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俠2023年演講:未來,只有1%的人是引領者

2023-09-17     筆記俠

原標題:筆記俠2023年演講:未來,只有1%的人是引領者

內容來源2023年9月16日,筆記俠在杭州舉辦的第二屆「AI新視野,增長新勢能」新商業大會。

分享嘉賓:柯洲,筆記俠創始人。

責編| 金木研

第 7697 篇深度好文:12535字 | 25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2023年9月16日,筆記俠在杭州舉辦的第二屆「AI新視野,增長新勢能」新商業大會。

分享嘉賓:柯洲,筆記俠創始人。

責編| 金木研

第 7697 篇深度好文:12535字 | 25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9月16日,筆記俠在杭州舉辦了第二屆「AI新視野,增長新勢能」新商業大會。

此次大會,筆記俠創始人柯洲進行了《AI,結構化調整的應用紅利》為主題的乾貨分享:

僅2023年上半年,AIGC賽道的融資金額,就已經超過1000億元,是2022全年的十倍!

然而,在狂飆半年後,ChatGPT的訪問量開始出現負增長,6月份的訪問量環比下滑9.7%。

中國探索者們的心態,也從理想、亢奮、激動,變得更加現實、冷靜和務實。

有句話叫「喧雜中冷靜,冷靜中持續激進。」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分清楚,什麼階段是風口,什麼階段是價值。

人類第一次像上帝一樣,造了一個人工大腦。但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大模型嗎?

這場高端玩家的盛宴,對於中小企業、初創企業來說,到底該如何參與?能夠落地的應用場景有哪些?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巨變時代,增量市場在哪裡?

以下為筆記俠對柯洲演講內容的精編,分享給大家:

一、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巨變時代,

增量市場在哪裡?

當下創業的基本事實是:中國的創業時代正式進入了整合期。

我們可以把創業時代理解為一條曲線:

中國創業時代,從40年前的改革開放開始,第一波人是40年代和50年代的人,比如萬向集團魯冠球、傻子瓜子年廣久,他們衝破當時市場的束縛,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靠的是膽子大、敢為人先

第二代企業家主要是50後和60後,他們下海經商,與上一代的人不同,不再是泥腿子創業,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知識沉澱,跟隨著中國的工業和產業化,一起成長起來,比如任正非、宗慶後、柳傳志等。

第三代企業家,是60後、70後,他們抓住了網際網路的浪潮,比如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

他們普遍有過非常好的教育背景,還帶著一定的知識、視野和能力,基本都是大學生,有過相應的積累和鍛鍊後,開始進入戰場。

後來,我們會發現大量70後、80後創業者湧現,也就是第四代企業家,他們是抓住了移動網際網路紅利的那波人,比如王興、程維、張一鳴、黃崢等,同樣是擁有科學能力的人,科技至上,相信理性主義和邏輯。

同樣,我們發現今天的85後、90後、00後也在登場,也是第五代企業家。他們更相信數智化,面臨轉型升級的需求,直面國內和外資品牌PK的機會,且敢於到海外和全球品牌競爭,他們堅持做國貨品牌,有長久的價值創造的夢想。

在全世界,我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從40後到90、00後,幾乎橫跨時間段的六批人,在同一個戰場裡打拚。

這也導致今天有1.7億個市場主體,其中個體工商戶1.14億個體工商戶,做生意的人太多了。但我國總人數只有14億,在這樣的結構下,生意當然高度同質化。

技術驅動社會進步、宏觀經濟進步、產業進步、企業進步、個人進步,當以移動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技術紅利進入尾聲,當經濟開始準備切換到到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特徵的新周期,一場痛苦的換軌期,一段痛苦的轉型升級期,直接擺在每一個行業、企業和個人面前。

所有企業,正在經受市場的殘酷洗禮,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巨變時代,在紅利消失的時代,所有人都面臨各種考驗。

這讓我的腦海中想起了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這首詩,是高爾基1901年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19世紀歐洲爆發的工業危機也連鎖反應到了俄國,俄國倒閉了3000多家大小企業,10萬多人失業,巨大的環境壓力,人們普遍焦慮、困頓、看不到希望。

今天,全球疫情、經濟衰退、局部地緣戰爭、經濟與貿易戰……多重原因疊加,我們發現企業家、創業者、甚至普通打工人,整個社會結構從上到下,擔子越來越重,賺錢越來越難。

在這個時候,不必抱怨環境,我們都是狂風烏雲中的一分子。但就像高爾基說的,最先衝出烏雲的,不是呻吟的海鷗、不是膽小的海鴨、不是蠢笨的企鵝,而是勇敢的海燕。我們需要擁有更高的眼界。

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經濟大環境,已經進入到新的整合期。

創業者要像一隻海燕,除了需要堅韌的毅力,還要藉助風的力量——技術創新,這註定是新一波周期的起點。

AI,像是烏雲中的一道閃電。

2022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

就在幾天前,剛剛接任阿里巴巴CEO的吳泳銘,發布了全員信。他在信中表示,傳統網際網路已經嚴重同質化,並走向存量競爭,未來「最大的變量」是 AI 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以AI為代表的技術是全球商業發展的新動能,為此,阿里確立了兩大戰略重心:用戶為先、AI 驅動。

也就是AI是阿里更好為用戶服務的手段。

偉大變革的起點,讓我們做一群堅強的孤勇者,讓我們做一群勇敢的海燕。在這麼難的環境下,要飛出烏雲的海燕,是得多麼的努力。

今天,我們每位創業者,就好像一隻海燕。

「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它叫喊著。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每一位創業者,我們既要活下去,也要藉助新的技術風暴,飛過閃電,衝出烏雲。

二、AI,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1.從狂熱到冷靜

毫無疑問,ChatGPT是今年的世界頂流。

上線僅2個月,月活用戶破億,史無前例。因為它,OpenAI網站的流量,在4月份就超過了18億,進入了全球流量排名前20。

這場席捲全球的科技風暴,同樣,也引發了中國創業者們的集體狂歡,甚至達成了強烈共識:打造一個中國版的OpenAI和ChatGPT。

在百度文心一言打響第一槍後,超過80個AI大模型在半年內湧現,僅在上海舉辦的2023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就出現了30多個大模型,用「百模大戰」來形容大模型的火熱一點也不誇張。

賽迪顧問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7月,中國累計已經有130個大模型問世。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今年3月份,連續出現了GPT-4、百度文心一言、清華大學的ChatGLM-6B,微軟、史丹福大學也都推出了大模型,那段時間,我們的朋友圈都被AI刷屏了。

「智東西」有一個調查和梳理數據:僅在今年上半年,涉及AIGC大模型及其落地應用的企業融資有51筆,投融資金額超過人民幣1000億元。其中,單筆過億元融資就有18筆。

而2022年全年,AIGC賽道融資總額約為人民幣96億元。這意味著,僅2023年上半年,AIGC賽道的融資金額,就已超過2022全年的十倍!

然而,在狂飆半年後,ChatGPT的訪問量開始出現負增長,6月份的訪問量環比下滑9.7%。中國探索者們的心態,也從理想、亢奮、激動,變得更加現實、冷靜和務實。

有句話叫「喧雜中冷靜,冷靜中持續激進」,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分清楚,什麼階段是風口,什麼階段是價值。

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大模型嗎?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大模型?

2.大廠:從造大模型,到造鏟子

事實上,李彥宏很早便提出,「創業公司重新做一個ChatGPT其實沒有多大意義。」他覺得,「基於這種大語言模型開發應用機會很大,沒有必要再重新發明一遍輪子,有了輪子之後,做汽車、飛機,價值可能比輪子大多了。」

金沙江創始合伙人朱嘯虎,也在朋友圈寫道:「不要迷信通用大模型,因為明年GPT-3.5就成commodity(通用基礎設施),而三年後,GPT-4也會是。對於大部分創業者,場景優先,數據為王!

我們都知道,此次大模型帶來的生產力革命,意義非凡。

人類第一次像上帝一樣,造了一個人工大腦。但大模型及其高算力對應的是高昂的資金消耗,ChatGPT一次運算就要花費450萬美元。

美國《財富》雜誌報道,2022年,OpenAI公司凈虧損總額為5.45億美元。

與過去很多微創新不同,ChatGPT從一出現就是龐然大物。人才、資金只是基本要素,算力、算法、數據……有錢也不一定能燒出大模型。

所以,大模型從誕生起,就屬於高端創業者。

國內探索者們也越發冷靜,他們不再執著於「成為中國的OpenAI」,這種理想化目標,他們有了更落地的想法,也更注重AI對實際產業場景中的問題解決。

王小川也說過,「AI是個技術,不是產品,就像靈魂需要肉身一樣,AI也需要找到自己可以施展的場景,找到了合適的場景,就是『靈魂附體』。找不到,則只能是一個飄蕩的『無腳鳥』。

華為盤古大模型3.0的發布會上,華為雲CEO張平安更是直言,「盤古大模型沒有時間作詩和聊天。參數再多、對話能力做得再好,但如果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沒有多大用處。」

就在前幾天,9月7日,騰訊正式發布通用大模型混元,騰訊雲、騰訊廣告、騰訊遊戲、騰訊會議等50餘個騰訊業務和產品,接入混元大模型測試,取得初步效果。在此之前,騰訊也高調公布了行業大模型路線,一口氣拋出10大行業超過50個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眾多宣布進入AI產業鏈的大廠,紛紛開始提供鏟子。

比如,在智能助手和辦公場景下,百度如流接入文心一言,釘釘接入通義千問,發布斜槓「/」功能,金山辦公推出WPS AI,率先將AI技術應用於智能文檔;

在電商場景下,天貓新品創新中心上線AI概念工坊,幫助商家做創意設計;

在數字人領域,小冰公司基於真人的「複製人計劃」,三分鐘就可以打造你的數字分身,用戶可以在虛擬社交軟體Glow App中,根據喜好創建自己的數字人……

各個細分領域,都正在被挖掘、被看到、被占據。一個圍繞AIGC的創業生態雛形,正快速形成。

3.中小企業:如何用好鏟子?

微軟 CEO 薩提亞曾經說過:「所有的產品都值得用 AI 重做一遍。

但這個「重做一遍」不是說推倒重來,而是AI確實可以給業務的效率和效果帶來很大的提升。效率是成本,效果是質量,這二者帶來的變化,對企業來說就是降本增效。

比如,如果你是一名運營人員,現在要為一款產品寫內容、做推廣。那麼以往的內容創作方式可能是:需要調動公司內外資源,各個部門一起協作完成,溝通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長。

但有了AIGC內容智能生成工具,短短几分鐘,各種風格文案、圖片快速生成,效率、質量都大大提升。

所以,對於中小企業、初創公司來說,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將AI切入應用場景,為用戶解決問題。

4.超級個體的時代來了

自從AIGC爆火後,對「AI替代打工人」的討論就不絕於耳。

一個大家很關心的問題,什麼職業會被取代?什麼工作會產生變化?

這個問題,不管是做老闆的還是做員工的,甚至有育兒需求的爸媽都在問。我們知道今天大模型其實處於「讀萬卷書」的階段,但沒有「行萬里路」,還缺少行業場景的經驗。

李彥宏曾提出,AIGC有三個發展階段,助手階段、協作階段、原創階段。

在當下,眾多AIGC產品服務正在向第二階段邁進,這也是行業的價值窪地和必爭之地。

未來,坐在電腦前的工作大機率都會被取代,電腦面前坐的時間越長,這個工作就會變得更加危險。AIGC的迅速發展,拉平甚至降低了大多數創意工作的門檻。

舉個例子,如Midjourney、文心一格、無界AI、來畫等,在圖片生成上已經越來越純熟。

據某公司聯合創始人透露,某動漫平台通過AIGC,把原本30人的團隊壓縮到了3個人。

比如,一幅漫畫包含衣物、臉部、頭髮、武器等細節部位。

原本的設計流程,是流水線式的。這個崗位專門畫臉,那個崗位專門畫衣服。

但通過AIGC,整條流水線的模式被重塑了。現在的團隊只需要一個編劇,一個分鏡,一個畫師,再加上AI。

3個人,就干成了以前需要30個人做的事。

未來,很可能是人負責那1%的創意,AI負責那99%的汗水。

而企業業務模式的轉變,必將帶來組織模式的轉變,由此引發一系列深刻變革。

這一次AI革命,和過去的工業革命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工業革命帶來了高度的社會分工,社會分工越細效率越高。

但智能時代,原來分得很細的工種,現在被一個模型從頭到尾取代,一個人,就可以把一個團隊的事情都乾了。

所以,未來主要有兩個方向的變化:一個是,未來一個非常有想法的人,自己就可以開一家公司,員工大部分都是AI員工;少部分的人員需要學習摸索怎麼和AI員工,一起合作產生商業上的價值,社會會越來越扁平。

另外一個可能性,是以數據為中心的AI,很容易產生數據飛輪:擁有一個很好的場景,然後積攢足夠多的數據,有了足夠多的數據後,通過AI讓這個企業變得更好,從而有更多的用戶進來,產生更多的數據。

未來,掌握足夠多數據的公司,會掌握足夠多的生產資料,能夠產生足夠強的壁壘。

三、AI加持的六大應用場景和領域

現在,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應用層和產業端。

在中國信通院發布的AIGC產業圖譜中,詳細展示了生態鏈的4個層次:行業應用、產品服務、模型與工具、基礎層。

《2023大模型和AIGC產業圖譜》,

來自「內容科技產業推進方陣」

基礎層包括3個模塊:晶片(如英偉達、英特爾、華為海思等)、數據(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雲平台(如微軟雲、亞馬遜雲、阿里雲等)。

模型和工具層,最知名的是OpenAI的ChatGPT,但國內同樣在步步緊跟。

8月31日,首批通過《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備案的大模型產品正式面向社會開放使用。

包括百度(文心一言)、抖音(雲雀大模型)、智譜 AI(GLM 大模型) 、中科院(紫東太初大模型)、百川智能(百川大模型)、商湯(日日新大模型)、MiniMax(ABAB 大模型)、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書生通用大模型),這裡面涵蓋了搜尋引擎、社交媒體、科研機構等多個領域。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基礎層、模型和工具層占據著產業鏈價值的主要部分,門檻較高,只有實力雄厚的巨頭玩家才能玩得起。

而產品服務、行業應用直接面向用戶、消費者,成為AIGC革命的主戰場。

我們來看下,AI在應用層和產業端,都已經做了什麼探索和實踐。

1.AI+傳媒

這也是最先受益的應用領域。

AI加持文本、音視頻、圖像生成的能力,正在為遊戲、出版和影音等傳媒產業,帶來降本增效。

比如:

AI+文字:

國外有Jasper可以生成營銷材料,目前已經完成50萬億字的編寫;

Runway借力AI賦能視頻生成和編輯,並已經在奧斯卡提名的好萊塢電影中得到應用;

國內有文心一言、通義千問,能夠順利理解用戶的提問,基於龐大的訓練數據,進行文本資料查詢、分析問題。

再比如,AI+圖片:

Midjourney是非常好用的 AI作圖網站,現在有很多作圖任務會交給它,又快又便宜,只要你口令用的對,出來的圖就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2022年8月,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藝術比賽宣布了一名令人驚喜的獲獎者,這位獲獎者名為傑森·艾倫,他既不是專業的畫家,也不是自由藝術家,而是一款桌面遊戲的CEO。他的獲獎作品《太空歌劇院》,就是「Midjourney」創作而成。

還有,AI+視頻:

萬興科技推出的萬興播爆,是布局AIGC視頻領域的又一力作。無需外籍演員出鏡,可以製作超逼真的多國籍AI數字人,一鍵生成AIGC「真人」出海營銷短視頻,比製作PPT還簡單。

還有Runawy,尤其是真兔,不僅可以修改視頻,甚至可以用文字生成視頻,通過簡短的文字描述,它就可以把視頻給你做出來。

另外,還有AI+遊戲:

Unity 可以讓你根據描述,通過 AI 幫你做出你想要的動畫,大大降低遊戲開發還有動漫開發的門檻。

2.AI+電商

這也是離錢最近、大家最關心的領域。

去年年底,OpenAI發布ChatGPT以來,國內外各大廠商相繼發布AI大模型,而商業零售板塊也將在此次浪潮中持續受益。

隨著近幾年,電商渠道紅利逐步消減,競爭加劇、運營成本提升,大部分電商企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壓力。

而藉助生成式AI,企業不僅可以解放人力成本,還能提升運營效率,實現降本增效。

比如,AI+內容營銷:

以前,營銷內容需要多部門,內外協同。但現在,用一個AGI產品就可以搞定所有問題。

無論是小紅書種草文、微信軟文,還是抖音視頻腳本,甚至是電商產品的詳情頁,各類營銷內容都可以快速生成,還可以一鍵投放。

比如,在快消領域,SKU 更新快、易消耗。一款新出的洗衣液有五、六種香味和包裝,不同群體偏好還不一樣,20-30歲的用戶,可能喜歡香味芬芳型,而30-50歲的用戶,可能更喜歡乾淨清新型;

針對這不同人群的需求,就可以設計不同風格的宣傳海報和文案,滿足不同群體的審美和喜好,做到千人千面營銷。

再比如,AI+智能客服:

通義千問的智能助手對話,用戶可快速且精準地找到自己所需的產品,極大提升購物體驗和購物效率。甚至讓人察覺不到是AI在對話。

這裡有個小門檻,叫做TTS 語音合成技術,比如你現在接到一個人工智慧語音電話,你接起來聽兩三句話,你就能馬上知道它不是一個真人。

為什麼?因為那個語音語調和回復的速度,跟真人溝通還是有區別的,這個技術也在快速疊代,相信幾個月之內,我們就能讓每個人都生成非常逼真的機器語音。現在的一些技術成本還是比較高的,但有可能在一年以內,成本應該能降到大多數企業都能負擔得起。

3.AI+銷售

AI 也可用於支持銷售團隊。

AI被培訓後,也就是輸入產品營銷工具,Top銷售的經驗後,就可以成為銷售助手甚至是銷售導師,為銷售團隊提供產品信息、競爭對手分析。

甚至推薦更佳的銷售話術,幫助銷售團隊快速成單,縮短轉化周期。

此外,AI還可以做出業績預測、客情、潛在客戶、營銷趨勢等分析。

4.AI+門店

小楊哥今年預計300億收入,其中大部分收入是直播切片創造的,達到了9:1,也就是直播間收入30億,直播切片收入270億。

因此,小楊哥今年還順勢推出了「眾小二」靈活用工眾包平台。

其實,按照這個邏輯,今天類似於屈臣氏、安踏等各種門店的所有員工,也可以變成線上員工。

為什麼?因為一家公司可以學會用AI,通過AI的內容生產能力和視頻生成能力,讓員工可以標準化地自主輸出內容。

因此,有了AI的加持,全國的店員可以理解為門店版的、切片版本的小楊哥。

這就不得不說到本地電商。

我今年3月份在我的視頻號柯洲創業圈講了一條抖音本地生活服務和本地電商的拆解,到現在每天都還是有很多人轉發和點贊。

本地電商一定是趨勢,為什麼?就像我們半夜買小龍蝦,所有東西都是「所見即所得」,而且是即時的「所見即所得」。

這種即時性的門店本地電商,一定會衝擊直播電商,因為一旦你習慣了看見貨品、下單,就能馬上收到,你就不願意等了,於是,到家業務就起來了。

有增量,才好做私域。所有的這些流量,最後都是進到門店,所以,門店做本地生活的私域成本非常低,像瑞幸,已經有3000萬+私域用戶。

因為員工已經有了開支基礎,所以這套模式相當於給員工做獲客做增量。

你告訴員工今天分享你的視頻,然後他引來的獲客,給他分30%的渠道費,他肯定願意。他得到了紅利,也多了一種能力。

5.AI+提問=提示工程師

可能很多人都擔心 AI 會最終取代自己的工作,但其實它是來加持你的,不如踏踏實實的思考一下怎麼利用人工智慧去更好地為自己服務。

現在國外已經有了一種新興的工作叫「提問工程師」(Prompt engineer),這類人對於 AI 的工具了如指掌,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操控 AI 去給你生成你想要的圖片、動畫,你想寫的代碼,或者說你需要的文章,而且成本極低。

我覺得這種工作在未來一段時間之內會是大熱門。

用好 AI 的有一個大前提就是說你得會提問,你的表達能力起碼得過關。

維根斯坦說,語言的邊界就是思想的邊界。

如果你都沒法把一個東西描述出來,也就基本等於你不知道。這是你應該真正思考的問題,所以在未來這個 AI 的時代,你所需要提升的那幾個元能力並沒有變。

人類其實需要把大量的精力聚焦在思考而非執行上,而機器賦能延伸人思考的邊界,提升對世界的認知和事物的洞察力,人則賦予機器提升執行的精準度和生產效率。

原來,你平時用 word 寫文檔,先想出中心思想,然後把你想到的東西寫在文檔上面。以後,你們要開始學會一種新的寫作方式。

你要假想你是在跟一個 AI 一起協同,共同協作,你不用知道所有的事情,你可以去使用Notion AI,你可以先問AI,比如我現在需要去寫一個跟人工智慧接下來三年發展相關的報告,請告訴我該怎麼去寫。你只要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它就能幫你去寫。

如果你覺得寫得不好,你可以跟它說,把語氣改一改,換一種方式去寫,他都能幫你寫。以往作為一個創作者,你是很孤獨的,你必須靠自己的才華和知識去寫東西。

現在不用,你只要知道寫什麼東西,把大綱列出來,Notion AI就能自動幫你寫完,它還能自動幫你發郵件,自動幫你做表格。你只需要在此基礎上再去做優化就可以。

這就叫AI智能協同。以後我們做所有的工作和生活相關的事,大家一定要習慣一件事,我們經常說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拋個硬幣看一下,以後就是遇事不決,就問 AI 智能工具。

6.AI+運營

很多公司都有運營崗位,運營的工作很繁雜,內容策劃、活動策劃、社群運營、私信運營、朋友圈運營、文案編寫等等。

如果企業接入智能運營,或者使用AI的話,簡單的數據分析工作其實 AI可以完全勝任了。

文案相關的各種工作都可以協同AI進行創作,它可以和你一起腦暴,可以給你提供很多的想法。

比如你可以讓他給你寫5個產品售賣的文案,如果覺得它寫得不好,可以再提供一些關鍵詞,比如讓它寫得更幽默、更口語化等等,讓它再去寫5個、10個,你可以根據它寫的內容,進行優化,這像不像是你的好助手?

有了AI,運營工作可以更輕鬆、高效。

未來會有大量的機會出現在應用層,會有各種各樣的中小企業在這個底層生態上,結合自己的行業,開發出應用於自己行業的小模型、軟體和硬體產品,用於自己的經營。

學會如何利用它,那你就能彎道超車,為行業提供基於人工智慧的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我們的AI增長俱樂部,就是帶著大家去看到更多的AI增長新模式,對自己的企業進行應用。

四、如何掌握新時代的生產力密碼?

1.新一代創業者畫像:科學企業家

兩周前,首批國產大模型通過備案,又點燃了人們的熱情。這也意味著,政策上的寬鬆,以及國內大模型的商用和產業化將真正開啟。

這場科技躍遷的全球盛宴,也讓越來越多優秀、卓越的科學家企業家和創業者們,踴躍其中。

前天,我專程拜訪了長期關注筆記俠的浙江省科協黨組吳曉東書記,筆記俠要一道去識別、篩選和發展科學企業家,什麼是「科學企業家」?他們有科學思維、科學基礎,用科學的方式去發展企業。

如果沒有應用科學科技,企業的競爭是成本的競爭、價格的競爭、同質化的競爭,中國需要更多像任正非、李彥宏、雷軍、張一鳴、黃錚、大疆汪滔、影石Insta360劉靖康、李澤湘、王傳福、馬雲、吳泳銘、王堅、李開復、王小川等這樣的科學企業家。

我們可以看幾個例子。

王小川:天才創業者的重新出發

比如,王小川,一位非常引人矚目的創業者。

他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打造中國版OpenAI的候選人之一。

面對大模型行業熙熙攘攘的入局者,王小川曾放下豪言壯語。

「我們有信心,在年底做出中國最好的大語言模型。」

這位曾經的天才創業者,曾抓住了網際網路的大潮,成為浪尖的弄潮兒。

但自2021年10月騰訊與搜狐完成收購交易、王小川正式卸任搜狗CEO以來,已經過去了快兩年的時間。

這次,王小川選擇重新出發,在他看來,今天以大模型代表的智能時代開啟,他談到自己的感受時說到,「地動山搖,要變天了」。

他認為這次重新上路,不是彎道超車,不是變道,是新的里程,是正在擁抱和創造新的世界。

果然,他沒有讓人失望,甚至遠超期待。

最近,王小川也把百川智能安家到了五道口。百川智能在成立一個月後,就拿到了來自騰訊、小米、金山、好未來等十餘家投資,豪華投資陣容,鮮有先例。

僅用2個月時間,百川智能就交卷中英文模型Baichuan-7B,70億參數,一經發布就可開源商用。

緊接著,又用兩個月時間發布預訓練底座模型Baichuan-13B-Base、對話模型Baichuan-13B-Chat、530億參數規模的Baichuan-53B,覆蓋開源到閉源。

截至目前,百川開源大模型已經在開源社區總下載量超越500萬。其中,Hugging Face首周下載量達百萬,近一個月的下載量337萬。而且在Github上,baichuan系列模型是星標月漲幅最快的中國大模型。

下一步,王小川要在大模型開源的基礎上,以搜狗曾經的超級應用經驗為基礎,找到大模型的超級應用以及比肩GPT能力的大模型。

或許正對百川智能這個名字,眾多數據、行業知識匯聚成一個強大的智能體系,生生不息。

吳泳銘:綜合素養更全面的新銳CEO

最近,備受關注的還有阿里巴巴集團新任CEO吳泳銘,同樣也是新一代科學企業家的代表,在他身上甚至有著更綜合、更全面的底層素養。

在阿里內部,吳泳銘被稱之為「秘密武器」。

首先,他是阿里第一代創業團隊領導者之一。

1996年,剛從浙江工業大學畢業的吳泳銘為中國黃頁提供技術支持。1997年,吳泳銘跟隨馬雲前往北京,為對外經貿部做網站。1999年,他又追隨馬雲回到杭州創立阿里巴巴。作為合伙人級的技術大神,淘寶和支付寶背後的技術負責人都是他。

可以說,很早就追隨馬雲創業的吳泳銘,是阿里第一代創業團隊的核心成員,是阿里最懂技術(技術驅動創新)的合伙人之一。

其次,吳泳銘是阿里內部創業家。2007年,吳泳銘負責阿里媽媽創業團隊的管理,他成功將阿里媽媽做大做強,並與淘寶合併。這讓吳泳銘從一名技術大神,變成了一名能將一個業務做大的內部創業家。

第三,吳泳銘還是一名投資家。

2015年,吳泳銘創立了元璟資本。元璟資本很活躍,先後投資了陌陌、理想汽車、塗鴉智能等優秀公司。這種自己親自跳下水去做一個VC基金的玩法,讓吳泳銘對全球創新的趨勢、方向更了解,幫助阿里巴巴控股集團做創投、孵化,更有一線手感。

在幾天前,吳泳銘剛剛發布的全員信中,著重確立了阿里兩大戰略核心:用戶為先、AI 驅動。也可以充分看出,這位新一代掌舵者以科技為核心的使命願景。

李彥宏:堅定投身於 AI 的長期主義者

還有,最近備受關注的百度創始人李彥宏。

9月7日,《時代》周刊首次發布全球百大 AI 人物榜單,李彥宏登上榜單,並被評為「全球 AI 領袖」。

《時代》周刊肯定了李彥宏對 AI 的長期投入及百度在 AI 方面取得的多項成就,並認為「李彥宏是中國最傑出的未來主義者,長期投身於 AI 發展的浪潮」。

但其實,在大模型爆發前,很少有人注意到,李彥宏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中最早的人工智慧追隨者與布道者。

這其中,李彥宏對 AI 的追求與人才的重視程度就可以看出來。

2012 年,圖靈獎得主傑弗里·辛頓率先驗證了深度學習的威力,並將這項成果編撰為一篇 9 頁的論文發表。

那時,深度學習還不是一個顯學,但李彥宏卻超前地預見了這項新技術的潛力,率先向傑弗里·辛頓伸出橄欖枝。

2012 年,李彥宏成立全球第一個深度學習研究院後,並親自擔任院長。在招入余凱(後來地平線的創始人)等人才後,李彥宏意識到,如要研究深度學習,就一定要招世界上最好的人才。

他開始向全球招攬徐偉、張潼、吳恩達等等知名人才,每個人都是親自出馬接待,給予高規格的待遇:

李彥宏向人請教如何將徐偉吸引進百度,對方隨口說了一句「你得請他吃飯」,李彥宏就真的專門去請徐偉吃了一頓飯,徐偉最終入職百度,主導研發了後來的百度深度學習框架「飛槳」。

2014 年,吳恩達加入百度擔任首席科學家,李彥宏親自發內部信歡迎,吳恩達在線回復。因為這兩封信,當天六位原先還在猶豫的頂級人工智慧專家通過郵件向百度回復,表達了加入百度的意向。

吳恩達在百度的三年,帶領百度人工智慧團隊增長至 1300 人,其中百度研究院成員 300 人,百度由此培養出大量的 AI 人才。本次《時代》周刊評選百大 AI 人物,吳恩達等人也入選其中。

十年來,百度研究院為百度和 AI 行業培養出了數千名 AI 人才。

據中國信通院報告,百度以 85.5 分位居「AI 產業創新人才」全國第一,在預訓練大模型、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七大領域均排名第一。

最近五年,百度AI人才的AI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連續五年位居全國第一。

然而,此後數年間,深度學習浪潮起起落落,歷經低谷,全力投入人工智慧的百度也由此飽經商業回報的考驗;李彥宏本人,由於對技術的追求過於執著,也受到大眾的質疑。

但李彥宏知道,最前沿的技術浪潮是等不來的,必須提前 10 年、20 年去布局。

有人統計,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在連續 8 年的「兩會」中,提出了 13 份 AI 相關提案。

AlphaGo 戰勝人類世界圍棋冠軍的 2016 年,李彥宏在公開場合提到「人工智慧/AI」500 多次。2017-2019 三年,李彥宏作了 40 次演講共計 15 萬字,均涉及 AI。

近十年來,百度累計研發投入超過 1462 億元;在被稱為「AI 寒冬」的 2022 年,百度研發投入 233 億元,研發強度 18.85%,排名中國民營企業研發強度第一。

直到 2023 年,ChatGPT 催發 AI 奇點。百度最早推出「文心一言」等一系列大模型成果,人們才發現:百度在 AI 領域十年跋涉,終於越過山丘。

另外,任正非、王傳福、馬雲等也都是科學企業家,他們用更具開拓性的思維、眼光,以及過人的膽略,敢於創新,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

讓我們致敬,那些科學的企業家和創業者們。

2.既然選擇遠方,就只顧風雨兼程

任何一波技術革命都會帶來新的東西。

想想一千年前或者幾百年前,地球上最普遍的工種,比如說鐵匠、泥瓦匠、馬車夫其實都已經不存在了,但後來司機、程式設計師、HR等新的職業出現了。

所以,樂觀來說,AI不是替代人,而是提高生產力。

掌握了AI,就掌握了新時代的生產力密碼。

但每一個新技術完全落地前,都會走過一個死亡之谷,很多沒有趕上這趟列車的人,大機率會被淘汰掉。

我們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出擊。

這一波AI會徹底改變每一個行業。所以從這些方面看,第一,未來5到10年,行業會發生巨大變化,這是非常確定性的。

對於創業者來說,要把探索AI天花板和AI落地分開。

如果是探索天花板,現在最確定的路線是繼續暴力大模型;但如果要追求AI落地,目前國內很多企業都推出了基於大模型的文字生成、圖片生成類應用。

大家可以儘可能的去使用這些產品,去體驗這些產品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能在工作和生活中給自己帶來哪些幫助,從而對它們有更直觀的認知。

因為,無論在哪個行業,第一素質就是終身學習。這也是當下每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93歲的巴菲特,為什麼仍舊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學習?因為他對世界有敬畏之心,承認好多事他是不明白的,不斷突破自己的邊界——這是強大的心力和腦力的組合。

總體來說,AIGC將會深刻改造每一個行業。只是不同行業,改造速度有早有晚,有快有慢,但在趨勢面前,沒有人可以掉隊。

敬畏市場,接受無常。

想想我們今天的環境,烏雲還在頭頂、風雨不可預測。

但我們,還是要敬畏市場,接受這種無常。

暴風雨醞釀之時,正是海燕飛出的時候,勇敢的人早已按捺不住對暴風雨的渴望與歡樂,他們衝擊於陰雲和海浪之間,奮力飛翔。

我們應該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只要我們心裡充滿陽光!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這將是,屬於勝利的預言家的叫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8c6c9a4c37ee8d28e719660bda18a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