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9月至今,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音樂總監趙麟終於得到了片刻休息,但不徹底。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前,他剛與冬奧會閉幕式音樂相關負責人溝通完。
作為音樂總監,作曲家趙麟更像是一個音樂導演,一面向冬奧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溝通彙報,一面協調編導、樂隊、錄音師等各條業務線的工作。他時常要做一位傾聽者,安撫神經高度緊繃的作曲家。「經常收到微信語音矩陣,一下子五六條60秒的語音。」
出生於音樂世家的趙麟,是青年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他曾為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創作多部協奏曲,為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馮小剛等多位知名導演創作電影音樂。但投身至冬奧會項目中,他更希望將創作機會留給更多年輕的作曲家。
「很多朋友說你作為總監,應該自己多寫幾段曲子,這是多好的機會啊,但我覺得我所有的精力都應該放在幫助導演和作曲家們完成他們的作品上。」趙麟說。
冬奧
有時就一支小號獨奏
反倒能感動億萬人
2019年9月,作為音樂總監的趙麟正在人民大會堂排練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晚會時,接到了張藝謀拋來的橄欖枝。
「用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一個浪漫的故事。」是張藝謀為冬奧開幕式定下的大方向。這其中,音樂的作用不可或缺,它看似不顯山露水,但稍不注意就會破壞整體調性。
本屆冬奧會開幕式最終呈現的音樂,是多首風格迥異卻彼此和諧的作品。當清澈、空靈的童聲唱出「雪花,雪花,開在陽光下。在故鄉,在遠方,都一樣閃亮」時,手持和平鴿的孩子們腳踩星光在場內奔跑,「天下一家、一起向未來」的信念隨著音符潤物細無聲地流淌出來。
開幕式現場的趙麟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NBD:2月4日晚,開幕式還沒結束,冬奧會的音樂率先出圈,觀眾對「二十四節氣」、冰雪五環音樂、阜平孩子們希臘語演唱、主題曲等印象深刻。每個階段的音樂不同,但整體又是和諧的,這是怎麼做到的?
趙麟:我們有一個總目標,在開幕式上,做出一個浪漫、感人,而且是娓娓道來的冬奧故事。所以,大家做事情的基調更加明確。
導演強調,我們音樂上的大方向是「可聽度」要強,也就是說要好聽。要考慮全世界觀眾的聽覺習慣和接受程度,希望大家能很快感受到音樂傳遞的信息。再加上我們有主題——「一朵雪花」,所以大家會覺得雖然形式比較豐富,但總體感覺很統一、很流暢。
NBD:在開幕式音樂中,最難的是哪一個?
趙麟:初期,被邀請參加創作的作曲家超過50位,其中《冰雪五環》請了十幾位青年作曲家,那是最難、結構最複雜的一個節目。從「黃河之水」到「冰立方」升起;從歷史回顧到北京出現;再到打冰球和雕刻的五環……這一系列的音樂和視頻之間是咬合最緊密的,同時在創作過程中也是不斷地互相刺激,共同提高,這個節目從開始到完成用時接近一年。
與此同時,所有其他節目都在同步推進,像《雪花構建》那個節目,我們在去年夏天就覺得音樂風格基本定型了,但隨著排練的深化,結構上還在不斷繼續調整。 所以每個節目,不管是前期很快就確定了風格,還是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方式,我們每位作曲家的工作腳步都沒有停下。
雖然《雪花構建》是最早確定風格的節目,但修改的最後一個作品也是它。一月底審查後我們又調整了一次,包括音樂都重新又錄了一次。
導演對所有部門,不管是在前期創作上的要求,還是後期已經覺得差不多時,都沒有懈怠,都還在嘗試尋找新的想法。整個開幕式都一直在打破我們的欣賞習慣和常規感受。
正在執導創作的趙麟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NBD:從2008年奧運會到今年的冬奧會,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給世界傳遞中國文化上,你所理解的變化是什麼?
趙麟:2008年我們的心態是特別想給世界展示當時的國家狀況,我們有能力去舉辦一屆奧運會。同時想展現給全世界,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有多麼璀璨。現在不用展示這些,我們懷揣著一顆真誠的心,用樸實簡單的方式告訴全世界我們的理念。
具體到音樂節目,宏大敘事是否能達到震撼的效果?一個很小的表達是否能直擊心靈? 有時就一個獨奏,反倒是感動了億萬觀眾,比如由一個小學生來吹小號,或者主題歌的第一句由一個小姑娘領唱,這些都讓大家深受感染。
表面上看,冬奧會開幕式是精彩好看,其實後邊蘊藏了很多中國文化的思想精髓。這就是繪畫里的一句話,叫「遠看其勢,近看其質」。
破題
用古典音樂表達「立春」
在共性主題中展現個性光芒
藝術創作往往充滿個性,而冬奧會作為面向全世界的國際性賽事,開幕式的設計不僅要向世界展現中國風采,更要讓每一位觀眾都能理解我們發出的聲音,這也是每一位參與創作者要尋找的「共性」。
趙麟把一部分冬奧會開幕式音樂創作看作是「命題作文」——在導演指定的大框架下創作出獨特的內容。「歷史上很多藝術作品都有過在同樣的主題下進行創作,這是很正常的,但能夠在同一主題的限制中展現出自己個性的光芒,這才是最牛的。」
NBD:冬奧會是一項全球性的盛會,首次操盤國際大型賽事的開幕式音樂,你覺得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趙麟:中國有中國的文化特性,其他國家也有他們的文化特徵,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找到不同文化的共性。
譬如說,在開幕式上看到的「立春」,這就是中國的文化特性,但我們採取了共性的表達方式。對很多國家的觀眾來說,他們習慣了古典音樂的表現方式,用他們最熟悉的方式去表達,而音樂的內核仍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外國觀眾感覺既陌生又熟悉。
NBD:創作者往往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與特點,而作為冬奧會的一部分,每個節目都要有統一的基調,你如何把握這一平衡?
趙麟:藝術是有個性與前瞻性的,藝術家需要比普通人更敏銳、更有先鋒性,但我一直和創作者們強調,最先要完成的是作品的功能性。要分清楚我們是在做一個「廣場文化」而不是「音樂廳文化」,要用大眾熟悉的語言去傳達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
其實,最開始導演就已經定下了雪花應該是溫暖、浪漫、美麗的,那麼每一位創作者都要向著這個方向寫,而不是以自己對雪花的感受進行創作,那就脫離了導演要求的整體框架。而在這樣一個大方向下,每一位創作者去描寫浪漫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去展現美的程度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展現自己個性的地方。在導演的大框架里填充,同時又能讓導演看到個性的光芒外露。
NBD:有多少人參與了冬奧會開幕式音樂創作與製作?你如何與創作者溝通?
趙麟:表面上音樂部門就4個人,我和三個助理,但實際參與音樂創作與製作的人非常多。單從作曲家來看,每個節目都至少請了5位以上的作曲家。
工作中的趙麟(左一)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其實,作曲家包括所有創作者的內心都是很敏感的,尤其是導演對於節目的效果有著近乎極致的要求,需要創作者翻來覆去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因為這不是創作者自己個人的創作,而是一個需要所有人都認可的創作成果。但這對於創作者來說,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就會不斷被「斃」、不斷被推翻,很容易就會情緒崩潰。
而且每一位作曲家的個性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每天都會發微信和我討論,和我講他的想法,而我作為音樂總監,最重要的就是和每一位作曲家溝通,幫助他們建立起自信心,這對於他們的創作非常重要。在開幕式之前我和很多作曲家都不熟悉,但在經歷過這次創作之後,我和他們都成了關係很好的朋友。
父親
不是因為我爸才選我
還是得有真本事
趙麟出生在真正的藝術世家。爺爺趙望雲早年曾與王森然、李苦禪等書畫泰斗一起組織吼虹藝術社,他的創作始終面向生活,尤其擅長表現大西北山水和各族人民的勞動生活,是「長安畫派」的開創者之一。父親趙季平是著名作曲家,為《紅高粱》《霸王別姬》《大話西遊》《大秦帝國》等經典影視作品譜寫了一首首經典的音樂,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
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趙麟也如父親一樣走上了音樂之路,多次負責影視劇、舞台劇、晚會節目的音樂創作以及音樂總監工作。但趙麟坦言,自己最初在音樂學習上並非一帆風順。
NBD:你走上音樂這條道路是本身的愛好,還是家庭的要求?
趙麟:最初是家裡的要求,小學的時候我父母覺得我應該學琴,就讓我練了六年,但我那時候對音樂沒什麼感覺,鋼琴彈得也就那麼回事兒。後來考西安音樂學院附中沒考上,就去了普通中學,也是從那個時候我就開始「放飛自我」,每天爬城牆、下河,徹底玩了一年,家裡也不太管我。
到了初二下半學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突然對音樂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寫歌,想要找老師教我,想考音樂學院,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走上了音樂這條路。這讓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那麼早找到自己的興趣,並且一路走下去。
趙麟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NBD:你的音樂創作理念是怎樣的?
趙麟:我爺爺一直十分強調生活對藝術創作的影響。因為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我爺爺離開家鄉,沿著黃河,每天就是畫沿途逃難的人們。可以看到,他筆下每一個人的生活狀態都是不一樣的,把傳統筆墨和勞動人民的生活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所以我們家藝術創作的座右銘就是「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而我從小潛移默化地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在我的音樂中也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創作理念。
NBD:你和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等多位知名導演都有過合作,是什麼促成了這一段段經典影視音樂的誕生?
趙麟:可以說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由於我父親的關係,我從小就和這些導演很熟,都是我叔叔輩兒的長輩。當他們想與新人合作的時候,我就成了他們考慮的一個人選。
但也只是有了一個被選擇的機會。所有的導演不會因為我父親是趙季平就選定讓我去做,如果我做得不行肯定要被立馬換掉的,還是要憑自己的真本事。
NBD:你怎樣看待父親對你的影響?
趙麟: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趙麟曾與父親趙季平和女兒趙珈婧芸一起登上央視《經典詠流傳》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小時候我覺得我爸真厲害,寫了那麼多好的作品,後來自己開始寫東西的時候覺得也就那麼回事,我也能寫得和他一樣好。但隨著年紀和經歷的增長,自己的積澱越來越深厚的同時,發現父親是一座我難以逾越的高山,才意識到自己還差得太遠。
女兒
爺爺是可以寵孩子的
但教育孩子是我的責任
「子承父業」是中國孩子在選擇職業時一個常見的選項,尤其是父輩在自己的領域有所成就時,往往也會期望子女能夠繼續在這一領域發展。
而談及對女兒的教育,趙麟對女兒的選擇完全尊重。那個曾在爸爸和爺爺的交響音樂會上獻花的小女孩,在去年年底拿到了伯克利音樂學院錄取通知書。但至於學音樂的女兒會不會「女承父業」,趙麟並不在意。
NBD:在你這樣的藝術世家之中,如果你的女兒只是把音樂作為愛好而不是事業,你會怎麼想?
趙麟:對於她的職業選擇,我完全尊重她的想法,尊重她的選擇。她小時候學過鋼琴、彈過豎琴,後來又唱歌,現在在演音樂劇,不管她選擇哪一項,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遵從自己的內心。
趙麟女兒趙珈婧芸出演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劇照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女兒小的時候,我曾強迫她練琴,每天練20分鐘也好,半個小時也好,我是想培養她的專注度,但到後來就完全是她自己去選擇了。
NBD:小時候做一定的要求,長大後尊重個性,這也是你們家的教育傳統?
趙麟:是的,從我爺爺對我父輩,到我父親對我的教育都是非常開明的。小時候父親對我是非常嚴格的,到一定年齡後他完全放手讓我自己去選擇要走的路。所以我有自己的個性,你能看得出來,我和我爸性格完全不同。
NBD:你父親又是怎樣和孫女相處的?
趙麟:有一年暑假我帶女兒回西安,讓她和爺爺待一段時間,而且把練琴的譜子也都一起帶上。因為畢竟爺爺在她心中的地位,和我跟她說讓她幹什麼是不一樣的。
我本來以為我父親能陪她練琴,結果我去接她的時候,她跟我說:「爺爺說了以後都不用練琴了。」
我父親說:「你女兒一上琴就哭,我就說那好,再不練了。」我說:「我還指望你幫我教育教育她呢,結果我父親跟我說了一句話讓我記憶特別深,他說,『寵孩子、哄孩子是我的事兒,教育孩子那還是你們的責任。父親有父親的角色,爺爺有爺爺的角色,你別搞混了』。」
NBD: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看重的是什麼?
趙麟:我覺得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心理建設,應該培養孩子建立一個強大自信的內心,有了自信心,無論在各行各業都能夠有出色的表現。就像這次冬奧會上,我們看到了很多00後的中國運動員,他們總是非常陽光,並且能夠不斷地超越自我,這離不開他們強大自信的內心。
此外,我發現,現在的孩子都很有個性,你讓他們去做什麼的時候,他們心裡想的是「為什麼」。所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並加以引導也非常重要。
記者手記|對子女最好的愛是尊重
與每經記者十年前採訪的「老趙」老師相比,如今的「小趙」老師更加風趣幽默、平易溫和。
作為趙季平的兒子,趙麟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資源,張藝謀、陳凱歌都是他「叔叔輩兒的長輩」,但正如趙麟所說「導演不會因為我爸是趙季平就選定我」。儘管有些人出生在世家,但如果想在專業上贏得尊重、在行業中獲取一席之地,無論任何人都需要靠實打實的個人能力。
對孩子的培養與尊重,說來容易做來難。藝術世家裡走出的作曲家趙麟,離不開趙季平對於趙麟職業選擇的完全尊重,讓趙麟能夠自己喜歡上音樂並為之付出努力。而趙麟也將這份家風繼續傳遞給了自己的女兒,看著女兒在音樂劇的舞台上發光發亮。
記者:丁舟洋 畢媛媛 李佳寧
編輯:董興生
排版:董興生
視覺: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