇,江蘇的平原給人帶來的是一種山水連成片,上下齊平的感受。
整個省市最高峰玉女峰也只有625米,獨特的地理構造自然也造就了別具一格的人文風情。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蘇的人文風情就像當地的水系資源一樣豐富。
境內年降雨量大約在150~400毫米左右,太湖、白馬湖、洪澤湖、石臼湖……江蘇湖泊眾多,怎麼也看不盡。
除此之外,交織遍布整個平原的河流也十分豐富,運河豐富的江蘇在船運業方面也表現優異。
整個中國5個大型淡水湖,江蘇就占了兩個,除此之外,江蘇的地下水資源也異常豐富。
據統計,江蘇境內對農業開發意義的淺層水資源為徐淮地區,當地淺層水資源大約在29億立方米每年。
正因如此,江蘇的氣候也表現得十分穩定,不會出現早春或者晚冬的情況,季節分明,是一處居住的好地方。
江蘇大致可以分為蘇南、蘇中、蘇北三個地區,周邊有眾多連接地區,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地址構造來看,以盱眙至響水深斷裂帶為界限,由此劃分南北兩個區域。
北區地形起始於太古代,地質構造穩定,並且是華北古代大陸的東南邊緣部分。
當地岩層有較多缺失,主要集中在古生代和中生代,這說明自陸地形成以來,當地以隆升為主。
而在南區,則是揚子古代大陸的最東端,這裡起始於上元古代。
當地從震旦紀發展至今,岩層發育完整,這說明當地陸地形成主要以沉降為主。
江蘇的地形圖
江蘇地形之平
江蘇地形平坦從這裡我們便可以初見端倪,但是我們可以從整個中國地理面貌來分析。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主要由山地、丘陵和高原構成,占據整個陸地面積的67%。
其中盆地和平原占據陸地面積的33%。
東西和東北一帶至西南方向以山脈居多,西部則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裡的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
造就中國這種地理面貌的主要原因在於青藏高原的隆起,這也使得中國整個地勢就像階梯一樣分布明顯。自西向東,然後逐漸下降。
中國地貌展現
通過簡單的地理了解我們可以得知,第一階梯便是以青藏高原為主,然後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以及雲貴地區和四川盆地等構建第二階梯,此處的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
過了第二階梯後,便是第三階梯,到了這裡,海拔迅速下降,地勢起伏愈加平緩,高度在500~1000米以下。
該地段平原較多,自北向南有東北、華北平原,以及長江中下游平原。
再向東,則是我國的大陸架淺海區,這裡便是第四級階梯,也是高度最低的地段,水深不足200米。
中國的地形決定了河流的分布以及流向,主要河流以長江、黃河、珠江為主。
長江從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地區開始,後續分支出來的幹流先後流經多地,而江蘇則處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最後匯入東海。
從氣候條件方面來看,中國複雜多樣的氣候促成了豐富多樣的農業發展。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特點為溫暖濕潤,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這也是江蘇氣候條件宜人的一個重要因素。
崑山的周莊
平原作為江蘇的主要地形,其成因在於長江和淮河的影響,河流沖積帶來的沖積平原賦予了江蘇的平原地貌。
在長江三角洲地帶,江蘇蘇南平原、江淮平原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其他平原共同組建了江蘇全省的平原地區,絕大部分海拔不會超過50米。
沖積平原由河流沉積作用在中游地區形成沖積扇,以及河口三角洲間形成下游平原地貌。
河流下游區域,由於水流勢能明顯不足於上游,而下游地區的地勢通常比較平坦。
典型的沖積平原樣貌
受河流作用的影響,上游因河流侵蝕的大量泥沙被帶到下游後因為流速不足以攜帶泥沙,因此泥沙便在此沉積。
當河流發生水浸時,泥沙便會在河的兩岸沉積,最終逐漸形成沖積平原。
從長江流域的地理位置來看,江蘇省能夠從長江河黃河中補充大量泥沙,充足的泥沙能夠為後期的地形提供充足的條件。
儘管江蘇地區水運豐富,但泥沙構建的海灘以及沖積平原的地形特點,使得江蘇缺乏海運港口。
沖積扇的表現
江蘇氣候之平
不過江蘇地勢平坦雖然給當地帶來了不錯的農業發展,但完全平坦的地形也不完全儘是好事。
江蘇在氣候上屬於東亞季風區,並處於亞熱帶河暖溫帶之間的過度地區。
由於平坦的地勢,當地氣候在變化方面不會受到太多的地形阻擾。
以淮河、蘇北灌溉總渠為界線,北部地區屬於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
江蘇氣候特點
因此季風氣候顯著帶來的現象便有明顯的四季變化,正因如此,江蘇地區很容易受到氣象災害的威脅。
當地氣象災害主要有大風、雷暴、冰災等,受異常天氣的影響,有時甚至會出現寒潮、冰雹、暴雨洪澇以及旱災等災害。
一旦中上游地區水量過大,間接的也會影響下游,最終導致洪澇出現。
江蘇地區由於缺乏地形干擾,所以氣象災害的危害通常都非常直接。
如果發生大型災害,江蘇地區受到的影響會十分嚴重。
同時江蘇平原又為沖積平原,所以在河流沿岸的平原地區進行農業發展容易受到自然變化限制和影響。
由於我國氣候特殊,江蘇地形又以平原為主,一旦發生氣象災害便很容易向四處蔓延。
無錫的太湖
根據以往的記錄顯示,江蘇在2008年因氣象災害死亡85人,農田遭受損失,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5億元人民幣。另外在「十五」期間,江蘇省災害的經濟損失平均在每年100億元左右。
可以看出,儘管江蘇有著得天獨厚的農業發展條件,但是仍不能避免自身地形帶來的影響。
這在江蘇的歷史中有著眾多記錄,例如南北朝時期,《晉書》記載了晉咸寧四年的大水。
由於降水帶來的洪水,以及早期排水不暢的問題,江蘇農業受到了嚴重影響。
」水陸失宜,放牧絕種,樹木立枯……」而當時的解決辦法則是開鑿陡坡泄洪,這樣才解除了部分農業危機。
蘇南地區的水汽輻合
不過這一舉措在後來也使得淮南地區不少堤壩被決毀,水田變成了陸田,只能從事旱作。
從另一方面來看,江蘇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恰好也說明我國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
從礦產來看也是如此,國內的礦產也主要集中在遼寧、川西一帶。
但是從近年來的發展變化來看,江蘇也發現有眾多的能源礦產。
其中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另外還有一些非金屬礦。
這在未來一定可以給江蘇帶來的更多的發展機會,作為全國最平坦的一個省,江蘇的地貌和變化發展想必還會有新的際遇
江蘇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沿海省份,簡稱「蘇」,位於華東地區。公元1667年因江南布政使司東西分置而建省。省名為「江南江淮揚徐海通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與「江南蘇松常鎮太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合稱之簡稱。轄江臨海,扼淮控湖,經濟發達,文化昌盛。擁有吳、金陵、淮揚、中原四大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徵。江蘇省東臨黃海,與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東省接壤。地跨長江、淮河南北,在地域文化上呈現出明顯差異。東吳以來經濟文化一直比較繁榮,改革開放以後發展較快,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水文
江蘇省江蘇跨江濱海,河湖眾多,水網密布,素有「水鄉江蘇」之稱。
全省大部分地區水系相當發達,共有大小河流和人工河道2900多條,陸域水面面積達1.73萬平方公里,水面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國各省中居首位。其中尤其以長江以南的太湖平原和長江以北的里下河平原,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蛛網狀,分布極為稠密,為大面積的水網密集地帶。
氣候
江蘇屬於溫帶向亞熱帶的過度性氣候,基本以淮河為界。江蘇省各地平均氣溫介於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增高。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1.0~3.3℃,其等溫線與緯度平行,由南向北遞減,7月份為最熱月,沿海部分地區和里下河腹地最熱月在8月份,平均氣溫26~28.8℃,其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溫度由沿海向內陸增加。全省春季升溫西部快於東部,東西相差4~7天;秋季降溫南部慢於北部,南北相差3~6天。
地形
江蘇地處江淮平原,地形以平原為主,江蘇省的平原面積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70%以上,比例居全國各省首位,主要有蘇南平原、蘇中江淮平原、蘇北黃淮平原組成。江蘇地形地勢低平,河湖較多,平原、水面所占比例占全省的90%以上,仍居全國各省首位,這是江蘇的地理特點。
江蘇是全國地勢最低的一個省區,絕大部分地區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占全省總面積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脈、雲台山脈、寧鎮山脈、茅山山脈、宜溧山脈。連雲港的市郊雲台山玉女峰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江蘇第二高山:宜興市張渚鎮嶺下村黃塔頂,最高峰海拔611.5米,蘇南山區第一高峰。江蘇第三高山:常州市溧陽戴埠鎮境內的南山,最高峰海拔508米,蘇南地區第二高峰,吳越弟一峰。位於徐州市區東北40公里賈汪區境內的大洞山,海拔361米,又名茱萸山、九十九頂蓮花山,屬淮陰山脈,周圍大小100餘山頭,連成一氣,森林、灌叢、灌節叢、衡疏四種植被300多種植物分布其中,景深木秀,綠濤洶湧,被徐州市列為生態自然保護區。
旅遊資源
著名旅遊景區
全省有3處世界遺產(其中1處正申遺中)、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5A級景區15家、4A級景區超100家、2處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處國家級地質公園、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8座全國優秀旅遊城市、12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明清皇家陵寢——明孝陵、京杭大運河(正申遺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高郵民歌、崑曲、古琴、南京雲錦織造技藝、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剪紙、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端午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湖、南京鐘山、雲台山、蜀崗瘦西湖、三山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蘇州、揚州(首批)、徐州、淮安、南通、鎮江、常熟、無錫、宜興、泰州
擬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常州、江陰、高郵、崑山、宿遷、高淳
01
大禹治水分九州時,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現在的江蘇省在當時屬於九州中的徐州、揚州二州。
徐州位於淮河以北、泰山以南,包括今天的江蘇省部分、安徽省部分。
揚州位於長江流域,包括今天的上海市、江蘇省部分、福建省部分。
02
夏朝封的諸侯國之一:徐國,都城為徐城(今江蘇泗洪縣),至周穆王時期才臣服於周朝,強盛時疆域擴張到整個蘇北、皖中、魯南等江淮廣大地區。春秋時期公元前512年被吳國所滅。歷44代君王,享國一千六百餘年。
03
吳國(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
04
據史書記載周太王生有三子,長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
季歷的兒子姬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
周太王想傳位於姬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
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採藥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定居於梅里(今江蘇無錫的梅村),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
05
邗溝又名「胥溪」、「胥江」,是世界上第一條運河,河長197千米。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由伍子胥主持,於公元前506年開挖。北宋時期,邗溝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閘──復閘。元代開通京杭運河,邗溝成為其中一段。
06
現在的徐州古稱彭城,原始社會末期,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徐州自古就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
07
清初,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兩江總督署駐江寧(南京),江蘇巡撫衙門駐蘇州。這是江蘇建省之始,江蘇省得名於「江寧府」與「蘇州府」之首字,簡稱「蘇」。
08
江蘇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南京早在100-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60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湯山生活,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
09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採用吳語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戲劇形式。它起源於蘇州,併流行於蘇州、以及江、浙、滬一帶。清代中葉進入鼎盛時期。
10
崑曲,在元朝末期(14世紀中葉)產生於蘇州崑山一帶,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使崑山腔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11
蘇州是孫武的第二故鄉和功成名就之地,相城區是孫武的歸隱終老之地。
孫武墓地位於今蘇州市相城區元和鎮。
12
2016年底,江蘇共有內河航道總里程24366公里,占中國航道總里程的1/5。全省等級航道總里程8709公里,其中四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3042公里,等級航道與四級以上航道里程均居中國第一。
13
江蘇沿海沿絕大部分是黃海,海岸線長954公里,大陸海岸線長度全國排名第七。
14
江蘇連雲港市錦屏山已形成18億年,是全國最古老的山體。
15
江蘇連雲港有我國最早的石窟寺藝術雕刻,比敦煌石窟還早300年的東漢摩崖造像——孔望山摩崖造像。
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錦屏山的東北,新浦以南5里。相傳孔子曾登臨此山以望東海,故名孔望山。
16
連雲港的將軍崖岩畫,是以石器敲鑿磨製而成的岩畫,距今約7000年歷史。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岩畫。
17
連雲港的花果山中,鑿有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個漢字——「神」字,叫做神字王。
取字於唐代懷素和尚的書法,字長39.4米,寬15.8米,深0.6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漢字摩崖石刻。1996年入選金氏世界紀錄。
18
連雲港雲台山玉女峰為江蘇省最高峰,海拔625米。
19
江蘇是中國地勢最低的省區,平原面積占比86.89%,達89706.03平方千米,比例居中國各省第一。
20
江蘇是全國擁有歷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
有7座歷史文化名城:第一批南京,蘇州,揚州;第二批鎮江,徐州,淮安,常熟。
21
我國地跨南北分界線的省份,從東到西依次是:江蘇省、安徽省、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
22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
23
南京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在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
24
在蘇州的草鞋山遺址發現了馬家浜文化水稻田,該稻田距2017年約有6000年的歷史,是中國發現最早有灌溉系統的古稻田。
25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清涼山修築城邑,當時清涼山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就把此城命名為金陵邑,南京的別稱金陵由此而來。
後來孫權遷都至此,改名叫「石頭城」。
26
江蘇的南京港是我國最大的內河港,同時也是亞洲最大內河港口。
南京港早在三國時就成為軍港和商港,元代起是南糧北運港口之一;
明代時,是鄭和下西洋的基地港,鄭和在南京港起錨,開啟七下西洋。
27
南京有「十朝都會」和「六朝古都」的稱呼。
「十朝都會」指的是: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
這十朝中,僅有東晉一朝在南京定都的時間超過了一百年。
28
「六朝古都」(222–589年),是指唐朝以前的南方六個朝代。即孫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
29
南京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現完整保存25.1公里。
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於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歷時達27年。城牆主體是明代,但也有南唐、東晉的城牆殘部。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最古老的城牆是石頭城。
30
南京烤鴨是北京烤鴨的發源地,
傳說沒有一隻鴨子能活著離開南京。
31
傳說沒有一隻鵝能活著離開揚州。
32
國內有很多條中山路,南京市的中山路是我國第一條以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道路。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而建的。
33
南京的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於明永樂十年(1412年)於建初寺原址重建,其前身是東吳赤烏年間(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大報恩寺的核心建築: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位列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蹟,被稱為「天下第一塔」。
34
大報恩寺出土的文物「阿育王塔」中的佛頂真骨,是世界現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頂骨舍利。
35
南京的雨花台和雨花石,除了都帶「雨花」二字之外,沒有其他聯繫,雨花台不產雨花石,南京六合區及儀征市一帶是全國雨花石的主要產地。
36
盱眙縣於漢代建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祖籍於此。境內出土過世界最早的彗星運行圖。
37
白局,是南京地區唯一的本土古老曲種。是以南京方言進行演唱的說唱曲種據南京曲藝志記載,起源於六合農村吹打班子,成長於織錦機房。
38
南京南站,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占地約70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5.8萬平方米,是亞洲第一大火車站和亞洲第一大高鐵站。
39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彙編整理而成。
40
浡泥國王墓,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安德門外石子崗烏龜山南麓,為15世紀初浡泥(今汶萊)國王麻那惹加那之墓,是中國現存僅有的兩處國外國王墓之一。
41
古浡泥國自北宋開始就與中國有著友好交往的歷史。明永樂六年,浡泥國國王攜王室、陪臣,共計150多人,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同年10月病故南京城,年僅28歲。
明成祖朱棣遵其「希望體魄托葬中華」的遺願,以禮葬王侯的儀式埋葬,諡恭順王,建祠祭祀,並以西南夷人身份入籍中國墳戶,世代為之守墓。
42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時,聽從劉伯溫的建議,填燕雀湖建造宮殿。後來明太祖晚年時,被填湖的區域出現了地基下沉的現象。
不過燕雀湖並未完全消失,有一部分湖體殘留了下來,就是現在鐘山南麓的緊貼南京城牆的前湖。
43
世界上第一座真正人口達百萬的城市是南朝梁(502年-557年)的建康,即現在的南京。
當時的建康城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亦是當時最繁華的城市。
44
明末時在揚州城內發生的「揚州十日」事件,是慘烈的屠城事件 。
弘光元年(1645年),史可法率領揚州人民阻擋清軍南侵守衛戰失敗之後,清軍對揚州城內人民展開了屠殺。
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幸免於難者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僅被和尚收殮的屍體就超80萬具。
45
全國年代最早的金縷玉衣,於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是目前國內出土的金縷玉衣中玉質最好、玉片數量最多、工藝最精的一件。距今超過2000多年,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
46
山塘街是白居易在任時建造的,全長3.8公里。唐寶曆元年,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對蘇州城外西北河道進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開挖成直河,稱山塘河,便於行舟。又把挖出泥土填堆成長堤,長堤寬闊成路,直通虎丘,後人稱「白公堤」,堤長七華里,又稱七里山塘。
47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年間共產生狀元43人。
48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人。
49
中國歷史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狀元,傅善祥,南京人。1853年(清咸豐三年)太平天國開創科舉女科,傅善祥報名參加女科考試後,高中鼎甲第一名。
50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狀元,張謇[jiǎn],祖籍江蘇常熟,今海門市常樂鎮人。他於及第後次年即從事實業活動,主張「實業救國」。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51
咸豐六年(1856年)狀元,翁同龢,江蘇常熟人。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在中日甲午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的變法主張,並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的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52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濬,寫成了我國十九世紀最重要的兩部植物學專著《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
53
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狀元,洪鈞,江蘇蘇州人,是在外交方面成就最大的狀元。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還利用西方資料撰著了《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54
江南四大才子又稱「吳門四才子」,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
電視劇中用周文賓替代了徐禎卿,然而周文賓是虛構的人物。
祝枝山天生左手六根指頭,和唐伯虎是相交多年的好友。
55
設計羅浮宮金字塔的建築設計師:貝聿銘,是蘇州望族之後,獅子林原來是他家的宅子。
現在蘇州的新博物館就是貝聿銘先生設計的。
56
道教始祖張道陵——江蘇豐縣人;
南朝宋祖劉裕——江蘇鎮江人;
梁朝高祖蕭衍——江蘇丹陽人;
徐霞客——江蘇江陰人;
漢賦大家枚乘——江蘇淮安人;
巾幗梁紅玉——江蘇淮安人;
建安七子陳琳——廣陵射陽人;
民族英雄關天培——江蘇淮安人;
蕭何——江蘇豐縣人;
劉邦——江蘇豐縣人;
樊噲——江蘇沛縣人;
項羽——江蘇宿遷人;
虞姬——江蘇沐陽人;
韓信——江蘇淮陰人;
劉鶚——江蘇淮安人;
祖沖之——江蘇南京人;
吳承恩——江蘇淮安人;
施耐庵——江蘇興化人;
朱自清——江蘇連雲港人;
瞿秋白——江蘇常州人;
范仲淹——江蘇蘇州人;
秦觀——江蘇高郵人;
張若虛——江蘇揚州人;
顧炎武——江蘇崑山人;
金聖嘆——江蘇蘇州人;
鑒真和尚——江蘇揚州人;
盛宣懷——江蘇常州人;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
葉聖陶——江蘇蘇州人;
徐悲鴻——江蘇宜興人;
錢鍾書——江蘇無錫人;
呂叔湘——江蘇丹陽人;
呂鳳子——江蘇丹陽人;
吳冠中——江蘇宜興人;
華羅庚——江蘇常州人;
茅以升——江蘇鎮江人;
黃鳴龍——江蘇揚州人;
鈕經義——江蘇興化人;
星雲大師——江蘇揚州人;
鄭板橋——江蘇興化人;
曹雪芹——江蘇南京人;
喬冠華——江蘇鹽城人;
瞎子阿炳——江蘇無錫人;
蔡振華——江蘇無錫人;
游本昌——江蘇泰州人;
董明珠——江蘇南京人;
俞敏洪——江蘇江陰人;
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