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閉幕丨帝國南疆——南越王墓出土精品文物展:絲路序章

2024-10-11     博物館世界

第四單元

帝國南疆——南越王墓出土精品文物展

絲路序章

秦漢時期航海圖

中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南越國地處中國大陸的南方,南接大海,北通中原,其先民在秦漢之際已懂得藉助季風沿著海岸線航行,與東南亞和南亞諸國進行交通和貿易往來。利用舟楫之便,南越國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海外貿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先驅,更為之後漢武帝發舶遠洋、開展官方海外貿易打下了基礎,在中國航海史中寫下了重要的篇章。

南越國近海、多河湖,先民熟習水性,善於用舟,不僅漁撈經濟發達,還與域外世界建立起頻繁而密切的聯繫。嶺南地區造船技術與規模的大發展,是南越國海上交通繁榮的重要基礎。

南越王墓中出土大量貝類、魚類、龜鱉等水產品,是全國出土水產動物最多的墓葬。其中我國南方沿海常見的青蚶、楔形斧蛤等海產貝類出土最多,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熱帶海洋的生物殘骸。

船紋銅提筒局部

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紋銅提筒,表明南越人已有建造大型海船的能力。提筒上繪製4艘首尾相接的船,船體明顯繪出甲板,船內分艙,船中有弓形大櫓,是能遠航的海船圖案。

根據考古發現與文獻資料,漢代廣州地區已有類型多樣的船型,包括大型海船、作戰的樓船、內河航運的貨艇、客船、農耕運輸的小艇等,反映出當時南越國造船與航運交通之發達。

通過遠航的海船,南越國得以同海外往來並互通有無。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眾多舶來品與外銷之物,是南越國與海外地區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活動的直接體現。

南越王印花模板套印的圖案

馬王堆出土絲織物圖

南越國銷往海外的產品主要有絲綢、珍珠等物。

古代中國以「絲國」聞名於世。南越王墓出土的印花銅板模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絲織物印花工具,說明當時絲織業發展到很高水準,還有十分先進的彩色套印技術,所產絲織物很可能已通過海路輸出。

印花銅板模一對

複製件

南越王博物院藏

印花工具。由大小兩件凸板組成,背面均有穿孔的小鈕用以穿繩,便於執握。大的為主紋板,形如火焰;小的為定位板,像一個「人」字。墓中出土的絲織品里有與印版圖案相同的織物。以前認為印花版的使用多見於7世紀以後,而這套印花版的年代早達公元前2世紀,在中國紡織印染業及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價值。

乳香

南越王墓中發現的乳香、非洲象牙製品、玻璃珠璣等與海上交通相關的珍貴文物,是目前嶺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一批舶來品。

乳香的妙用

南越王墓出土的乳香,為樹脂類香料,是持續更加長久、殺菌效果更加顯著的一種香料。乳香產於阿拉伯半島,既可作薰香,又可作藥用。人們亦常用乳香燃燒產生的煙來熏衣物,以防蟲蛀和消毒防疫。

四連體銅熏爐

西漢

1983年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四連體熏爐十分少見,南越王墓就出土5件,造型別致,極具特色,應是南越王夫人所用的薰香用具。盒身和盒蓋平面成「田」字形,盒內四個小盒互不連通,可以同時放置多種香料。這種鏤孔細、爐身帶較高蓋子的熏爐多用於燃燒海外進口的樹脂類香料。

熏爐焚香在南越國蔚然成風,但中國原產的香料資源並不豐富,乳香、沉香、檀香等熱帶香料多來源於海外地區。南越王墓中熏爐的大量出土,佐證了當時薰香風氣的流行與香料貿易的繁盛。

隨著海外貿易的日益繁盛,南越國與異域的技術與文化交流越發密切。南越王墓出土的部分飾品、實用器與建築構件,器形與風格同中國傳統工藝迥異,是中西方交流的成果。

南越王墓蒜頭紋銀盒

古代波斯地區出土的筐罍器

南越王墓出土的蒜頭紋銀盒是古代西亞波斯金銀器的風格,為經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舶來品。進入中國後,漢代工匠又在上面加了蓋鈕、圈足與銘文。

南越王墓角形玉杯

金來通杯

保加利亞 約公元前4-3世紀

南越王墓出土的角形玉杯是呈犀牛角狀的酒器。有學者認為,角形杯的造型源於西方稱之為「來通」的角杯形金銀器。

杯形如獸角,口橢圓,杯底有細軟彎轉的繩索式尾,纏繞在杯身下部。杯口沿陰刻弦紋一周,杯身以淺浮雕和雙鉤法飾勾連雲紋。器體輕薄,拋光琢制俱佳。口沿上微殘,青玉質,半透明,局部有紅褐色浸斑。仿犀牛角形,中空。

口呈橢圓形,往下漸收束,近底處成卷索形回纏於器身下部。紋飾自口沿處起為一立姿夔龍向後展開,紋飾繞著器身迴環卷纏,逐漸高起,由淺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為圓雕。

在浮雕的紋飾中,還用單線的勾連雷紋作填空補白。一夔龍纏繞器身,集淺浮雕、高浮雕、圓雕藝術為一體,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漢代遺作,在玉器史是占絕對重要的地位。漢代之絕品1983年西漢南越王墓出土。

珠襦構件組成的圖案

帝國南疆

南越王墓墓主人所穿「珠襦」(用小珠綴串而成的短上衣)上的裝飾物。

金花泡(一組8枚)

帝國南疆

西漢

1983年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南越王墓中共出土32枚,是墓主人所穿「珠襦」(用小珠綴串而成的短上衣)上的裝飾物。設計和加工十分精細,球面形泡體上的金絲和金珠都是焊接固定的。這種焊珠工藝黃金製品在漢代十分流行,其工藝技術可能來自古代的西亞地區,在古希臘遺址曾有類似出土物。

海外傳入的玻璃製品與工藝對中國本土玻璃生產有著重要影響。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青釉筒瓦,屬鈉鉀玻璃釉,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釉瓦實例,製作工藝可能源自海外。

青釉筒瓦

器表面施青釉,經檢測,屬於鈉鉀玻璃釉,與公元前3世紀印度哈斯蒂納珀地區的玻璃成分十分接近,其製作工藝可能從海外傳入。

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印度的石窟和佛塔受古希臘、波斯文化影響,流行使用八角形石柱。這種八角形柱在南越國宮苑中也大量使用,應是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受到印度影響的結果。如此大量使用石材,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還是首次。

八棱石望柱

西漢

1997年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

南越王博物院藏

帝國南疆——南越王墓出土精品文物展

結 語

南越國是中國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割據政權,也是 中國嶺南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國家,對 中國嶺南社會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南越王墓的發現和發掘更是嶺南文物考古工作的里程碑,掀起了南越國史研究的熱潮,也使人們對兩千多年前的 中國嶺南社會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兩千年前的秦漢南疆以其獨特的位置占據著帝國版圖上光輝璀璨的一角,兩千年後的廣州則延續包容開放的歷史傳統,繼續書寫著發展復興的全新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7a2225ae955ffcf61533ac1bba501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