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骨子裡的蓋被子基因,有什麼科學依據?

2022-08-16     壹讀

原標題:中國人骨子裡的蓋被子基因,有什麼科學依據?

睡覺要蓋肚子的壹讀君|敏敏

大熱天蓋被子真的太難了。

全蓋熱得慌,不蓋怕生病,尤其是肚子(更準確地說是肚臍部分),中國人相信,身體再棒的人,不蓋肚臍也會竄稀。高溫和執念的碰撞之下,有博主在微博奇思妙想:為什麼我們的被子不能設計成下圖這樣?

必須蓋住肚臍和膝關節(有的人不蓋腳)

憑著上面這張圖,#中國人骨子裡的蓋肚子基因#衝上了熱搜,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紛紛變身「肚臍衛士」,表示就算熱死,肚臍也得蓋。

除此之外,關於肚臍還有很多「傳說」,比如不能摳肚臍,會爛肚子的,再比如肚臍長得好不好看,全靠醫生的打結技術……

所以,肚臍到底有什麼奧妙?不蓋肚子真的容易生病嗎?

肚臍其實很脆弱

本質上,肚臍其實是一個傷疤。

在胚胎階段,胎兒依靠臍帶維繫生命,出生後,醫生會把臍帶剪斷,把肚皮上留下的那截臍帶紮起來,待臍帶殘端壞死、脫落(一般7天後就會自然脫落),周圍的組織慢慢長起來,肚臍就出現了。

也正是因為肚臍的傷疤本質,很多腹腔鏡手術都會選擇在肚臍邊兒開口,這樣手術後肚子上可以少一個疤。

這裡要聲明的一點是:醫生剪臍帶、打結的手法和水平,和肚臍的美觀程度沒有關係。因為不管打的結有多好看,就算是個蝴蝶結,最後都得壞死、脫落。而且,打結已經被淘汰了,現在大多會拿臍帶夾直接夾住。

實驗組為用臍帶夾,對照組為用氣門芯套扎法結紮臍帶,結果顯示臍帶夾更安全|表源參考文獻[1]

實際上,肚臍最終長什麼樣,主要和個體是否為疤痕體質、過程中肚皮內外組織生長速度的差異、皮膚和腹壁之間的空間量等因素有關。但有一個是我們可以後天控制的:肚臍的「深邃」程度。

《中華醫學實踐雜誌》上一篇對成人肚臍進行測量分析的文章表示,臍深和臍徑與中國人的身高和年齡無明顯關係,但與身高和體重呈正相關。可以理解為,肚皮上的脂肪越厚,身高越高,肚臍越深、越大。

不必擔心胖到一定程度的人看不到自己的肚臍,畢竟到了這個地步,不看肚臍也知道胖了……

不同形狀的肚臍|圖源參考文獻[2]

但不論肚臍形狀如何,在受涼竄稀面前,都同樣「不堪一擊」。

這就不得不說肚臍的構造:肚臍部位下方沒有肌肉和脂肪組織。下面是腹部橫切解剖圖,凹陷處上方就是肚臍,兩邊的白色部分是脂肪,可以看出,肚臍下方只有一層薄薄的筋膜層,整體厚度遠不及周圍區域。再加上肚臍緊鄰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因此肚臍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

腹部解剖圖|圖源網絡,侵刪

不過就算肚臍脆弱,奈何它就指甲大小的地兒,作不起什麼妖來。人們老說睡覺不蓋肚臍會竄稀,其實準確地說,要蓋的不是肚臍,而是肚臍周圍的那一片區域。只是因為肚臍比較引人注目,有的人會習慣說蓋肚臍罷了。自然肚臍著涼也不會引起跑肚拉稀,而更可能是整個腹部著涼了。

不管怎麼說,肚子還是要蓋的。當然,具體怎麼蓋,大家就各顯神通了。

有人只扯出一個被角蓋住肚子;有人把被子的形狀彎成一個「C」;還有人側抱著被子睡……

從左至右,圖源微博@雞爪定理 @夷田犀牛 @Me是榆白啊,侵刪

反正就一句話:

就算世界上只剩下最後一塊布,我也要把它扯過來蓋肚子。

肚臍:小摳怡情,大摳傷身

不能摳肚臍,會爛腸子的。

小時候,多少人都曾被家中長輩這麼警告過。但肚臍確實是個神秘的存在,它一眼看不到底,總感覺下面連通著什麼東西,而且裡面還總有一些灰黑色的泥,偶爾摳出來聞聞還挺上頭。

真相是,肚臍可以摳,而且摳不爛腸子。從前面的腹部橫切解剖圖可以看出,肚臍是一條死路。除非大力出奇蹟,而且忍痛能力超一流,突破肚臍下方的筋膜層,那確實可以爛腸子……

不過雖然腸子不會爛,但大力挖摳肚臍容易刺激到內臟(比如離肚臍最近的腸子),從而導致消化系統不適、拉肚子等情況。有網友調侃說摳肚臍簡直是「竄稀開關」,就是因為這個。

圖源網絡,侵刪

至於肚臍里讓人手痒痒的黑泥,學名叫臍屎,它的構成比較複雜。想像一下,肚臍出的汗排不出去,脫落的皮屑,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不知從何而來的灰塵雜質……這些東西全部都藏在肚臍的褶皺里,臍屎就此形成。

純粹的物質味道是不會這麼沖的,臍屎之所以味道獨特,還有賴於細菌的發酵。肚臍是絕好的細菌溫床,不僅營養物質豐富,溫度還適宜,因此,在肚臍處棲息著大量細菌。根據廣西疾控的信息,有研究稱,對60人的肚臍進行研究後,發現肚臍內有2368種細菌。

研究者還在一個自稱好幾年沒洗澡的人的肚臍里,首次發現3種從未從人類皮膚發現過的古菌(與細菌和真核生物並列的第三種生命形式)

細菌雖然多,卻也不用太害怕,因為它們大多是皮膚上比較常見的無害菌,包括葡萄球菌、棒狀桿菌、芽孢桿菌等,除了發酵出一些詭異的味道來,通常不會對個體造成傷害。

不過,細菌雖然對個體健康無害,但它釀造的詭異味道卻對人的精神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很多人都忍不住想放肆一把,摳肚臍摳到爽。但真的不建議這麼做!一是前面說的,容易導致消化系統不適、拉肚子等,二是因為肚臍處的皮膚比較嬌嫩,萬一不小心摳破了,可能會導致細菌感染,引發臍炎。

真要想清理肚臍,也不能硬摳。

比較淺的肚臍可以用溫水清洗,然後用棉簽蘸著溫水,輕輕地清潔頑固污垢。如果肚臍比較深,污垢比較頑固,可以用棉簽塗點沐浴液清理,再不行就用棉簽蘸點酒精或雙氧水,略略用力地拿棉簽來回撥弄。最後記得用清水沖洗、擦乾肚臍。

如果清洗之後,肚臍還是味道刺鼻,或有紅腫、瘙癢、流膿等症狀,那可能是臍部感染了,麻溜地跑去看醫生!

留言區說說,你都聽過什麼關於肚臍的傳說?你摳過肚臍嗎,結果如何?

參考資料:

[1]何婭娟, & 唐曉英. (2007). 臍帶夾和氣門芯扎臍方法的效果比較分析. 川北醫學院學報, 22(5), 2.

[2]黃澤雲, 鍾艷媛, 藍芳, 曾多多, 黃新紅, & 王清華等. (2016). 臍部外形結構及大小的調查及其在經臍無瘢痕手術中的臨床意義. 微創醫學.

[3]周家鎮, 王德榮, 謝敏, 蔣純, & 蒲敏. (2006). 國人成人肚臍測量. 中華醫學實踐雜誌.

[4]廣西疾控:肚臍:請你不要用力摳摳!摳了也別聞

點擊圖片閱讀 | 男人洗澡的怪癖,三個字

點擊圖片閱讀 |單身的人老得更快?看看研究怎麼說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3d663fc214484d87512c1619a3a47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