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都會看到戰士使用幾顆手榴彈綁在一起,去攻擊對方的坦克,並取得摧毀坦克的戰果,那麼,現實中,這種集束手榴彈是專用於「打坦克」的麼?打坦克的效果怎麼樣呢?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幾枚一起用:集束手榴彈是打坦克「專用」麼?其實並不是
集束手榴彈和它的字面意思一樣,就是將幾顆手榴彈綁定在一起的爆炸裝備,在一戰、二戰等時代使用比較廣泛,在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它被用於攻擊坦克,不過集束手榴彈並不是打坦克「專用」的。
1、步兵手中的「大號手雷」,近距離當炮彈用
在一戰時代,德軍為了攻擊協約國軍隊的土木工事,想到了將手榴彈綁在一起來增加威力的想法,當時德軍使用的是木柄手榴彈,外形的優勢可以很好的綁在一起,這樣就直接解決了步兵缺少大威力武器的問題,因為榴彈炮等炮彈有200米左右爆炸安全距離的限制,因此步兵需要近距離火力支援時,遠程火炮不容易發揮作用,而此時步兵手中有沒有較大威力的單兵武器,這也就是集束手榴彈最早的用途:攻擊碉堡、據點等固定工事。
一般,用一枚完整的木柄手榴彈為中心,周圍綁上6枚去掉木柄的手榴彈,共7枚手榴彈的威力非常可觀,如德國M1917木柄手榴彈,單枚重800克,裝藥為200克,7枚總計裝藥1400克,已經超過了不少小口徑火炮的炮彈。
到一戰後期,坦克作為新式武器開始出現在戰場上,曾對步兵「大殺四方」的機槍,對於這種鋼鐵怪物無可奈何,遠程榴彈炮對於這種移動的鋼鐵堡壘,又有難以命中的問題,於是步兵們發現,手中的集束手榴彈可以用於攻擊坦克。
一戰時代的坦克不僅機械動力可靠性很低,其車體裝甲板也非常薄弱,加上採用鉚接方式,遭遇較大威力的爆炸攻擊時,坦克底部裝甲、動力系統等位置都很容易被擊毀,同時被震飛的鉚釘或者零件也會在坦克艙內亂飛,給隊友增加「暴擊傷害」。
2、集束手榴彈的弊端:太重了、威力還是相對有限
雖然可以攻擊坦克,但是集束手榴彈的弊端也很多,最為直接的弱點就是:太重了;如1枚M1917木柄手榴彈重800克,7枚重5.6公斤,即便是去掉6根木柄,重量依舊很大,一戰德國士兵,手榴彈投擲距離為27-30米左右,而集束手榴彈顯然無法投擲到這樣的距離上,連一半的距離都達不到。
這也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攻擊距離太短;步兵使用集束手榴彈攻擊坦克時不得不儘可能地靠近對方,而步坦協同作戰最為直擊的目標,也正是這些試圖靠近坦克的步兵,因此使用集束手榴彈去攻擊坦克的步兵,通常要冒著極大的風險和傷亡。
到了二戰時代,集束手榴彈攻擊坦克的效果已經開始減弱,裝甲焊接技術的改變,裝甲厚度的提升,都讓坦克的防護水平大幅提升,集束手榴彈只能針對脆弱的履帶等部位,造成坦克的部分損傷,同時,步兵手中已經開始大量裝備衝鋒鎗、輕機槍等連射武器,火力密度的增加,讓步兵想要接近坦克的難度也大幅增加。
當然,日本坦克作為二戰時代的例外,主要裝備的坦克仍然是一戰時代的鉚接等技術,裝甲也相對薄弱,加上此時我們步兵手中基本沒有什麼反坦克裝備,集束手榴彈幾乎是唯一選擇。
3、集束手榴彈作用下降的原因:「滿天飛」的單兵火箭筒
二戰時代,歐洲地區的大規模坦克作戰,極具針對性的反坦克武器也開始快速發展,這也讓集束手榴彈在步兵手中的重要性「讓位」,出了炮班操作的反坦克炮,步兵單兵使用的反坦克火箭筒可以直接重創或者擊毀坦克,如德軍的「鐵拳」,美軍的「巴祖卡」等,有效射程也遠大於需要人力投擲的集束手榴彈的攻擊範圍。
集束手榴彈和燃燒瓶一樣,其實都屬於是對付敵方坦克「應急」裝備,針對的也是坦克的某些弱點,燃燒瓶主要針對是坦克發動機機艙的引擎蓋,集束手榴彈主要針對脆弱防護的裝甲車輛,但是,在坦克防護增加後,攻擊難度大幅增加,效果也確實開始變得「有限」,當然,在合理戰術的配合下,集束手榴彈依舊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在二戰後,坦克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多,步兵手中有各式各樣的RPG(Rocket-propelled grenade,火箭筒)、反坦克飛彈和無後坐力炮,裝甲車甚至是軍用越野車上也都搭載有攻擊距離非常遠的反坦克飛彈,而更大的威脅來自天空,武裝直升機以及現代的無人機對於沒有防空掩護的坦克,已經相當於「開罐器」一樣。
4、集束手榴彈:我只是老了,並不是「死了」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集束手榴彈並沒有消亡,步兵單位中雖然單兵武器已經相當豐富,如大口徑狙擊步槍、榴彈發射器等裝備的攻擊距離都可以讓步兵不必再冒險抵近進攻,但是集束手榴彈仍然是好用且可靠一種裝備。
手榴彈仍是步兵手中重要的裝備,但是單枚手榴彈有時也仍需要面對威力不足的問題,這時仍需要使用數枚手榴彈變成技術手榴彈,來增加爆炸威力,可以攻擊近距離的障礙物、防禦工事等,而不必去消耗更貴的裝備,美軍在2010年時就曾推出了可擴展進攻型手榴彈,3枚手榴彈利用螺紋縱向連接,便可以變成一顆威力更大的集束手榴彈,仍然干起了打工事的「老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