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5》:超現實力作,暗黑版美利堅,女性的覺醒與反抗!

2022-10-03     未來電影局

原標題:《使女5》:超現實力作,暗黑版美利堅,女性的覺醒與反抗!

「反烏托邦」是科幻作品中的一大門類,是對社會文化制度展開的想像,講述的是「黑暗未來」。

在全球近20年來的所有影視、文學作品中,論世界觀、文本價值和社會意義,最出色的反烏托邦經典就是《使女的故事》。

《使女的故事》原著誕生在1984年的德國,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在冷戰的高壓氛圍中寫下這部力作。

劇版《使女的故事》於2017年播出,當時正值特朗普上台,美國的保守勢力極力推動反墮胎法案,所以劇作一經推出就成為現象級作品,無數女性身穿使女的服飾參與街頭抗議。

《使女的故事》原著體量不大,只覆蓋到劇版第一季內容,但創作團隊在原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嚴謹的世界觀,劇情發展、人物表演、攝影和配樂都是頂級水準。

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有感於劇集的熱播,專門為原著寫了續集《證言》,講述基列國的崩塌。

目前《使女的故事》第五季正在熱播,一直作為反派的基列國(男權)退居幕後,在台前相互鬥爭的雙方,變成了兩名女性。

這種變化是女性與女性之間的內耗,還是極端男權的黑暗心計,接下來咱們就好好聊一聊。

一:基列國世界觀-生殖危機下的文明倒退

劇作的背景設定是:環境惡化引發生育危機,一個極端組織在社會動盪中迅速崛起,他們打著基督的旗號推翻美國政府,建立了一個名為「基列」的宗教神權共和國。

基列國的創始人在《聖經》當中尋章摘句,用曲解的理念衍生出一系列社會制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使女制度。

1.主教、使女與天使戰士

基列國的男性以教職劃分等級,以教會代替議會,主教們按級別高低管轄不同規模的教區,其中最尊貴的被稱為大主教,劇中的反派-沃特福大主教就是基列國的創始元勛之一。

使女群體輪流為大主教們生孩子,她們連姓名權都沒有,為誰服務就隨誰的姓,直至無法懷孕。在基列國使女被完全物化,但美其名曰:按神的旨意解決生殖危機。劇里的女主就是大主教-沃特福的使女。

基列國的武裝人員被稱為天使戰士,他們大都是中下層男性,只要服役到一定年限就能分配到一名妻子,優秀人員還有升主教的機會。劇里女主的情人-尼克,就曾是天使戰士。

2.紅色感化院與蕩婦俱樂部

紅色感化院簡單來說就是基列國的「女德培訓班」,主要負責針對使女群體的培訓、調教和洗腦。感化院的負責人被稱為嬤嬤,是基列國內部少數的擁有權力的女性,劇里的重要角色-莉迪亞嬤嬤就是紅色感化院的創始人之一。

蕩婦俱樂部主要收納年輕漂亮但沒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一些實在無法調教的女性也會被送到這裡,比如女同性戀,她們負責接待國內的高階男性和外國使團。

蕩婦俱樂部雖然比紅色感化院看起來自由,但規章制度同樣很多,只不過是對女性的另一種物化,二者同時存在於基列國,恰恰證明基列的虛偽。

3五月天和眼目

但凡實行高壓統治的極權政體,內部一定存在秘密警察和地下反抗組織。

眼目就是基列國的秘密警察,他們以司機、雜役等身份掩護,負責監視、刺探和反間諜任務,其中打擊地下反抗組織是重中之重。

五月天就是基列國內部的地下反抗組織,該組織主要分布在使女群體,女傭群體、雜役群體和中下層天使戰士當中,她們主要負責收集情報,傳遞消息,營救人口和破壞設施。

劇中,五月天和眼目組織均有大量戲份,通過展現基列國的地下世界,來傳達其內部崩壞的真相。

4.殖民地與自由國

前兩季集中展現了基列國的內部形態,從第三季開始視野逐步擴展,從殖民地和自由國的角度,講述基列時代的國際生態。

1殖民地是基列國的邊境地區,環境比較惡劣,被當做犯人的流放地。殖民地外圍活躍著各種匪幫組織,裡面魚龍混雜,經常和基列國的邊防軍發生衝突,女主在逃亡過程中就遭遇到過匪幫。

2劇中的加拿大被塑造成秉持現代文明的自由國,與基列國的黑暗反動形成鮮明對比,五月天的基地就在加拿大邊境。

國際上普遍看不起基列國的迫害行為,加拿大作為鄰國自然有相應的人道主義義務,但基列的軍事能力又很強,加拿大自然不想挑起紛爭,得罪強鄰,所以兩國關係十分微妙。

以上4點就是使女世界觀的主要設定,女主依託五月花組織在基列國內部展開抗爭,乾了無數驚心動魄的大事,經過第四季的逃亡,女主終於來到了自由國-加拿大,在這裡她將面對全新的挑戰。

二:使女故事第五季-女性與女性的相互內耗

第四季結尾,一直作為基列國代言的沃特福大主教,在加拿大邊境被外逃使女活活打死,女主以基列國的處刑方式將大主教吊在了牆上,此時沃特福的妻子瑟琳娜正被加拿大政府拘押,大主教的死將她推上前台。

第五季的主線就是女主-瓊與主教遺孀-瑟琳娜的雙王鬥法。

1.女主:瓊-法制與復仇的矛盾如何調節

女主來到加拿大後,將那些逃出來的群體整合到一起,形成一股勢力。她成為了領導者,刺殺沃特福大主教就是她策劃實施。

然而她的仇報了,她解恨了,其他姐妹的仇還沒有,她們要求以更激進的方式報復基列國。

可是她們處在一個和平國度,一個法制社會,刺殺沃特福大主教已經引發了外交危機,如果事態繼續升級,勢必會引發加拿大政府的動作-控制/削弱對使女群體的援助,但她又無法平息姐妹們的怒火。

幾經權衡,女主決定投案自首,把刺殺的事情自己攬下來,用自己入獄來平息這場風波。

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加拿大政府取消了對女主的起訴,理由是:1刺殺行為發生在加拿大國境線以外,2女主並不是加拿大國籍,3加拿大與基列國並沒有犯人引渡協議,因此當庭釋放。

雖然最終有驚無險,但女主投案期間大家都意識到了復仇的風險-與現有的家人分離,與現有的生活告別,我們真能承擔憤怒的代價嗎?

事情發展到這步似乎是最完美的結局,但沃特福的遺孀-瑟琳娜吹響了反攻的號角……

2.瑟琳娜-從野心勃勃到再次臣服

瑟琳娜這個角色的複雜程度,和她承載的深刻寓意完全不亞於女主,她完美詮釋了作繭自縛四個字。

她是社會活動家出身,在基列國的籌建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可基列正式成立後,她的功績都被歸結到丈夫身上,「夫人」的權力被逐步限制、回收-不能參加議會,不能擔任職務,連閱讀的權力都被剝奪,只能待在家裡研究園藝。

主教夫人作為基列國地位最高的女性,保持社交的方式竟然是「生病」,只有生病了,其他夫人來探視才符合規範。

可見這個體制對女性的管控是系統性的,早就偏離了她的原初構想。

瑟琳娜在前四季的劇情里,始終處在搖擺狀態,她一方面享受基列國高層的待遇,對中下層人士予以欺壓,另一方面她又默許了女主對基列國的反抗活動,與丈夫的裂痕也越來越大,最終在加拿大外交官的協助下,逃出基列國到加拿大尋求避難。

等來到自由國度後,瑟琳娜才真正認識到,她永遠無法擺脫基列國幫凶的身份,永遠無法同使女群體和解,面對女主-瓊洶湧澎湃的恨意,她充滿畏懼,等到丈夫沃特福被暗殺後,這份恐懼達到了頂點。

她為了自保決定全面倒向基列國,並展現活動家的實力:她向加拿大政府索要丈夫沃特福的遺體,並安排歸國安葬;她向基列國建議將沃特福的葬禮進行全球直播,打贏國際輿論戰。

丈夫死後,瑟琳娜似乎擺脫了枷鎖,她野心勃勃,想以亡夫新喪為契機,在全球直播中打造個人形象,逐步擴展自己的影響力,到時候再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參與議會活動,慢慢「改變基列」。

為此她做出充分準備:

1借葬禮之名聯絡感情,四處邀請各地的大主教,展示自己的能量和人脈圈,為國葬提案打下基礎。

2向議會提交國葬計劃,以及後續的配套方案,在基列國的輿論陣地中搶占自己的位置。

3示好勞倫斯大主教,拋出聯姻的橄欖枝,為後續的權力進階埋下伏筆。

4安排女主的女兒在全球直播中露臉,展示自己的能量,威懾女主。

瑟琳娜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事實證明她的計劃非常成功,她自己不僅在直播中大出風頭,基列國的形象也有了極大改善,這是否意味著著她「入駐議會,改變基列」的目標指日可待?

她又錯了,基列國的男人一個個都是老陰X,怎麼會放任一名女性獲得權力呢?何況她還曾經叛國出逃。

基列國議會最終決定,安排瑟琳娜回歸加拿大,讓她以非官方的名義擔任基列國的「全球大使」。

這一下子不僅絕了瑟琳娜的後路,讓她永久性的與基列綁定在一切,還不用給她權力,讓她永遠當個花瓶,永遠壓榨她的剩餘價值。

不得不說瑟琳娜還是太嫩,玩心眼玩不過這幫老男人,她再一次被基列國擺了一道,再一次不得不臣服。

這回瑟琳娜與女主-瓊的雙王大戰註定要不死不休了,似乎她倆誰死,對基列國都有好處。

回到篇頭那句疑問:到底是女性與女性的內耗,還是極端男權的黑暗心計,相信各位觀眾自有答案。

篇幅有限,劇中的另外三位主角就不詳細解析了,莉迪亞嬤嬤和勞倫斯大主教是基列國意識形態的構建者之一,這兩位是從內部瓦解基列的關鍵。

而女主的情人-尼克已經高升為大主教,還和麥肯錫家族聯姻,獲得了更高的權力也引來了更多的關注(監視),他也是後續瓦解基列的關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8d812def23b1a3640d2f90190fee1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