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盤扣非遺傳承人胡玲。
新中式火了,它的風生生不息,吹響了整個時尚圈。
85花們尤其明顯,她們將目光一起投向了新中式風格:從傳統的古法旗袍到別具一格的短款馬褂,再從熱門的香雲紗到價值不菲的宋錦,花樣層出不窮。
就拿時尚圈流行風向標楊冪來說,她有多愛新中式呢?連生日宴都選在新中式風格的房間裡,她身著一件流光溢彩的宋錦盤扣上裝,搭配暗紋真絲半裙。
果然,血脈裡帶著的基因,隨著時間的演變會自動覺醒。
隨著「血脈覺醒」,楊冪征戰時裝周期間的選擇也不再是單一的高定大裙擺禮服。
比如這次在巴黎看秀期間,她以一襲黃色旗袍打造出「中式老錢風」,於國際舞台上一展東方之美。台媒在次日便報道:#楊冪弘揚中華文化 ,熱搜也足足掛了一天。
名人、媒體不斷地文化輸出下,這股新中式的風潮颳得是越來越熱了。但「新中式」不是一味簡單的模仿「古裝」,而是尊重傳統,加入一些現代的中國元素和特色,將傳統與現代美學的完美融合。
這也意味著,新中式服裝在設計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廓形、細節不能任由設計者肆意而為。如此一來,設計者只好將心思都放在了微小的點睛之處——盤扣。
古代,人們只能用長長的衣帶來束縛、固定寬鬆的衣服,通過系扣、打結來使衣物顯得合身。
直到某天,一雙手打出了一個漂亮的、與以往不同的繩結。至此,盤扣的演化之路開始了。
最經典、最被人熟知的盤扣款式當屬一字扣。直到清末,女子長袍上左右襟的位置才漸漸地出現了有點綴功能的盤花扣。
民國時期,激烈的服飾變革,讓旗袍作為時代服飾登上歷史舞台,也為盤扣創造了更好的發展沃土。彼時,女性服裝上的盤扣也從簡單的一字扣演變為以蘭花、蝴蝶、鳳凰為主的盤扣造型。
盤扣,不僅代表著千百年來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盤扣非遺傳承人胡玲來說,更是承載著對姥姥和母親的回憶。
胡玲從小就穿著長輩做的衣服長大,盤扣作為回憶的載體一起被傳承下來,獨一無二。她說:「因為老一輩的盤扣手藝人一般都不畫設計圖,圖樣都在腦子裡。」
非遺盤扣傳承人 胡玲▐
為了將技法有效的傳承下去,胡玲在學習傳統製作的基礎上將盤扣從服裝中解構出來,單獨設計成為一件件作品。
設計完草圖後再用盤條走一遍完成輪廓的設計,再通過針線縫製,最後這些盤扣從手稿變成了耳環、項鍊、扇子、鐘錶……陪伴在了人們的身邊。
傳統的軟條盤扣成品▐
胡玲的作品中有自己的寓意,比如,她的《年輪》,掛飾的中間是一個意象化的「吉」,如果不經講解很難發現。胡玲有時不用具象的元素直接去表現寓意,而是反覆思考和提煉,再應用到設計作品中,《年輪》中還用了10顆紅色的硃砂珠子,這是中國人刻在血液里的期盼:生活,要十全十美!
如何用工藝美術表達當代社會人們的思想,也是胡玲在探索的方向。比如,她的作品《黃鶴樓》和《綠馬》就創作於疫情期間,當時武漢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胡玲也一樣。
她以武漢大學的櫻花、有「天下第一樓」美譽的黃鶴樓為題材,設計製作了這件作品。《黃鶴樓》借鑑了黃鶴樓氣勢磅礴,千年屹立不倒的形象,展現了不屈不撓的武漢精神。
而《綠馬》則是根據疫情期間人們出行必需的綠色箭頭為靈感創作,當時胡玲設計了一個傳統的馬,一個卡通的馬,但她覺得卡通的馬更能體現當下大家苦中作樂的心情。
如今在新中式風格興起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中式設計,胡玲說這是我們的文化自信的體現。針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客人,她也進行了不同的推薦:胸針、戒指、發卡、包掛等盤扣作品。
除了作品上的拓展,胡玲還和同為非遺傳承人的母親一起,探索盤扣在教學上的可能性,向大家介紹盤扣的歷史、體驗古老的工藝。一位母親在上完胡玲的盤扣小馬甲課後說,她的孩子正在長身體,許多穿小的衣服就送人了,孩子說唯獨媽媽做的這件要留著,因為這是媽媽的心意。胡玲覺得,這樣的手工製作的溫度,是這個時代所缺乏的。
傳統盤扣有著各種各樣的樣式和寓意▐
胡玲的工作室「玲玲工坊」,現在已經成為非遺盤扣製作技藝的項目保護單位。不時有年輕人來問,學習這門手藝後能就業嗎?對此,她總是很難給出答案,傳統工藝的學習,開始總是不掙錢的,但如果能夠像胡玲一樣對這門工藝未來的發展充滿期許,付出的努力和結果終將成為正比。
它是一門孰能生巧的工藝,前期需要不斷地重複枯燥的練習,種下種子,陪伴盤扣的枝蔓蜿蜒生長,而後靜待花開。
一件盤扣作品的完成,根據作品的大小,最短需要1周的時間,長的需要4 ~5個月,所以堅持初心尤為重要。盤扣的溫度由太姥姥傳給姥姥再到媽媽,現在由胡玲傳遞給更多的人。她不斷地探索盤扣的設計,打破材料的限制,希望將這項傳統的工藝能變成一項裝飾藝術,在藝術的高度上繼續發展和傳承。
「如今物質條件好了,想買什麼幾乎都能買到。只有做有溫度的作品,才能傳承下去。」胡玲如是說道。
部分文字刊載於《時尚COSMO》10月刊
編輯:玉清
撰文:荷午
攝影:張之洲
妝發:Coco
編輯助理:顏妤娉
設計:玉清
新媒體編輯:蘭昕雨
新媒體排版:Yuri
新媒體設計:許月明
視頻編輯:璐穎、小森
剪輯:楊崢琦
圖片來源:IC Photo、《時尚COSMO》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