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駿:觀讀者留言與星漢先生的回信有感

2023-06-26     小樓聽雨詩軒

原標題:陳曦駿:觀讀者留言與星漢先生的回信有感

陳曦駿 供職於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公安文聯會員,上海詩詞學會會員,著有《晚唐五代詩史》,詩詞作品及鑑賞類作品散見於《詩刊》《中華詩詞》《中華詩學》《晶報》《中國電視報》等報刊雜誌,曾獲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總冠軍,七夕特別節目冠軍,多次在中國教育電視台、吉林衛視等電視節目及人民日報人文歷史平台,央視頻、新浪微博、騰訊新聞、抖音、雲聽fm,喜馬拉雅等新媒體平台文化欄目擔任文化嘉賓。

【詩詞考辨】

近體詩的學習須掌握的兩大原則:觀讀者留言與星漢先生的回信有感

讀了這封信和讀者留言讓我深感中華詩教的文脈傳承與普及任重道遠,至少在律體是什麼?怎麼來的?出現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很多所謂的方家都沒有從歷史線上去看,讀詩絕對的量不夠,導致遇到的律體特殊情況也比較少。

今天我也不去詳談問題,說兩個原則與律體的意義。首先學律體在我看來無非兩個原則:其一為守正,其二為寬容。

所謂守正:

就是堅持沈宋體的基本要求:平仄二元化,句中平仄起伏,句間平仄相對,正體聯間有粘(這裡特彆強調正體),正確使用拗救技術,避硬傷三平尾,孤平,出律。

所謂寬容:

個人認為「一容變體」:音韻上黃鶴樓體,如李白的《鸚鵡洲》,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四五六)。折腰體如李白《登金陵鳳凰台》,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王維《酌酒與裴迪》。對仗上偷春 蜂腰藏春,甚至「牛渚西江月」這種無對體。

二容仄韻,合律的仄韻詩也應算為律體。比如孟浩然的《春曉》,柳宗元的《江雪》都應視為是仄韻折腰律體。

三容古人名篇的特殊技術,如鄰韻通押,借音葉律「一弦一柱思華年」「江湖秋枕當遊仙」等,中唐以後律體多位名家使用過的都應視為可用技術,對三仄尾,四平頭,擠撞韻最好也是律己不律人,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會高過古人,也不要把自我的高要求當成法律去制裁別人。(重韻杜荀鶴名篇出現過,「寧為宇宙閒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平生肺腑無言處,白髮吾唐一逸人」這種極其特殊的情況是古人的嘗試,視為試錯不建議用)

在當今詩壇比起守正更難做到的是寬容,可能星漢先生講的比較客氣,我說的直接一點:一方面是真的不大了解文學史。關於本篇留言提到的「記得寒冬行路難,此句第二字采入聲,第五字必須上聲或入聲,才合七律或十二律,否則,此句無律。」的說法直接否定了沈宋體四聲二元化的意義,不是重新定義了律體沒有堅持守正,就是開了律體的倒車要回到齊梁。

一方面則是可能來自心理學或者現實需求的原因,在一些古籍的隻言片語中尋找一些當時不成熟不理解或者猜想所下的結論,即便是方家也有這種錯誤,比如鍾嶸《詩品》有些論述將字音四聲與音樂的五音混為一談,比如明後七子對溫李不基於事實的批判。將這些於事無補,甚至早已被認為是錯誤的觀點熔鑄一爐,形成一套看似自恰的理論,來對今人名家與古代名篇指點江山,或許這滿足了自成名家的心理需求,完成了精神勝利。但這並沒有現實意義,這就好比江湖郎中自己配了一副不治病的膏藥怕過期了,非要給本來沒病的名人貼上,然後四處宣傳,來展現自己的醫術高明。

最後來說說關於律體的出現的意義,該讀者其實也沒有搞清楚。律體本質目的是為了脫樂,他的出現是為了擺脫音樂對詩歌文學的影響,是詩徹底文人化的標誌之一。從沒有四聲起魏晉徒歌,到永明體到沈宋律體目的都是徹底幫助這些文字脫樂。這就是為什麼永明體詩人放著已有的五音不用,而採用舶來品四聲的原因,這是文人依據價值觀做出的選擇。

編輯/章雪芳 審核/小樓聽雨 校對/馮 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237aef760eb80be90ae7547ac1b0225.html