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品牌,憑什麼沒有中國人一席之地?

2023-09-26     金錯刀

原標題:高端品牌,憑什麼沒有中國人一席之地?

「想把花西子做成一個長紅品牌,要以百年品牌的標準來要求、審視自己。」

這是曾經在花西子被質疑能火多久時,創始人吳成龍給出的回應。

但如今,這個品牌正在經歷著更大的質疑和更艱難的時刻。

幾天前,花西子創始人吳成龍在朋友圈宣布,當晚的花西子旗艦店直播間「只送不賣」,向網友送出1萬支眉筆試用,聽取用戶意見。

有人想要抽到眉筆,選擇原諒花西子;有人支持花西子,認為送眉筆是一種誠意和勇氣;當然也有人不相信花西子,認為送眉筆只是一種營銷手段。

但面對這波炙手可熱的流量,不少老牌國貨品牌依舊捨不得放棄。

79元成為了新的計量單位,直播間的主播們爭相推出「國民套餐」:79元可以買20斤娃哈哈、30盒雪蘭牛奶、24斤白貓洗衣液......

甚至79演變成了7塊9、7毛9——對花西子的聲討,已經變成了一場關於中國品牌衝擊高端還是回歸性價比的質疑。

今天早上,花西子再發微博表明衝擊高端的決心:「做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高端品牌。」

如今有一個更有價值的問題,值得所有中國品牌共同思考:

中國品牌到底要怎麼做,才真正具備除了價格之外的戰鬥力?

夾縫求生:

艱難開局,他們受盡臉色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品牌雖然在主場作戰,卻狼狽不堪。

為了求生,他們經常要「看人臉色」。

如今營收已經連續超越耐克和阿迪達斯的安踏,就是完全從底層爬起來的草根。

最初,安踏也只是晉江一家不起眼的作坊,藏在耐克、阿迪達斯的陰影里做點小代工。2004年安踏簽約CBA,球員們卻都抵制穿它的籃球鞋上場,「穿著不舒服,造型、功能與耐克阿迪沒法比」。

一直到08年的北京奧運會,沒有國際發言權的中國運動品牌依舊被阿迪達斯們碾壓。

為了求生,他們也經常要「走些彎路」。

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國汽車品牌比亞迪面臨的處境更難——因為從一開始,比亞迪就在做一道證明題。

首先要證明自己到底能不能把車子造出來。

2003年,比亞迪收購西安秦川汽車,從電池企業跨界造車。但遭遇投資者和部分比亞迪高層反對。比亞迪港股股價暴跌,一個做電池的去造汽車,簡直天方夜譚。

王傳福曾說,2009年的時候,內部會議99%的時間都是談產能,只留下最後兩分鐘說質量。

2011年10月的一天,王傳福早早端坐在會議廳等待媒體造訪,長達近三小時的溝通中,他多次坦承自己「在策略上犯了錯」。當時有媒體感嘆「從未見過王傳福這樣低姿態」。

後來還要證明新能源到底走不走得通。

2008年比亞迪發布了全球首款量產插混車型F3DM。但一直到了2018 年,比亞迪 DM 技術已經發展到第三代,市場的「春天」還沒到來。

比亞迪銷量止步不前,汽車業務一直在虧損,這條路「真的差點走不下去了」。直到2020年,現在常說的DM-i超級混動技術出現,插混市場才有所起色。

這中間,就是漫長且看不到回報和結果的投入。

為了求生,他們更要笑著「面對質疑」。

1994年,任正非在內部公開信上說:將來的通信市場,三分天下,其一必有華為。

彼時,我國剛進入2G時代,華為尚弱。任正非這番話,除了華為人,幾乎無人信。2010年,他又說要把手機做到全球第一,大家還是不信。

任正非將一年的全部凈利潤押上做預算,放手一博。2017年,華為以28%的全球市場份額,一舉超過愛立信,成為業界第一。昔年豪言,終成現實。

任正非後來笑著回應,「為什麼我的能力比你強,是因為我經歷的挫折比你多。」

這時,中國品牌眼裡只有三個字:活下去。

驚險一躍:

從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

中國品牌不單單指中國製造,還有中國創造。

2015年前後,當很多國產品牌不再滿足於做模仿者、跟跑者的角色,而是做一個研發創新的領跑者時,這代中國品牌擁有了一個新名字:

新國貨。

他們誕生的使命更直接,摘掉中國製造「抄襲」的帽子,拿中國原創真正跟國際大牌一較高下。

如今的網際網路「頂流」品牌,就是在這一階段如雨後春筍般集中爆發:2015年理想汽車、蔚來汽車誕生;2016年完美日記、ubras誕生;2017年瑞幸咖啡、花西子誕生...

拿中國的化妝品行業來說,當時的情況基本是這樣的:

國際品牌中,歐美線占據中高端,部分日本品牌和韓國品牌占據中端,正規有品牌的國貨基本被擠壓在中低端。

所以,花西子最初的邏輯是花滿天希望「打造一個讓國人引以為傲的國貨彩妝品牌」,打造東方彩妝。

西方彩妝品牌大行之道,只有與它們做出區分,才能快速脫穎而出——既是生死問題,也是面子和里子的問題。

花西子有款產品叫陶瓷口紅,是把中國的陶瓷與口紅結合,直到花滿天開始著手研發時,他才明白過去沒人用陶瓷做口紅包材是有原因的。

雖然中國有著幾千年的陶瓷傳承,但把陶瓷用於口紅,和用於杯、碗、花瓶,是完全不一樣的工藝難度。

傳統陶瓷製作工藝有兩大限制,第一個限制是製作工藝過程周期很長;第二陶土批次不同,燒制火候需要差異,帶來尺寸不一致的問題,而口紅包材對於尺寸精度要求很高,需精確到毫米,因此用傳統工藝會造成不良率超高。

花西子在製作陶瓷口紅初期不良率一度高達60%,10支口紅包材,有6支要報廢。

花西子提出「陶瓷口紅」這一設想時,根本沒有可以承接的供應鏈,只能進行共創研發。從靈感產生到最終落地,花西子團隊用了2年時間才研發出陶瓷口紅。

當然,現在理想把其它新勢力車企遠遠甩在身後的增程式,剛推出的時候,幾乎是全網一片群嘲。

而在所有新興造車新勢力團隊中,理想是唯一採用增程式動力技術的汽車品牌。

但是如今,增程式的口碑反轉,比亞迪、吉利、長城都在考慮在新車上搭載增程式,長安、問界、零跑、哪吒、深藍、嵐圖已經在自家車型上用上了增程式,增程式幾乎在國內新能源車企之中全面開花。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在朋友圈直言,「必須訓練出一個從18層地獄為起點往上爬的創業企業,熬出地面才能有更強的競爭力。」

這時,中國品牌眼裡只有三個字:話語權。

真正的崛起,不能只靠哭窮

回到一開始的棘手問題:

當一代代中國品牌突圍之後,接下來的仗應該怎麼打?

這次,連夜開通帳號的郁美凈,在一夜之間漲粉超過百萬,銷量也突破20萬。蜂花,鴻星爾克、白象,也都多次因為和「低價」相關的新聞重回熱搜。

儘管一次次事件帶來了短期的流量暴漲,但所有人心裡都清楚:只有穩固流量和銷量,才能徹底突出重圍。

蜂花董事長顧錦文曾透露,蜂花的產品平均毛利率為15%,而外國品牌的毛利率普遍在40%左右。

過低的毛利率,導致很多國貨品牌難以投入更多資金進行產品包裝和渠道營銷。

從營銷到包裝等,都難以跟上時代,只能靠一次次的跟熱度營銷,來獲得一次次的流量,並且在一次次流量中,慢慢積攢流量。

不僅是這些老品牌,新品牌也普遍面臨兩大困境:深深的流量焦慮和價格焦慮。

純打價格戰,又走回了過去的老路子,不可取;突然漲價或者衝擊高端,實際上對於品牌而言,是危機四伏。

無論是花西子還是這些中國品牌,如今要做的事情唯有堅定的創新。

這個創新只有產品創新還不夠,在很多品類中,中國都占據著供應鏈的核心埠,所以中國企業要做到用戶體驗的創新,效率極致,參與到全球競爭。

中國品牌一定不是只有低價,消費者也期待有真正的高端品牌跑出來,前提產品力夠硬,有更加超預期的體驗。

很多中國品牌已經實現了價格「高端化」,但在產品和創新上的高端化仍需加強,不然這將是永遠懸在頭頂的達摩利斯之劍。

要想在高端上打頭陣,這些質疑,是花西子遲早要面對的風雨。

結 語:

中國品牌的存在感,不是短時間博眼球,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資本論》里有這樣一句話,「從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所以對於中國品牌來說,衝擊高端,也是九死一生的博弈。

安踏創始人丁世忠曾經說過,他工作的動力就是捍衛中國品牌在中國的江湖地位,也正因如此安踏的凈利潤和市值全面超越阿迪達斯。

曹德旺在創業時說,我們要為中國人做一片自己的汽車玻璃,這片玻璃要代表中國人走向世界,在國際舞台上與外國人競爭。

而對於高端市場話語權和定價權的渴望,實際上也是中國品牌對於中高端市場話語權的渴望。

做好的產品很容易,但做對的產品很難。

有膽量直面質疑,才有機會甩掉質疑。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The End

本篇作者 | 金錯刀頻道 | 內容運營 | 阿鯨

主編 | 張一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92e01fd0864805c7e4c62f53c0a66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