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沒人能想到,庚子年會以這樣特別的方式叩門。
庚子新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神州,打亂了歸家的腳步、團聚的腳步、生活的腳步……千家萬戶關門閉戶,城市街道冷靜寂寥,揮不去的烏雲凝聚在心頭。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危急時刻,聊城市廣大醫護工作者、公安交警、基層幹部以及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勇敢「逆行」、衝鋒在前,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勾畫出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聊城廣大人民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了空前的抗擊疫情力量;共克時艱的責任擔當,匯聚起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磅礴力量!
疫情雖然可怕,但有了這一群舍小家顧大家、不畏生死、心裝家國的人,疫情終將被戰勝。本報自今日起推出「聊城戰『疫』群英譜」欄目,致敬戰「疫」中以平凡之軀築起牢固防線、以無畏擔當挺身而出的個人和群體,正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脊樑!
他們在戰「疫」一線奮戰的身影,必將成為這個春天最美的風景。
哥哥朱希剛在雷神山指揮部前留影。
弟弟朱希強在武漢。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路子強 通訊員 張波 武曉
最近,高唐縣尹集鎮朱莊村的朱希剛和朱希強兩兄弟開車行駛850多公里,直奔武漢援建雷神山醫院,贏得了鄉親們的交口稱讚。
日前二人已從武漢返回,正在集中隔離點隔離觀察。2月24日,記者通過電話採訪了兄弟二人。
「我要去武漢,你去不?給你5分鐘考慮時間」
1月18日是農曆臘月二十四,朱希剛、朱希強像往年一樣回到老家過年。二人常年在外,從事高壓焊接工作,回來後準備好好休整休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他倆也時刻關注著。
1月底,武漢決定建造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哥倆隱隱感覺到,建設醫院肯定需要不少電焊工,除了關心疫情,他倆同樣關注醫院建設進度。
2月7日早晨,哥哥朱希剛打開微信朋友圈,看到中建三局緊急招募高壓焊工的信息。「我要去武漢,你去不?和弟妹商量一下,給你5分鐘考慮時間。」朱希剛立馬給弟弟打電話。就這樣,從主動報名到9:30自駕出發,二人只用了1個多小時。朱希剛說,「醫院正是用人的時候,早一會兒到達,就給病人多一分希望。」
行駛途中,為節省時間,他倆儘量少喝水,人歇車不歇。一路走來,雖然「關卡」重重,但中建三局的電子介紹信成了他們的「通關文牒」。
不怕苦,不怕累,每天只休息4小時左右
經過10個小時的飛馳,當晚7點40分,哥倆順利到達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迎接他們的是工作人員崇高的敬禮與最質樸的歡迎語:「歡迎你們來到武漢!」
工作交接後,他倆立馬投入到緊張的施工中,成為雷神山醫院建設的一分子,神聖使命感油然而生。
朱希剛說,為了趕工期,工人們每天只休息4小時左右。他們輪流吃飯,睏了就在現場眯一會。再苦再累,兄弟二人沒有一句抱怨。
除了完成手中的電焊工作,他們還緊急支援施工現場的管道建設工作。「在安裝樓頂通風系統時,趕上雨天作業,屋頂濕滑,當時很害怕,但看著爭分奪秒幹活的工友們,就忘記了危險。」朱希剛說,「這是一場時間與生命的賽跑,必須竭盡全力」。
電焊迸發的火花伴隨著機器運轉的嗡嗡聲,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夜以繼日、連續奮戰,雷神山醫院以驚人的速度崛起。
妯娌倆幫丈夫隱瞞,不敢告訴父母和奶奶
「瞞著家人做了一件對自己豎大拇指的事,既然完美收工,平安歸來,我決定攤牌了。再見武漢,此時此刻我希望做到的不僅於此,如果需要定會再來。」這是朱希強朋友圈中的一段文字。
兄弟二人今年分別37歲和35歲,弟弟朱希強有兩個孩子,最小的才9個月。記者看到一張哥倆的合影,都戴著眼鏡,文質彬彬,但他們的內心卻如此強大,勇敢向疫區「逆行」。
從家出發時,他們並未告訴父母和奶奶,怕父母知道了,心裡承受不住,更怕70多歲的奶奶因此倒下。妯娌倆也配合丈夫,把擔心放在自己心裡,「謊報」他倆去濰坊趕個工程項目,很快就回來。在工地,哥倆休息時也不敢發微信,害怕暴露地址信息,老人知道後會替自己擔心。還沒過完年就走了,父母口中不說,心裡不快。
順利回來後,朱希剛給爸爸打了電話,報了平安。爸爸知道實情後哭了。
家人朋友領導的關心讓哥倆倍感溫暖
「孩子怕我們擔心,瞞著我去了,我們雖然心疼,但是還是很支持他們。沒有小家哪有大家,關鍵時刻,能為國家出點力就出點力,也是一輩子的光榮。」朱希剛的父親朱連興說。
2月15日完成雷神山醫院建設任務後,哥倆還想繼續參加方艙醫院建設。建設方考慮到用人減少,只留了湖北籍人員,省外的暫時回去。當天,武漢下起大雪,為避免大雪封路,當晚哥倆冒風雪踏上歸程,並於16日早上9:30到達高唐。
在高唐下高速時,收費處人員得知他倆是去支援武漢回來的,立馬給倆人免了高速費。由於事先向縣裡進行了行程彙報,哥倆一進縣城就直奔集中隔離點。尹集鎮朱莊管區書記李揚還在隔離點迎接他們歸來。
除了身體的疲憊,二人更大的壓力在心理上,畢竟是在疫區待了這麼長時間,「病毒看不見摸不著」。幸運的是,二人核酸檢測呈陰性。加上家人、朋友、各級幹部和醫務人員的疏導,二人壓力越來越小,就等隔離期滿高興回家,吃一頓團圓飯,向家人講述這段難忘的經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K0ofHABjYh_GJGVEOH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