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說「我眼看不清了」,媽媽2個字回應:明明父母病了,卻讓孩子吃藥

2022-02-28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女兒說「我眼看不清了」,媽媽2個字回應:明明父母病了,卻讓孩子吃藥

作者 | 木人

前不久,看到這樣一則令人難過的新聞:

湖北武漢,一名女孩在開學前趕作業,忽然眼睛看不清作業本上的字。

她將情況告訴媽媽,媽媽認為她只是不想寫作業,「裝的」。當女孩因此走樓梯摔跤,家人依然認為她是裝的。

視力模糊拖延一周,最後送到醫院,確定女孩患上球後神經炎,此時視力已嚴重下降。經過治療,依然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

太心疼這個女孩!忍受自身疼痛的同時,還要忍受父母質疑的痛。

表面上是孩子病了,其實是父母病了。

之前微博大V@愁容騎士典當記在微博寫過一件事:

醫生複診抑鬱症的孩子,小孩在看書,醫生誇獎她:「這孩子真用功」,母親竟然說:「用功,假用功。」

言語裡的鄙夷嘲諷令人難受,醫生無奈跳腳:「又說了,又說了·······」

醫生辛辛苦苦修補。

家長一句話,前功盡棄。

正如@愁容騎士典當記所言:「青少年抑鬱症的病因里,永遠有中式家長不可撼動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們本人不知道。」

許多時候,孩子的問題浮在表面,冰山之下卻是父母的問題。

如果生病的是父母,卻一味喂孩子吃藥,南轅北轍的路線,總是事與願違的結果。

認識到下面這三個坑,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

嘴毒的父母,吞噬了孩子的自信

電視劇《人世間》中,雷佳音飾演的周秉昆跟父親吵架那一幕,太戳人了。

在父親眼裡,周秉昆的姐姐和哥哥都考上了大學,很優秀,只有周秉昆沒出息。

父親吐槽,周秉昆成績經常倒數,讓他去考大學也考不上。為此,兩人在車站不歡而散。

幾年之後,父子再次見面,試圖揭開心結:

周秉昆哭訴道:「什麼話難聽你說什麼話」、「哪兒疼你摳哪兒」。

父親嘶喊:「是不是事實?」

周秉昆委屈道:「事實就該說嗎?」

是啊,語言何其神奇,看似無影無蹤,卻總能直指人心。被父母語言毒舌虐待的孩子,註定難以自信。

《心理訪談》有期節目,講述了女孩范成金,大學畢業十年,就在家啃老十年的故事。

其實她曾在超市兼職,可是面對客人,說話竟然會打磕巴,原因何在?細究之下,父母的問題顯而易見。

小時候,她開始學寫字,父母就會指著她的作業本說:「你寫的什麼玩意兒?丑的要死,快擦了重寫。」

初中時,喜歡發明設計,設計一些衣服、鞋子,自己滿心歡喜地呈現給母親看,卻被冷漠回應:「有啥用啊?有用嗎?」

直至如今,當她跟母親溝通,母親依然刀子嘴:

「你將來成事了,我給你跪下。」

「你要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嘴毒的父母,也許出發點是善意的,試圖激發孩子的潛力。殊不知,刀子嘴只會讓孩子心碎。

經常被語言攻擊的孩子,自卑如影隨形,自信遙不可及,甚至足以吞噬孩子一生的陽光。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如果我們眼前的孩子,自卑,一事無成,也許不是孩子的問題,只因為我們的語言沒有正向鼓勵,積極助力。

缺少陽光的地方,難免潮濕陰冷。給他一點陽光,也許真的會開出花。

暴力的父母,只會讓孩子身心受傷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女孩的故事。

女孩,27歲,恐婚恐育。

小時候,想讓爸爸陪自己玩,爸爸罵一聲「滾」,轉身就去睡覺了。

上小學時,經常挨打,被辱罵。

初中時,自己偷偷看課外書,有些是借的,爸爸發現後,一本本撕掉。

曾因為賴床,被父親拖到地上騎著打,後來整整兩年沒跟父親說過話。

種種行為,讓她覺得父親不愛自己。

別人勸她,他是你爸,對你還是可以的,有錢也都給你花。但是她卻始終無法真的親近他。

她說:「想告訴為人父母的人,並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都是傷心的孩子。」

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指出:

「暴力對孩子的威懾作用只是暫時的,它引起孩子的憤怒情緒、復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視卻異常強烈,挨打帶給他的焦慮、緊張、痛苦將會充斥他整個童年,被暴力對待的孩子很難重新獲得信任感、安全感。」

暴力從來與愛無緣。暴力的行為只會讓孩子恐懼,並成為心理問題的來源。

拒絕暴力,愛才能浮出水面。

作家顯克維支說:「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隻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脯,那麼,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真的愛孩子,請用溫柔的手引導他,而不是暴力以待。千萬不要等孩子病了,才發現其實是自己親手製造的。

控制欲強的父母,只會讓孩子對立和逃離

《不想說特想聽》中有對母子。

媽媽覺得兒子跟自己很疏遠,兒子承認這樣很可悲,卻也是無奈之舉,因為母親的控制讓他窒息。

兒子控訴:

「我沒有門鎖。」

「我洗澡的時候,你可能就直接進了。」

小時候他寫日記,媽媽一定要看。長大了,媽媽時不時查看他的手機。他工作了,要出去談事應酬,媽媽會跟蹤他。

控制的高壓之下,他以不回家抗議。

當媽媽問,你覺得我愛你嗎?兒子卻認為她是以愛的名義道德綁架,但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他說:「我每天活得像傀儡一樣,我每天在外面戴著面具,回家還要戴著面具活,因為我要偽裝成我媽想要的樣子。」

當孩子想要做自己,苦於不能做自己,唯一的選擇就是逃離。

如今通過節目,兒子陳述自己的傷口,媽媽卻始終輕描淡寫:「可以翻篇嗎?」「豁達一些,成人了。」

兒子無奈道:「算了」「累。」

《父母、子女和權力鬥爭》中說:「如果父母能花時間傾聽和回應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孤立和拒絕他們的話,孩子會更願意和父母親近。」

多少父母,固執地認為: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米多,我站的比你高,看的比你遠,我的正確勝於你的正確,聽我的沒錯。

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用自己的步伐指導孩子的人生,打著「為你好」的名義,要求孩子聽話懂事,困住孩子的手腳,束縛孩子的思想。

當孩子「出問題」,卻從不自省,只是一味指責孩子。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書中說:「家庭教育的病因在父母而不在孩子,所以要給父母開『處方』呀。」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若原件時刻察覺修正,孩子自然會習得正確與愛。

孩子不會按照父母想的那樣長大,而是會仿照父母的樣子長大。

願父母子女一場,且行且珍惜。

—— End ——

作者:木人,家居小主媽一枚。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8feb020633c6f99ff027c441c458b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