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人不進廟
在我們的認知里,寺廟是佛門聖地,莊嚴肅穆、香雲繚繞,僧人慈悲為懷,人們虔誠求拜,如此,人們得以心安,但古人為何說一人不進廟呢?
「一人不進廟」是有典故的。唐朝末年,一個商人住進一座寺廟,寺廟主持見財起意將其殺害,後來官府破獲此案緝獲兇手,此事才流傳開來。
此後,人們便告誡後輩們「一個人切莫入寺廟」,因為古代寺廟僧人多有不良之輩,很可能會見財或見色生出歹意,從而害人喪失性命。
一、古代寺廟或可能魚龍混雜
古代戰亂頻仍、災害連年,人們流離失所、奔波逃命,常常將破敗、偏僻的寺廟作為棲身之所,我們在影視里常看到這樣的情節,而事實也是如此。
因此,寺廟看起來是一個神聖之地,卻同時也是古代為數不多的公共場所。在這樣的場所里,往往充斥著各類人群,難免會藏污納垢、魚龍混雜。
而其中一些人為了活命,很可能會成為歹人,謀取他人利益,掠奪他人錢財等。有的更為兇狠的犯人為逃避法律制裁,還會削髮入廟成害人惡僧。
如果一個人進廟,形單影隻、孤立無援,很可能被歹徒盯上,成為搶劫對象,而任由宰割。如果是一個單身女子,那就更危險了,不僅被劫財劫色,甚至還可能丟掉性命。
二、一人進廟,有瓜田李下之嫌
寺廟裡有各種貴重的器皿,還有鼎盛的香火錢等。一人進廟,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如廟裡物品丟失,你百口莫辯,跳下黃河也洗不清偷盜嫌疑,再說古代也沒有監控這種東西。
就算佛祖信你,廟裡和尚未必會信你。而有人結伴或人多時進廟,就安全得多了,就像我們辦公事一樣「一人為私,兩人為公」,互相好歹有個監督,會避嫌不少。結伴是最明智的。
再有,殿內空無一人,一人進廟,遇怒目圓睜、高大威猛的佛像,再加之殿內肅穆、寂靜,再強大的內心也會恐懼。這不是你內心不虔誠、不堅定,而是正常人對環境的本能反應。
綜上,以上這些都涉及到古今差別與人性,有著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及局限,古今寺廟情況並不完全相同,人性在不同社會也自然有所不同。
「一人不進廟」告訴我們:一、遠離危險環境,不要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二、人性本善,但在生存面前,人性經不起激。三、遠離瓜田李下,時刻謹記,安全第一。
02:二人不看井
「二人不看井」也是有典故的。北宋年間,有兩個秀才進京趕考,其中一人學問很好,還帶了很多錢。這讓另一人心生歹意,擔心自己的功名被搶,又覬覦對方的錢財,因而一直想加害對方。
他一路上心懷鬼胎,找機會下手,但苦於天不作美,一直未得逞。剛好有一次在行路時,突然發現前面有一口井,他跑到井邊,向秀才招手:「你看這井水多清澈啊」。
兩人正是口渴難耐之際。秀才一聽說,也趕緊跑到井邊,伸頭觀看,正欲要取水解渴時,卻被他一把推了下去。這人去了心病,得了對方錢財,揚長進京趕考而去。
井,原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有著傳統文化的脈流。但曾幾何時,井也逐漸成了危險地,與不熟悉的人處於此地,難免成全了對方的害人之心,因而古人說「二人不看井」。
還有,兩人一同看井,萬一其中一人不小心掉下去,另一個人就百口莫辯,成了殺人嫌疑了,但這個事本來就與他無關,因而古人也說「兩人不看井」,很有道理啊。
再有,人性在功名利祿面前,本惡的部分被激發出來。人性如此不堪一擊,主要因為人太貪婪了,其實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太過執著反被束縛、被其害,又何必?!
「二人不看井」堪稱醒世恆言,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常懷戒備之心,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既便你不害人,卻也阻止不了別人害你,因此得小心設防。
03:三人不抬木
「三人不抬木」是說三個人不要抬一顆樹,這句話其實與「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道理有些相通,都是指團隊合作的問題。
三個人一起抬一顆樹,一般這樣分配的,頭尾各一個,中間一個。其實,我們現在當然知道,抬木兩人最佳,如果三人抬木就會出現問題。
三個人一起抬木,頭尾兩人用的力,由中間那個人控制,但如果中間那人偏心,偏向其中一方多些,那麼另一方就會承受更重的壓力。
你們3個好朋友一起合夥做生意,其中一個人很可能會偏向另一個人,並且和另一個人聯起手坑你,到時你孤立無援,也就只能受了。
所以,這種三人合作的情況,很可能導致失衡,讓團合合作失敗,畢竟被坑的那人早晚也會明白的。其實,究其實質,就是利益分配不均。
還有「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人少好乾活,人多反而不幹活了。這聯繫到企業管理,其實就是責權利不明,責任、分工不明確。
沒有明確的責任、合理的分工、利益的分配,以及嚴格的責任管控,很容易造成員工之間相互推諉、扯皮,產生內耗,從而導致生產效能低下。因此要鎖定責任。
「三人不抬木」告訴我們:如果要讓團隊繼續順利合作下去,那麼就得兼顧、平衡團隊里每一部分人的職責、權利和利益,否則一旦有所偏頗,就會讓整個團隊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