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作者丨安妮
什麼樣的教育才算成功?或許一千位父母有著一千個答案。在新上映的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父親馬皓文認為:家長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以身作則、互相信任,幫孩子培養關乎夢想、探索與堅守等品質,是教書育人的關鍵。在這一理念下成長的兒子,幸不辱命,成功成長為夢想中的航天員。教育最終的目的是什麼?也許我們可以在這部電影中窺見一二。
「我爸爸總說,只要你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做好地球上的任何事。直到今天,作為中國最年輕的航天員,我還是不能確定,自己是不是達到了父親的期望值……」
這段話出自昨日剛上映的一部電影——由鄧超、俞白眉執導的《銀河補習班》(Looking Up)。
《銀河補習班》講述了一對父子跨越漫長時光,收穫愛與成長的故事,深度聚焦在教育這個社會熱點話題上,正面探討了不同教育理念催生出的焦慮與衝突。
在這個讓人笑淚齊飛的溫情故事裡,我們不難從中窺見中國社會牽動萬億人神經的一隅——有關對人才的社會期待,有關下一代的教育。
影片導演之一俞白眉,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電影既是講我們眼前的現實,又是在講詩和遠方。
影片講述的90年代,高考被視為成為人上人的唯一出路。時至今日,我們仍常將高考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唯分數論」的盛行可見一斑。
而影片中的爸爸,卻給孩子辦了一個特別的補習班。「在這裡,孩子可以看到整個銀河,這不只是為了做某一個功課完成的補習班,這是一個關於夢想的補習班。」
電影在這對父子跨越幾十年的故事中製造了許多強烈的戲劇衝突,這些衝突在現實生活中的投射也許並不會像電影描繪得那樣極端,但卻著實戳中了無數中國家長的痛處。
不同教育觀念的衝撞下,蘊含著一個教育界永久的命題:什麼才是成功的教育?
01.
「考不上大學,就去賣煎餅」?
《銀河補習班》里的人物,大致代表了兩種不同派別的教育觀念。
影片中博喻學校的閆主任,代表著信奉「成績至上」傳統理念的那一批人,是電影中極為臉譜化的人物。
他具有大眾印象里守舊「嚴師」的幾乎所有特徵: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僅以學習成績衡量學生的優劣,杜絕學生除學習外的一切興趣,把狀元視為學校榮光的唯一象徵。
天性嚮往自由的馬飛在他的學校里處處碰壁,幾乎厭學。
閆主任(右)
而馬飛的母親馨予,則是這批人中的另一類典型。
她自打馬飛小時候就將「清華北大」列為孩子的人生第一目標,辛苦工作賺錢把孩子送進學業成績更好的學校,看著孩子不盡如人意的排名就教導孩子「再不去上補習班,成績上不去,就會被社會淘汰的。」
她甚至揚言,學習成績不好的話,到時候就只能到樓下賣煎餅了。
馬飛在母親的責怪下,也逐漸陷入自我懷疑,不相信自己能有做成事的能力。
馨予(右),馬飛母親
只看成績的「嚴師」、逼孩子補習的「虎媽」,他們秉承著相似的教育觀念:把考上好學校視為教育的終點,也把到達終點視為教育的成功。
雖然他們對孩子的愛仍是毋庸置疑的,但當孩子遇到階段性的失敗時,他們會陷入焦慮、恐慌,並把這些情緒轉化為壓力施加在孩子們身上。
甚至,在閆主任這個極端案例身上,當他的狀元兒子在大學的學業上受挫時,他無法接受兒子的失敗,對兒子施加了極端的壓力,並間接把兒子推入深淵。
而馬飛的父親馬皓文,則代表了另一派教育觀念。
當他問馬飛長大了想做什麼的時候,馬飛給出的回答是「清華北大」。於是這位父親厲聲教導兒子:「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
不同於孩子的母親,他更看重的是孩子成長的過程和其發展的全面性。在幫助孩子適應社會競爭規律的基礎上,為他們開拓更多方面的潛力和素質,讓他們成為更完整的「人」。
正如他在影片中說:「我想讓他學的不僅僅是知識,他必須知道人活著是為什麼。」
馬皓文,馬飛父親
這個教育方法獨具一格的父親,幫助馬飛在應試的海洋里豎起了一座明燈,找到夢想的方向。
這種將孩子的成長「立體化」,能力「全面化」,更站在孩子人格發展的角度的教育理念,也許更加接近「成功的教育」。
那麼,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應該把自己放在什麼樣的位置、扮演怎麼樣的角色,又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和理念幫助孩子完成人格的完整?
馬皓文的做法,或許具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02.
「兒子,相信爸爸嗎?」
馬飛的父親馬皓文,曾是個成功的建築工程師。
那年,他受委託成為東沛大橋的總工程師,在大橋建成開通之日,接過亞運會的奧運火炬,準備高舉火炬跑過大橋,宣告大橋的順利落成。
年幼的兒子馬飛被父親抱在手裡,「第一次享受虛榮的滋味」。
然而,橋卻在父子倆的眼前,轟然倒塌。
之後的七年,父親為單位背了黑鍋,鋃鐺入獄。
馬飛與母親相依為命,卻與深愛的父親聚少離多,自己也被身邊的所有人敵視,被當作那個把東沛大橋弄塌的罪人的兒子看待,受盡辛酸。
父親出獄後,果然成為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存在,父子倆得不到片刻安寧。
馬飛如所有十幾歲的孩子都會做的那樣,責怪、怨恨父親。曾經與父親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係,幾乎快要隨著東沛大橋同樣崩塌。
一個在監獄待過七年、不受身邊任何人待見的父親,如何贏回多年未見的兒子的信任?
在父子倆物質上、情感上最艱難的時候,風餐露宿中,父親摟住兒子說:「也有人會說你是笨蛋、蠢貨、廢物,對嗎?但爸爸相信你不是,永遠相信你不是。親眼看到爸爸建的那個橋塌了,對嗎?但爸爸這個人,不會塌。」
「兒子,相信爸爸嗎?」
父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用言傳身教的方式,讓兒子相信眼前的這個父親仍然是多年前那個會把足球改造成地球儀作為生日禮物的父親,這個慈愛、智慧的人,才是父親真實的模樣。
而更重要的是,他讓陷入自卑、迷茫的兒子感受到了最毫無保留的、來自家人對他的信任。
成功的教育,首先始於家長與孩子間的雙向信任。
這才最有可能打破兩者間的隔閡,為孩子建立起強有力的依靠——有信心依靠家人,更有魄力依靠自己。
也只有這種珍貴的信任,才能看似毫不費力地,把上一代的教育理念與精神品質傳承給下一代。
父親馬皓文是怎麼做的?
他在教導主任做下把馬飛開除學籍的決定時,面對著全校師生為馬飛下了期末年級前十的賭注,不僅公開表達了對兒子學習能力的信任,還甚至說「我再跟你打個賭,等他離開這個學校的時候,他會是這個學校最出色的孩子。」
馬飛的未來,恰恰是被除了父親外的所有人最看輕的東西。
他在父子倆身無分文的時候帶著兒子來到工地上,用自己的專業工程知識在兩分鐘內僅用水管、梯子和馬克筆幫助解決了爆破難題,順利獲得了意義重大的800塊錢,讓曾經誤解他的人刮目相看。
更重要的是,他在別人面前挺直腰板,對他人、也對兒子說,這是「知識的力量」。
他在深夜點燈為自己七年的牢獄之冤寫申訴書,被父親盛讚為「少年愛因斯坦」的兒子見父親工作至深夜,也前所未有地從床上坐起,打開課本學習。
在街坊鄰居大罵著要把自己和兒子趕出原來的屋子的時候,他一把擋在馬飛身前,朝這些局外人怒吼「我不會認輸的!」「永遠不認輸。」
第二天早晨,馬飛偷偷給了父親一張紙條,上面赫然寫著:像爸爸一樣,永遠不認輸。
影片中說道,家長怎麼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家長怎麼做。
馬皓文,便是對這句話最理想的詮釋。
03.
「銀河補習班,是最好的補習班」
家長與孩子間的雙向信任,意味著家長們應當把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將心比心,充分給予空間,又有利於適當的引導。
有了信任的基礎,有了情感的共鳴,下一步便是為孩子提供更有利於他們成長的教育生態。
不以無法定義孩子全部人格的「成績」為終極目標,而是為他們開闢更多疆域,走上成才、成人的道路。
長大後的馬飛,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
馬飛從被「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統治,到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過程,其中離不開父親馬皓文的教育哲學——他的「銀河補習班」。
雖然電影情節有誇大之嫌,但馬皓文的教育方式背後,關注孩子成長過程的理念之重要性不可否認。
這幫助他們看見考試之外,比成績更具深遠意義的「人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這三種境界,可以用「立」、「守」、「得」來概括。
用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來歸納馬皓文對馬飛在家庭教育上的引導,也許能對他眼中對孩子的期待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是馬飛難能可貴的品質的縮影。
立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文章開頭提到馬飛曾將「清華北大」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對自己考進名校的期待,也是當下很多學生普遍的心理寫照。
考上好大學之後,自己的人生還剩些什麼沒有完成?很多人不知道,也從沒想過。
馬皓文對馬飛的引導則是帶他登上「高樓」,教他撥開眼前暫時的迷霧,看盡「天涯路」,看清自己人生的方向。
他告訴馬飛:「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他不會像教導主任那樣,把馬飛喜愛的模型飛機扔下教學樓,而是帶他去遠方看航展,得以使兒子在初中時就立下了當航天員的志向。
對孩子的興趣,馬皓文作為父親給予了最大限度的尊重。
馬皓文不僅讓孩子有空間探索他真正熱愛的東西,更讓孩子認識到了「成功」二字定義的多樣性,為孩子樹立起了「夢想」的地位。
他對孩子的教育,是關乎「夢想」的教育。
守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很多家長和孩子對拼盡全力、奮力一搏的認識僅僅停留於表面上的艱辛,卻忽略了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停留於對短期目標的執著,卻忽略了對人生所需要的各種能力的全面培養。
要想守得住夢想,堅毅的態度是必需的,但敢於創新、勇於實踐的能力則更難能可貴。
馬皓文對馬飛學業上的引導更注重方法,他帶著馬飛在上學路上的草坪上躺下,用實際生活的觀察與體驗向他解釋「草色遙看近卻無」的自然之美。帶他遊歷山水,擴展視野。
同時,他總對馬飛說「你要一直想,一直想,就能做到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情。」
他鼓勵馬飛遇事觀察周圍、開動腦筋,自己創造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素質,先後兩次成為了馬飛的救命稻草。
他告訴學校老師,在孩子們對夢想的追逐中,不存在考試中ABCD的選項,孩子們是要學會想到EFGH,甚至XYZ。
他對孩子的教育,是關乎「探索」的教育。
得
「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募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電影中有一個描摹現實的橋段。學生們在考試後把試卷、課本從教學樓上拋下,如浩浩蕩蕩的一大片飛雪。
馬皓文站在飄下的試卷中,質問教導主任:「如果剛剛考上高中的孩子都如此迫不及待地扔掉課本和試卷,我很擔心他們是不是真的熱愛學習。學習難道不是一個人一生的習慣嗎?」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今年高考後,有新聞報道稱,一個省市的高考狀元是北大的輟學生,而他,在兩年前,是以當年省級高考狀元的身份進入北大的。
如果考試中對學習能力的檢驗沒有在日後轉化為質變,形成終生的能力與習慣,又談何成功?
馬皓文從馬飛小時候開始便鼓勵他永遠不停止思考,永遠不停止學習。因為他明白:當學習與思考成為習慣,便終會有所「得」。他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關乎「堅守」的教育。
正是這些順應孩子發展規律的教育理念,才促使馬飛拋卻了迷茫的過去,最終成為了一個優秀的青年航天人才。
到這裡,馬飛似乎已經擁有了最耀眼的那些履歷。從初中開始堅持最初的夢想,把熱愛變成了事業,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航天員,還有什麼其他所求?
可影片的最大亮點之一,是在影片的末尾,父親馬皓文卻對馬飛說:「我現在才知道,我的教育,是失敗的。完完全全的失敗。」
父親蒙冤多年的案子即將迎來反轉,可馬飛卻為了自己事業上的成功奉勸父親不要再折騰。「這事都過去這麼多年了,除了你,還有誰在乎?」
父親用半生努力換來兒子夢想成真,卻沒有迎來兒子對自己最在意的事情的理解。這,還是成功的教育嗎?
父親說:「馬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橋。把自己的橋修好,在我看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在父親眼中,「成才」仍不是教育成果最核心的部分。最核心的,還是成為一個有原則、有信念、有同理心的人。
「成人」,可能才最接近教育的終極目的。
所幸的是,馬飛冒著生命危險排除了飛船障礙,成功返回地球。當馬飛看到年邁的父親終於穿越人群來看他時,說道:「爸,對不起,我也是第一次學著做兒子。」
當眾人給予的榮光不再是心中最耀眼的勳章,父子二人都明白,此刻,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葉芝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也許這把火,最重要的,還是點亮孩子的內心。這顆心,要光明而坦蕩。
本文轉載自: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中國K12國際教育領先媒體,並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優質在線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