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遺囑」開通了!不到一天,就有1000多人用了

2020-04-06     杭州交通91.8

這個清明節,生者對逝者的緬懷追思籠罩在一種特別的氛圍之中。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對生死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會先到來,一旦意外來臨,我們能否讓自己和親人更加從容地告別?


疫情下的清明節,讓思考更有了一種緊迫感,寫「遺書」「遺囑」也成為人們的一個選項。中華遺囑庫管理服務部負責人湯婷婷告訴南都記者,疫情期間,線上諮詢和和預約量都較平日暴增數十倍,在國內疫情最嚴重的2月,每天線上諮詢量更是達到了400人次。自今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中華遺囑庫共收到遺囑預約的3562份。


中華遺囑庫開通「微信遺囑」

不到一天就有1427人留「遺囑」


據悉,中華遺囑庫在疫情期間開通了「微信遺囑」小程序。在這個小程序中,用戶可以用文字、照片、視頻的方式創建「幸福留言」,中華遺囑庫會按照用戶約定時間將留言寄送給留言對象。這項服務將持續到清明期間,公眾可免費使用。




湯婷婷介紹,清明節後「微信遺囑」的用戶數量暴增。清明節即4月4日當天,有249人留下」微信遺囑「。而昨天(5日)截至晚上8時,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有1427人留下「遺囑」。

據她統計,今年以來,通過「微信遺囑」留下「幸福留言」的人數已超過5000人。

微博上,有網友說體驗了一把「微信遺囑」。



在這次疫情之下,給親人寫遺書、留遺囑的想法,變得不再突兀。「微信遺囑」也稱作「幸福留言」,因為人們能夠寄期望它在某個不得已的時刻,成為自己與親人的最後一次對話。


然而,「微信遺囑」如果涉及財產,是無效。中華遺囑庫武漢預約中心主任馬珂珂告訴南都記者,「微信遺囑」只能定位為情感遺囑,也就是想給家人朋友說的話,而不涉及財產。「如果要立正式的遺囑,可以先辦理預約,後期疫情解除後在線下來立遺囑。」



疫情下的遺囑故事

近期,南都記者採訪了幾位在疫情期間寫下遺囑人。有在抗「疫」一線奮戰的醫護人員,也有參與疫情防控的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當然也有人沒有來得及完成這最終的表達。

聽聽他們寫下遺囑的故事——


疫情之下

他們提前寫了遺囑


2月3日,54歲的民間志願者何輝因感染新冠肺炎在武漢搶救無效死亡,這一消息突然讓許多人意識到,疫情中的志願者也面臨著死亡威脅。作為武漢80後志願者,王超很早就想到過這個問題。「大年初二在手機上寫了遺書,然後把開機密碼取消了。」他告訴南都記者。


那天是大年初二,武漢「封城」第四天,疑似和確診病例暴增的前夕,整個城市氣氛緊張、凝重。


在手機上敲完字後,他取消了手機的開機密碼,「方便別人打開」。


武漢是王超的老家,但他這次是被困在這裡的。1月23日即武漢「封城」當天,他從十堰駕車進入武漢,後來才知道自己出不去了。


由於從事醫藥行業,他不斷收到來自武漢朋友的求助,請他幫忙聯絡醫療資源。在這一過程中,他進入「影子夢之隊」當起了志願者,負責接收、聯絡各地運來的捐贈物資,以及採購、分配醫療物資等工作。


他們這些志願者像毛細血管一樣連繫著城裡城外。「封城」初期,城內醫療資源極其緊張,志願者們忙到凌晨兩三點「是常有的事」。


這項工作更大的危險在於被感染的風險。在前線,王超除非去醫院,否則捨不得穿防護服。直到現在,他戴的依然是普通的醫用口罩。他怕家人擔心,起初都沒有告訴家人自己在做志願者。


2月18日深夜,王超在武漢火車站卸貨時,發現自己發燒到38℃,他急忙自我隔離,好在這次只是虛驚。這件事他也沒敢及時跟家人說。


王超並不忌諱談及死亡。當南都記者問他為何要寫遺書,他說最初決定當志願者時,自己就對整天在外面跑的不好結果做好了心理準備。「我人在外地,還住在別人家,萬一我死了,誰知道?所以要把一些後事都安排好。」他說。


許多與他一起奮戰的志願者也做了類似的事情。「當時我身邊的志願者都擔心,尤其擔心萬一自己出事家人怎麼辦?所以各自就寫了遺書。」他說。


遺書放進了行李箱:

「父母很牴觸」


「等武漢疫情由一級響應降到三級響應,我才能安心回家。」廣東清遠人黃春明說,他也是一名80後。


武漢的一個多月內,他從北上批發砂糖桔而滯留的客商,轉身變為忙碌在貨運站、醫院和社區之間的志願者,熟練地協調醫療和生活物資的配送。


1月21日,黃春明與業務經理驅車來到武漢給家鄉的砂糖桔找銷路,兩天後武漢「封城」。他隨即做起了志願者,負責為醫院和社區配送醫療生活物資。


「你怎麼知道來接貨的是不是病毒攜帶者?我們的確每天是在跟死亡擦肩,而他們(醫護人員)每天都是直接面對死亡,我們怕什麼呢?」黃春明說,他與其他志願者都已寫好了遺書。


黃春明認為武漢需要自己,他不能置身事外,但身在疫情中心,還整天在外面當志願者,黃春明的父母非常不理解。當父母看到武漢有醫護人員殉職,就會說缺乏醫護常識的志願者更危險。「每天都在嘮叨,說不要老往醫院那個地方跑。」黃春明說。


他很理解父母,也經常解釋在正確的防護措施下,沒他們想得那麼嚴重,但畢竟風險還在,尤其想到家裡有老有小,他也很怕。


黃春明說,武漢「封城」最初那段時間,整個城市的情緒,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切身感受到。


「那個時候空氣瀰漫著死亡的氣息,都很悲觀,突然之間,我意識到自己還有太多的事沒去干,太多的心愿沒有完成,太多的話沒有對家裡人說,真的害怕突然有一天自己就這麼『過去』了。」他說。


於是,他在一個本子上寫好了遺書,然後放進了行李箱。關於遺書的內容,他說主要是對孩子教育、父母贍養等家事的囑託。


他寫遺書這件事後來家人也知道了,妻子始終在後方鼓勵支持他,但老爸老媽對此非常牴觸。


「如果不是距離死亡那麼近,我永遠想不到要寫那個遺書,但是現在的情況,我覺得要給自己身邊的人交代一下。」他說。


女醫生立遺囑請戰一線:

「請領導優先考慮」


「眼下除湖北,各省疫情相對得到控制,但湖北各市戰況仍吃緊,我自願請戰,到更前線的湖北支援。」廣東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醫生陳芳(化名)用鍵盤敲下這樣一段話,這是她交給醫院的請戰書。


陳芳是這家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一名六年的「老主治」。2007年大學畢業後,她在這家醫院已經工作了近13年。「我在我們科一線的醫生當中,年資是最老的。所以我們科我肯定是要去(前線)的。」她說。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一月份成立了兒童救治組,陳芳是兒童重症救治組的成員。她說,救治組成立1個多月以來,兒童總病人數一直控制在5個以內,未出現重症病例,所以她還在原來的醫院上班。


不過,看到湖北疫情仍然很嚴重,她不想讓自己閒著,而是想立刻上去支援。她在寫請戰書時列舉了自己上前線的多項優勢,例如,她有居家健身的習慣,參加過數十場半程、全程馬拉松和越野跑,身體素質過硬;再比如,她不戴眼鏡,穿防護服更為方便;其中還有一條,自己單身未婚,「一人獨居小欖」「零家庭負擔」。


她寫道,「不用實在可惜,與其繼續待命,不如先讓我做點實事」,「如有需要,隨時接受調動」,「請領導優先考慮!」


為給上前線做最充分的準備,陳芳還想到要立一份正式的遺囑。黃強是廣東百譽律師所的一名律師,他所在的公益律師團隊得知陳芳的需求後,組建了微信群,一起在群中協助她立一份有法律效力的遺囑。


陳芳告訴南都記者,目前單身的她把主要財產留給了在廣州的妹妹,妹妹剛大學畢業找到了工作,「以防萬一嘛,安排好就沒有什麼負擔」。


為了不給妹妹增加壓力,陳芳沒有告訴妹妹自己想上前線以及立下遺囑這件事。「如果家人知道,擔心我,我也要去的呀,在這個崗位就必須做這個事情。」 陳芳說。


3月4日,黃強律師告訴南都記者,陳芳的遺囑已經立完,接下來就剩下代管的問題了。


有人未來得及立遺囑

業內倡議從容安排身後事


中華遺囑庫武漢預約中心去年底剛成立,就趕上了這次疫情的暴發。該中心主任馬珂珂告訴南都記者,中心年後線上復工後,每天來諮詢的能有四五十人,還有一些市民通過平台以網上留言的方式留下遺囑。截至3月4日,武漢預約中心正式辦理預約的人數已有133人。


這些人當中,有一些是患者,如全家感染的,希望在這期間留下一些話,或表達自己的心情,同時還有一些抗疫一線的人。「有些人提到自己將去參與隔離服務,我們判斷是志願者或醫護人員。根據總部的信息反饋,各地去支持武漢的醫護人員中,也有在中華遺囑庫做了留言的。」她說。


身在武漢,馬珂珂看到疫情讓許多人失去了愛人,失去了家庭,人們在心理上也悄悄發生了一些變化。她告訴南都記者,疫情剛發生時,大家還沒有那麼緊張,但是武漢一下子「封城」,很多人都突然陷入生死問題的思考中。「如果不是在武漢,感受不了這種心理上的恐懼。」她說。


這次疫情也帶來了許多遺憾。去年底,省里一位退休的老幹部表達了想立一份遺囑的意願,這既是為了從容安排身後事,也是為了支持武漢預約中心,倡導公眾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前期,該中心已在為這名老幹部走程序,並打算將其作為中心的第一份遺囑。然而不幸的是,這位老幹部疑似感染新冠肺炎,於1月31日下午去世,沒有來得及留下正式的遺囑。

laoyua

「我們聽到噩耗時非常難過,他和我們說想提前安排自己的身後事,不要勞累孩子和朋友,但是現在成為一個遺憾了。」馬珂珂說。


相對於正式立遺囑,疫情期間,人們更多還是自書或上網給家人、朋友留下一些話。作為女兒,也作為母親,馬珂珂也在「微信遺囑」里寫了「幸福留言」,當作疫情中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


對於處於疫情中心的人,黃強律師則建議,如果計劃立遺囑,可事先在網上了解遺囑的構成要件,儘可能規避無效情節的出現。「可以自己錄製視頻來留下有效遺囑,也可以找親戚朋友作為代書人,以及找沒有利害關係的鄰居作為見證人。」他說。


馬珂珂說,人們應認真思考生與死的問題,並從容安排身後事,避免意外突然降臨而留下遺憾,「因為你真的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會先到來」。


來源:南方都市報

審核:主編老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RNTTXEBfwtFQPkdlRv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