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網電銷業務關停,昔日電商巨頭斷臂求生,「聰慧的慧聰」出路在哪裡?

2022-09-09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慧聰網電銷業務關停,昔日電商巨頭斷臂求生,「聰慧的慧聰」出路在哪裡?

文:沈思涵 石丹

ID:BMR2004

作為沉寂已久的電商鼻祖,慧聰網恐怕並不希望「電銷業務關停」的消息重新成為輿論焦點。

前段時間,一則落款為北京慧聰叄陸零科技有限公司的停工待崗通知稱:「因公司經營遇困難,經公司討論決定,將於8月25日停止經營,全員停工待崗,辦公區關閉。待崗期間第一個工資支付周期仍按原標準發基本工資,第二個工資支付周期開始,提供待崗期間當地最低工資的70%作為員工基本生活保障。」

隨著這一通知公之於眾,關於慧聰網恐將倒閉的猜測聲音也甚囂塵上,不過目前除了電銷業務面臨關停外,慧聰網其他業務板塊依舊正常運轉。

對此,慧聰集團(2280.HK)官方向《商學院》記者證實稱,「該公司為慧聰集團全資控股的子公司,主要負責慧聰網旗下電話銷售業務,因電銷業務不符合當今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和集團的發展戰略,因此做出內部調整。公司目前正積極尋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員工權益。」

儘管電銷業務並非慧聰網的主營業務,但作為國內老牌的電商平台,慧聰網近年來持續低迷已是不爭的事實。曾幾何時,國內電商市場上還流傳著「北慧聰、南阿里」的說法,但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下,慧聰網早已被不少後來者超越,其與阿里巴巴也不再是齊名的對手。

無奈關停

雖然對於慧聰網來說,電話銷售業務在集團營收中占比微小,但其所面臨的監管風險卻不容輕視。電銷業務的關停是一種時代的必然。

據天眼查信息,此次宣布停工的北京慧聰叄陸零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21年1月12日,由北京慧聰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00%持股。此次關停的電銷業務既是經營的無奈,也是歷史的必然,畢竟所謂的電銷早已不適應當前網際網路發展潮流。

近年來,國家針對這一產業持續出台了多項政策法規,加強規範治理。早在2018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在內的13個部門聯合出台了《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方案》,其中重點提及對房地產行業、保險行業、金融投資行業等渠道的電話營銷進行嚴格管理,實現重點區域行業的整治和規範。

另外,在2021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民法典》中也明確規定,任何人或組織在未經過自然人默許或明確允許的情況下,不得以電話、簡訊及其他即時通訊工具騷擾他人。

以上政策都對電話銷售行業提出了更高管理標準和規範舉措,雖然對於慧聰網來說,電話銷售業務在集團營收中占比微小,但其所面臨的監管風險卻不容輕視。

TMT產業時評人張書樂認為,「電話銷售其實是早期網際網路時代的一種營銷模式,當年阿里也是以此起家,只是很快完成轉型。在電商傳統業務模式中,可以說電話銷售的退出早已是大勢所趨,其效率逐漸低下,且還存在法律瑕疵,在現在網絡互聯的商業環境中顯得難以維繫。」

誠然,相對於電視銷售、網絡銷售等傳統模式,電話銷售具有成本低、利潤高的特點,企業可以通過小額投入就獲得可觀的用戶量,也方便從管理上對工作量進行直觀統計。

然而,電銷模式的副作用也顯而易見,伴隨著產業網際網路對傳統企業盈利模式的顛覆,線上運營在傳統行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傳統電銷帶來的經濟效益已遠不如以前,既低效又傷害客戶體驗,同時反噬從業者自身的職業尊嚴。

網際網路觀察家丁道師對此同樣指出,電銷業務的關停是一種時代的必然。「所謂的電銷業務其實是已經存在幾十年的一種老業務,這種業務早已背離了時代潮流,沒有任何一家科技企業會把電銷當作重點。甚至之前一些傳統的企業比如三大運營商,之前通過電銷進行用戶溝通,如今也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改為通過小程序等方式與用戶溝通。」

短暫風光

慧聰網在電商領域缺少真正的存在感,早期從信息港到網站分類檢索或搜尋引擎等一系列舉動,都在跟風國外的巨頭,卻總是沒能活用到中國市場之中。

雖然在如今的B2B賽道上,阿里巴巴的光環十分耀眼,但必須承認的是,慧聰網才是國內書寫B2B歷史最具資歷的「老兵」。伴隨著近期電銷業務的關停,慧聰網的過往也再次被人提起。

慧聰網成立於1992年,比起阿里巴巴1688平台提前了整整十年。其以線下商情雜誌業務起家,之後開闢了線上業務,逐步面向行業發展為電子商務網絡貿易信息的門戶網站。

彼時,在阿里巴巴尚未誕生之際,市場上已經有不少企業因為「聰慧的老闆上慧聰」這一口號而選擇進駐慧聰網。直到2003年12月,慧聰網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成為中國最早的B2B電子商務上市公司。

當時,慧聰網創始人兼CEO郭凡生高調宣布,慧聰上市將「造就100個百萬富翁」,而業界對此更是不乏溢美之詞,認為慧聰上市趕上了中國網際網路第二波熱潮。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上市一年之後,慧聰網在香港的股價開始出現波動,並且其旗下主營搜索的中搜網在百度和Google的崛起聲中被湮沒。2005年下半年,慧聰網在一片質疑聲中不得不出售了已經連續數次拖累了其財務報表的「中國搜索」的部分股份。

即便如此,在2005年最後一個季度,慧聰網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虧損。財報顯示,2005年全年,慧聰共虧損2475萬港元。在緊隨其後的2006年,這個數字增長至7500萬港元?

有意思的是,2006年在央視播出的一期《贏在中國》的節目裡,一位名叫張向東的年輕人曾預言:「在座的有一個慧聰網,雖然我本人經常使用慧聰網,但我個人並不看好慧聰網,未來在那個行業只有阿里巴巴做得最好。」在這場節目裡,郭凡生同樣在場,他反問張向東說,「我都這麼成功了,你不信任我,憑什麼讓他們信任你,一個比我還不成功的人?」

事實上,彼時阿里巴巴已經併購了雅虎中國的全部資產,還獲得了雅虎10億美元投資,並在中國市場用淘寶網打敗了被eBay收購的易趣網,成為國內C2C市場當仁不讓的老大。

反觀慧聰網,雖然在B2B賽道上仍處於領導地位,但整體實力已現頹勢,遲早要在這條賽道上被阿里超越。只是郭凡生對此很不服氣,在他看來,阿里巴巴只是小弟,不足以與慧聰網相提並論,甚至他在多個公開場合也曾為此與馬雲互懟。

但時間是證明一切最好的答案。截至2022年9月7日港股收盤,整個慧聰集團市值為4.19億港元,阿里巴巴1.85萬億港元,兩者在市值上就差了數千倍。這兩家一度齊名的電商巨頭,如今看來實力和地位早已有雲泥之別。

「其實,慧聰網在電商領域從來就缺少存在感,早期從信息港到網站分類檢索或搜尋引擎等一系列舉動,都在跟風國外的巨頭,卻總是沒能活用到中國市場之中。和阿里齊名之時,國內電商還處在萌芽狀態,諸如卓越、阿里、8848或其他,都是入門新手,所謂南北巨頭不過是先行者而已,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強者,後續等到阿里逐步壯大,從C2C起步,逐步走向B2C,而慧聰網則和其他早期同行們逐步衰落。」張書樂總結指出。

集團轉型

慧聰網的沒落不等同於慧聰集團失敗,兩者應該區別看待。雖然那段「北慧聰、南阿里」的輝煌往事早已成為過去式,但屬於慧聰的新故事,仍在書寫當中。

沉寂已久的慧聰網,如今也不再是慧聰集團的門面擔當,對於後者來說,近年來已經做出了不少轉型嘗試。

2017年,慧聰集團在引入職業經理人劉軍之後,提出要從傳統信息媒體轉向產業網際網路方向,在公司內部發起「二次創業」,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2018年3月,慧聰網正式更名慧聰集團有限公司,原慧聰網作為集團全資子公司之一。目前,慧聰集團旗下主要分為三大事業群,即科技新零售事業群、智慧產業事業群、平台與企業服務事業群三大事業群。三大事業群中還有不同的主體,也就是不同的B2B垂直類公司,比如慧聰網、中關村在線、中服網、買化塑、棉聯、中模國際、兆信股份等平台。

而在慧聰集團的簡介中表示,目前主要通過投資+孵化,助力「一級火箭」垂直賽道中關村在線、買化塑和兆信股份等率先發展,而慧聰網則是「二級火箭」,在此基礎上,慧聰集團還會提供一系列產業鏈線上金融服務,形成發展中的「三級火箭」。

就在前不久,慧聰集團發布2022財年年中報告,報告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1.17億元,同比下降13.44%;歸屬母公司凈虧損7473.50萬元,虧損同比減少27.77%。

在丁道師看來,慧聰網的沒落不等同於慧聰集團失敗,兩者應該區別看待。「整個慧聰集團比當年強大了10倍不止,只是慧聰這兩年沒有重視市場傳播,沒有把企業聲音及時傳播出去,導致慧聰給人一種明日黃花的即視感。但是慧聰集團在2015年前後每年收入只有10億左右,現在已經跨過百億營收大關,因此不能把慧聰看作是衰敗企業的代表。如果慧聰集團僅僅和自己對比,那麼慧聰不但沒有落後,反而一直在進化,組織在進化,業務在進化,營收在進化。」

客觀看來,如今的慧聰集團早已不是20年前的慧聰網。自2017年10月轉型之後,慧聰已經從早年單一的信息平台,搖身一變成為產業網際網路服務商。雖然那段「北慧聰、南阿里」的輝煌往事早已成為過去式,但屬於慧聰的新故事,仍在書寫當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3d0af8d1eda467f936b498570c9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